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药学部
手机浏览
黄芪颗粒的主要成分为黄芪。本品为淡黄色颗粒,开水冲服,味微甜。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等病证。本品宜饭前服用,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服药两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及时就诊。
分享:
黄芪颗粒的主要成分为黄芪。本品为淡黄色的颗粒,开水冲服,味微甜。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用于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等。本品宜饭前服用。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服药两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及时就诊。
顾媛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17/10/18收听(55704)
黄芪颗粒是具有补气作用的中成药,药物组成是黄芪,功效与作用是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临床可用于治疗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浮肿、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以及创口久不愈合等。方中的黄芪味甘而性温,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黄芪颗粒临床可用于治疗因气虚、卫表不固所导致的自汗,证见自汗、气短、乏力,还可以用于治疗心气不足所导致的心悸气短、倦怠乏力、神疲等。还可以治疗气虚不摄、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子宫脱垂等。需要注意的是实热邪盛、多汗的患者慎用黄芪颗粒。
张碧华│北京医院
2020/07/23收听(63582)
"黄芪颗粒主要是起到益气固表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气短、心悸、自汗的患者。黄芪颗粒也具有利尿的作用,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的患者也可以使用。黄芪颗粒也可以用于排脓托毒,像痈疽难溃、伤口久不愈合的患者也是适用的。另外,黄芪还可以用于脱肛和子宫脱垂的患者。但是,因为黄芪颗粒的配方里含有蔗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禁服。这个药最好是饭前服用,在服药过程中要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
刘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19/10/10收听(94206)
小儿黄芪颗粒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先是可以补益儿童的气虚。如果儿童属于气虚体质,经常少气懒言,反复呼吸道感染,此时应用黄芪颗粒可以较好地改善气虚的一系列症状,还具有补气、固表、敛汗的作用。如果儿童汗出比较多,并且属于气虚造成的多汗,此时应用黄芪颗粒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另外,也可以治疗儿童的创口久不愈合,如儿童患有伤口而久久不能愈合,辨证属于气血两虚时,应用黄芪颗粒可以促进创口的好转。
司振阳│南京市中医院
2020/09/25收听(94960)
小儿黄芪颗粒的主要成分是黄芪,黄芪是非常常用而且有效的补气的中草药,主要作用是补肺气、脾气,补气升阳。所以对于比如中气下陷,小孩的破肛或者长期腹泻,由于肺气虚或者是脾气虚,伴有中气下陷的时候,黄芪是一个很好的药物。另外黄芪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力,对于经常容易感冒、脾虚、肺气虚的患者,黄芪颗粒是很好的药物,被称为补药之长,所以黄芪的作用很好。
张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020/10/02收听(49380)
"黄芪冲剂是非处方类的药品,主要的功效是补气、固表。黄芪冲剂主要的成分是黄芪,黄芪可以用于气虚的病症,用于表虚自汗,即外表胃气不足、出现汗出这样的现象。黄芪冲剂也用于伴有气虚的症状,比如乏力、没有力气时用黄芪冲剂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敛汗、补气的功效,黄芪也可以治疗心悸、气短的病症。另外黄芪冲剂对脾虚有治疗功效,比如对吃的很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的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功用。"
杜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20/10/28收听(66334)
黄芪颗粒具有补气固表的功效,主要适用于气短、心悸、出汗多。在临床应用当中,1天2次,1次1袋,用温开水冲服。黄芪颗粒的主要成分就是黄芪。在应用过程当中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个别的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尤其是空腹状态下服用可能会有烧心、反酸、消化不良的表现。个别的也有可能会出现过敏,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糖尿病的患者禁止服用。在服药过程当中,戒烟戒酒,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感冒发热的病人不适合应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服药一周,症状没有缓解,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张化勇│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9/25收听(60864)
黄芪精颗粒具有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的功效,临床上主要适合气虚血亏及表虚自汗、久病虚弱、四肢乏力等... 贺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3/06/06播放(39083)
黄芪精颗粒具有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的功效,临床上主要适合气虚血亏及表虚自汗、久病虚弱、四肢乏力等...
贺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3/06/06播放(39083)
"黄芪甘、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肺气虚和中气下陷之证,具体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畏寒多汗、脾虚便溏、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症状,可用于治疗气虚血亏、气虚失血及气虚血瘀等证。与当归配伍等补气生血;与桃仁、红花等配伍能补气行血;与人参,龙眼肉等配伍组成归脾汤,能治疗脾气虚弱,失其统摄所导致的便血、崩漏。用于体弱表虚、卫气不固导致的自汗盗汗,还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痈疽不溃、溃久不能收敛。也可用于治疗气虚津亏导致的消渴症,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等配伍应用。另外,黄芪用法是水煎服,也可单用黄芪煎水服用。"
王昊│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8/12/27收听(51528)
"黄芪是补气里面的一味药,甘、温,归肺经、脾经,主治功能非常多,主要核心作用就是补气,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同时有助排脓、敛疮生肌、利尿托毒的功能。在临床中黄芪主要适用于气虚症而出现的气虚、乏力,还有吃不下去东西、腹胀、便溏等中焦气虚表现。另外黄芪有固脱的作用,可以治疗中气下陷,比如久泄的脱肛、久沥的病症,也可以治疗气虚的水肿以及溃疡、痈疽,而且用黄芪可以补气、收口,同时黄芪还可以治疗内热消咳、糖尿病,还有黄芪对肾炎、血液里边的蛋白尿都有治疗的作用。"
2020/07/09收听(57420)
补中健脾、强壮身体、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黄芪比较干,味温,归脾、肺经,功效与作用具体如下:<... 景录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23/11/09播放(82772)
补中健脾、强壮身体、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黄芪比较干,味温,归脾、肺经,功效与作用具体如下:<...
景录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23/11/09播放(82772)
中药黄芪属于补虚药。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功效主要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 郑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23/12/04播放(52450)
中药黄芪属于补虚药。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功效主要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
郑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23/12/04播放(52450)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证,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证见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现在医学证明黄芪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血压、保护心脏,以及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加机体免疫力,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者有效,它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尿蛋白,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性微温,因此阴虚火旺及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慎用。"
高燕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2020/07/22收听(76970)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气药。不但可以补全身之气,而且善补肌表之气,尤其对... 马方│北京协和医院 2023/08/21播放(56458)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气药。不但可以补全身之气,而且善补肌表之气,尤其对...
马方│北京协和医院
2023/08/21播放(56458)
黄芪主要是补气温阳的药物,功效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作用很广泛。对于阳虚、气不足等各种疾病,都会用到黄芪。日常吃黄芪,可以用黄芪代茶饮,也就是用黄芪泡水,泡一天之后黄芪就软了,直接可以把黄芪吃掉。在黄芪泡水的过程中,也可以和其他的药物相配,比如枸杞、大枣、五味子、茉莉花、菊花、金银花。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睡眠不好,就用五味子。比如情绪经常波动,可以用茉莉花、玫瑰花。比如有肝肾阴虚的症状,可以里面加枸杞,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调配。黄芪也可以放在中药里,作为君药或者臣药,补气的作用很强。黄芪也可以煮粥做饭,黄芪可以放在粥里和小米或者大米一起熬煮,就是黄芪粥。如果黄芪放在菜里和肉桂一起炖,可以增加补气升阳的作用,对于阳气不足、气虚的人,效果非常好。
曲健│大庆市中医医院
2018/11/01收听(25010)
中药黄芪属于补虚药。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功效主要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一脾气虚证,黄芪是补中益气之要药。擅长治疗脾虚中气下陷证,如临床常用的补中益气汤,和升麻、柴胡、人参等相配伍,升阳举陷之功效。治疗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症。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可以用治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导致的浮肿、尿少,常与白术、茯苓等配伍。黄芪又能补气生血,可以用于治疗血虚证,或者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二肺气虚证,黄芪可以与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一起使用,治疗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之症;三气虚自汗:肺脾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能够补益脾肺之气,益卫固表,治疗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常与白术、防风等同用,如玉屏风散。四气血亏虚,疮疡久不收敛:黄芪补气还能托毒生肌。如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以外出,如托里透脓散。疮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面难敛者,用本品可以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功效,如十全大补汤。此外,痹症和中风后遗症期等气虚而致血瘀、筋脉失养者,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可以用黄芪补气以行血,如补阳还五汤。
2017/10/18收听(52980)
"黄芪的功效是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在临床上黄芪的作用主要是体现于补中益气,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慢性肾炎,还有蛋白尿这些慢性疾病,而且还可以改善机体的缺氧症状,对于降血压、调节血糖,同时还有抑制细菌、抗病毒,都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对于女性,黄芪可以治疗女性的崩漏,对于长时间腹泻甚至引起脱肛的患者,黄芪补中益气作用具有很好的效果。黄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饮食中酌情添加,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具有很好的效果。"
张天鹏│鸡西市人民医院
2019/01/14收听(23092)
黄芪是一味常用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入药可以用生黄芪,也可以用炙黄芪,其性味甘、微温,归肺经和脾经。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可以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以及痹痛麻木、痈疽难溃等。黄芪作为一个补益类的药物,在许多的方剂和中成药中都有使用,比如像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中都有黄芪。
2020/07/23收听(94100)
"黄芪甘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作用。对于治疗脾肺气虚和中气下陷之证,具体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畏寒多汗、脾虚便溏、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症状,可用于治疗气虚血亏、气虚失血及气虚血瘀等证。与当归配伍补气生血,与桃仁、红花等配伍能补气行血,治疗气虚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关节痹痛。与人参、龙眼肉等配伍组成归脾汤,能治疗脾气虚弱,失其统摄所导致的便血、崩漏。用于体弱表虚、卫气不固导致的自汗、盗汗,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痈疽不溃、溃久不能收敛。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导致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气虚津亏导致的消渴症,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等配伍应用。黄芪具有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的能力,抑制病毒繁殖,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能促进细胞的生长,防止肝脏糖原的较少,促进冠状动脉、肾脏血管扩张,强心、利尿、降血压,有利尿和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
刘西忠│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7/21收听(62612)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在中药里面,它治疗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表虚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有阴虚盗汗者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急性肾炎水肿者用于肾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于防己、茯苓、白术等合用,方如防己黄芪汤。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有阳气虚弱者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溃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以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壅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气虚衰弱者,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食疗功效,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白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17/11/13收听(36246)
河北医大第二医院 单淑芝
播放次数:1.9万
中山六院 李骁
播放次数:3.49万
北京妇产医院 张建萍
播放次数:2.51万
北京友谊医院 郝敏
播放次数:2.6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