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如何预防

2023-04-02 05:06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由于自闭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作为家长,在孕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定期产检,做好保健;孩子出生后,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正常的发育体检和心理发育体检。一旦发现孩子发育异常,需及时到医院诊断,便于早期干预治疗,减少残疾程度。

分享:

255

相关推荐

如何有效预防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是儿童发育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自闭症的具体原因尚未发现,但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可以探索一些有助于预防自闭症的方法,具体如下:1、早期干...

易维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2023/09/07阅读(1925)

如何预防和控制儿童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困难、沟通障碍和有限的兴趣和行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孤独症需要家长、教师和专业医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和控制...

汪云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3/09/17阅读(1557)

儿童自闭症的成因与预防方法有哪些

儿童自闭症的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孕期环境和生活方式、婴儿早期经历等,具体如下: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自闭症可能...

李丽嫱北京天坛医院

2023/10/08阅读(2190)

自闭症是如何造成的?

关于自闭症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自闭症的形成过程。第一、遗传的因素。有关于自闭症孩子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自闭症孩子的遗传度在37%-90%,大约有15%的患者与已知的基因突变有关系。第二个、可能的因素是环境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妈妈,比如说属于高龄产妇,孩子在胎儿期接触过丙戊酸钠等一些理化因素的影响。第三个、可能的因素就是与孩子大脑的发育有关。部分孩子脑电图可以显示异常,有一些大脑结构的非特制性的一些改变,还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孩子的脑内一些神经递质存在的代谢和浓度的异常,涉及到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的遗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闭症孩子的冲动行为或者情绪障碍。影响自闭症孩子的可能因素,就是心理因素。有大量的自闭症孩子的案例可以提示,在孩子出生以后的前几年,非常不良的养育方式,有的是父母过于忙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让他独自的玩耍,没有有效的语言交流。还有的是父母情绪过于暴躁,对孩子又打又骂,缺乏亲密的接触,也有的是一些单亲的家庭,缺少对孩子的心理上的呵护与陪伴。总之,这部分孩子在早期的语言社交发展的关键期,缺少高质量的养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也是很明显的。综合这些因素目前并不能确定哪一个因素是主要的,这是一个多因素的模式,更好的解释孩子的自闭症可能。首先是大脑的遗传易感性加上理化因素对大脑的伤害,同时早期的教育、养育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最终导致了个体出现了自闭症的症状表现。

语音时长03:49''

黄建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017/07/10收听(79580)

自闭症是怎么得的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其发病主要是以遗传因素为主,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基本病因是遗传因素,自1980年以来,各种研究均显示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地密切,且遗传度高达80-90%。另外,目前的研究显示,孤独症患者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部分孤独症患者存在小脑发育不良、脑干萎缩、杏仁核缩小、胼胝体缩小、海马缩小、侧扣带缩小,早期脑体积增大等。此外,生物学机制存在氧化应激,即过氧化物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弱。还有认为存在免疫异常,即母孕期和出生后的免疫功能异常和神经炎症反应。另外,还有脑-肠轴假说,即肠道菌群异常,导致免疫异常或营养素转化吸收困难,最终影响神经发育和功能。还有兴奋抑制假说,即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失衡。还有神经肽类假说,即某些神经肽异常,例如催产素、精氨酸、后叶加压素、褪黑素异常等。除此之外,还有内源性大麻素假说,即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异常,例如大麻素受体1,基因表达下调,内源性配体AEA浓度降低。还有离子通道异常假说,即钙离子、钾离子等通道异常。还有营养素缺乏假说,即因外源性或内源性原因导致营养素缺乏,例如叶酸、维生素D3、维生素B族等缺乏。目前还有学者探讨重金属、空气污染等与孤独症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但其诱发因素认为主要与其受母孕期不利因素所影响。有研究显示,母孕期不利因素是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母孕期高龄,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母孕期有先兆性流产,病毒感染、吸烟、服用某些药物、情绪不稳、出生时缺氧或窒息等,这些因素都有机会诱发疾病的可能。此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在患儿大脑发育关键期,其接触不良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的增加。"

语音时长04:05''

李晓凤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2020/06/24收听(19330)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99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