小孩流感怎么防

2023-01-04 08:17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北方的冬春季较为常见。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畏寒、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可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结膜轻度充血、呕吐、腹泻等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住院或者死亡。流感患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在没有明显不适的时候就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咳嗽、打喷嚏及大声说话时,病毒会随着口腔飞沫喷到病人周围的空气中,进入正常人的鼻黏膜而传染;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帕或者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流感病毒的传播非常迅速,可以引起季节性的流行,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这种人群聚集的场所爆发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流感可以导致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300-500万的人住院,29-65万的人病例死亡。

对于流感的预防主要有如下措施:1、在流感流行季之前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大家要做到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且用流动水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该立即要洗手;3、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要使用手帕或者纸巾轻掩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4、在流感流行高峰期,在以下情况时建议大家佩戴口罩,首先是到医院就诊或陪同他人就诊时;第二是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病人时;还有就是前往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时;5、要保持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卫生,根据天气情况适当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6、做到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7、密切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时不要带病上课,包括课外的辅导班等,必要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在家对流感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1、患者应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富有营养;2、患者要尽量单间居住,减少与其他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3、患者在使用卫生间后,要立即通风,并且进行清洁和消毒;4、患者在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要用纸巾保护口鼻;5、在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后,我们要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是使用消毒剂消毒;6、患者在家庭公共区域活动的时候也要佩戴口罩;7、家庭成员尤其是流感高危人群,应该尽量避免与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尽量固定一位非流感的高危人群来接触和护理患者,而且在近距离接触患者的时候要佩戴口罩;8、密切观察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的时候,要根据情况及时就医。患者也是要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之后才可以去上班、上课。

当然我们在就医的时候,是有一些小技巧的。首先要避开就医人流的高峰期。一般来讲,就诊前1个小时对患儿来说病人量是比较少的,相对安全一点。在医院就诊的时候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好口罩,小手不要乱摸,不要去抠鼻子、揉眼睛,尽量到人少的地方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去就诊。目前在我国季节性流感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在大部分地区是由公民自愿和自费来接种。在北京目前是为在校的中小学生和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提供免费的流感疫苗服务。流感疫苗是需要每年接种1次的,接种地点是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我们还可以在学校的临时接种点进行接种,大家在接种前可以向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咨询,或者拨打首都公共卫生热线进行咨询。

分享:

101

相关推荐

小孩流感发烧几天能好

"小孩流感发烧要根据流感的类型,患者的自身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是在5天以内能好,但是合并其它并发症时间会相应的延长。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比较强、传播速度比较快,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急性高热伴有全身的疼痛、乏力和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比较多发。流感病毒主要包括甲型、乙型和丙型,最多见的是甲流和乙流。单纯性的流感一般是高热,3-4天逐渐减退,温度逐渐好转,全身症状好转完全恢复的时间是1-2周。如果是轻症的流感一般2-3天可以恢复,但是如果要是出现了肺炎型的流感,由上呼吸道累及到下呼吸道的时候发热的时间会延长,会出现相应肺炎的症状和体征。另外,在儿童比较多见的叫胃肠型的流感,以呕吐、腹泻、腹痛为显著的特点,一般发烧时间会比较短一点,2-3天可以恢复。所以不同类型的流感发烧的时间不同,一般在5天以内,但是要合并其它并发症时间会相应的延长。儿童发生流感时,最关键的措施在于隔离,不论是病情严重还是病情轻微,流感患儿都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轻者可以居家隔离,重者则需要统一在医院隔离。治疗流感可以酌情选择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家长的正确护理也十分关键,如高热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物理降温。"

语音时长01:47''

胡慧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020/05/11收听(64010)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6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