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三酯高是怎么回事

2023-03-20 15:3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甘油三酯高,原因如下:

1、家族遗传:有的人甘油三酯高,是因为家族遗传,就是基因不好,这个家系里的家族成员甘油三酯都高,即使家系里成员的身材都非常好,也不胖,进餐的量也不大,但是由于基因有问题,甘油三酯代谢不掉,也可以出现甘油三酯明显地增高。一般跟基因有关系的甘油三酯增高,升高的幅度都非常高,大多数情况,都会超过3mmol/L或者5mmol/L,甚至有的人会超过10mmol/L;

2、摄入过多:当然,甘油三酯增高,更多见于偏胖的人,或者肥胖的人。吃的糖分比较多,或者吃的主食比较多,能量的摄入比较多,比如经常喜欢吃油炸的东西,总的量比如饭量比较大,吃的饭量也比较多,经常就容易引起甘油三酯增高。人体血脂分为很多成分,每个成分的用途都不一样,甘油三酯的用途非常明确,是给人体储存能源物质的血脂,这种血脂的功用就是用来储存能源。所以当甘油三酯增高的时候,代表体内的能量过剩,能源过多。

所以,当一个人的甘油三酯过高的时候,除了有基因的问题以外,还有部分人要找一找是不是吃得过多,能源过剩,所以常常看到的甘油三酯增高都是生活方式特别不健康引起,比如吃得油腻、吃得过甜、吃得过多。肥胖的这些人甘油三酯高,大多数都跟摄入过多、总能源过多有关系。

分享:

4

相关推荐

甘油三酯高是怎么回事?

因为现在咱们中国人身上甘油三酯高的人很多,这些可能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因为我们吃米、面比较多,另外可能就是甘油三酯的代谢通路,就是遗传性的异常。所以到门诊来看病的很多患者都拿自己化验单,他关注的不是胆固醇,是甘油三酯。很多的患者也单单以为甘油三酯就是血脂,但实际上血脂常见的包括4项内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有总胆固醇,所以甘油三酯只是血脂的一项。当然>5mmol/L以上的甘油三酯水平,是需要用药物治疗的。但是<5mmol/L以下的胆固醇水平,可以先从饮食控制、加强运动这样的治疗开始,刚开始担心自己的甘油三酯水平,可以药物治疗加饮食控制和运动同时进行,千万不要吃了药之后,甘油三酯正常了,该吃什么吃什么,也不运动,这样的话永远依赖药物。因为很多的甘油三酯,通过饮食的调整,就是把米和面控制住,当然也包括肉类的,也要控制适量,蔬菜每天在每餐中要占1/2的总量,至少也是这样的,酒要限量,最好是不喝,因为酒也是引起甘油三酯升高的常见原因。把这些饮食调整好了,再就是每天运动一个小时以上,这时候可以说60%、70%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不用药物都可以正常。如果不这样做,反过来只是先依赖药物,而不去调整自己的饮食,那如果一停止用药,肯定会升上去的,这是必然的。所以甘油三酯高的患者给大家一个忠告,首先要考虑饮食和运动,再考虑药物治疗。

语音时长01:34''

丁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17/07/10收听(16378)

甘油三酯高是怎么回事?

"甘油三酯高是高脂血症的一种,我们平常说的血脂主要包括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增高还是甘油三酯增高,或者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主要是血清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mmol\/L,而血的总胆固醇正常。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病率大概是13.1%,也就是说每7-8个中国的成年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到底有哪些危害?它主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比如中风和冠心病,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还可以诱发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由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在早期没有任何的症状,所以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建议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五年检测1次血脂,建议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每年检测1次血脂;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这些患者,应该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甘油三酯比较容易受到食物的影响,所以在检测前一定不要食用高脂肪食物或者饮酒,以免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饮食不当、饮酒、运动减少都可以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其中饮食不当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主要原因。当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后,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就会明显的升高。其次,过多的碳水化物尤其是糖类和精加工的米面进入体内后,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合成甘油三酯。此外,饮酒也会刺激甘油三酯的加速合成,引起甘油三酯偏高。所以,一旦发现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变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喝含糖高的饮料、甜品,适当饮酒,减少主食,比如白米、白面的摄入需用一部分粗粮来代替,减少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同时要增加运动量。在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后,如果仍然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语音时长02:45''

刘汉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2017/10/18收听(82390)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3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