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和中医针灸经络的穴位一致,中医讲人体十二经脉上穴位,还有七经八脉的穴位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可以针刺的穴位都可以艾灸,但是在灸法和针刺上,穴位有一定区别。灸法上,灸的穴位在人体躯干部比较多,针刺可能在人体四肢比较多,神阙穴等肚脐穴位灸的比较多,关元穴、足三里、肺俞穴灸的也比较多,百会穴、涌泉穴都是艾灸常用的穴位,这些穴位根据经络不同和功能不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中气下陷时可以用百会穴,引火下行时可以用涌泉穴,肚子不舒服、胃口难受、消化不良时可以用中脘、神阙穴,以及补充人体阳气时,可以用关元穴。
中医常见的阳虚有肾阳虚、脾阳虚和心阳虚,如果是肾阳虚所导致的手脚怕凉、腰酸、腰痛、夜尿频多,以及小便清长等情况,可以选用肾俞穴、命门穴、腰阳关、大椎穴进行调理。
如果是脾阳虚所导致的腹胀、食欲减退,以及嗳气、反酸、腹痛、泄泻等症状,可以选用脾俞穴、胃俞穴和大椎穴艾灸,有温中散寒、行气除胀的作用。如果是心阳虚所导致的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可以选用心俞穴、神堂穴和膏肓穴进行调理,有温养止悸、宽胸散结的作用。
中医认为阳气有推动的作用,所以阳虚以后有可能导致人体内湿气停着,所以也可以加用健脾利湿的穴位,例如足三里、阴陵泉等。
气虚艾灸补气的穴位,主要包括以下穴位:
1、关元穴:人体小腹处将肚脐和耻骨联合分成5份,关元在肚脐下第3份,关元穴在人体肚脐下3寸,艾灸关元穴通常选用悬灸,即自己拿着艾条烤,通常1周烤2-3次,每次半小时;
2、足三里:足三里在小腿外膝眼下3寸的胫骨前嵴,艾灸足三里可补气,对脾胃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患者是否需要艾灸,需要根据有无气虚的表现决定,如果本身无气虚表现,身体较强壮,艾灸意义不大。气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气虚温煦作用不好,患者易出现怕冷;防御作用不好,易出现感冒等;如果推动作用不好,易出现神疲乏力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身体出现特别怕冷、精神不佳,需艾灸进行补气治疗。
艾灸补肾、壮阳或者具有强壮、保健性质的穴位,包括任脉、督脉、肝经、肾经穴位,可达到壮阳效果,具体如下:
1、任脉:正脉气海穴、关元穴属于任脉重要穴位,处于前正中线,艾灸气海穴、关元穴具有良好壮阳作用;
2、督脉:督脉的穴位处于后正中线上,督脉侧面肾俞穴、命门穴,补肾、壮阳效果较好;
3、肝经及肾经:最具代表性的是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3个经脉交汇处,即三阴交,属于重要穴位。三阴交位于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内缘的一横指处,艾灸此处可发挥良好的壮阳作用。
中医可通过艾灸特定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艾灸适用症较广,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灸,不同治疗穴位,效果不同,如女性常见痛经问题,可艾灸神阙、关元、气海、子宫等穴位,简单使用艾灸盒进行治疗,达到暖宫及温经活血作用。
此外,任何中医治疗技术,均需辨证后施治,首先明确患者证型,包括气虚、阳虚、阴虚等,如患者本人肝火偏旺,此时艾灸关元、气海等补穴,易加重病情,建议患者治疗前咨询相关专业医生,明确个人证型后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