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毛状白斑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王革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毛状白斑是以出现在舌侧缘和舌腹面为主的白色或灰色毛绒状斑块,是艾滋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口腔表征,对艾滋病有高度提示性。

  • 毛状白斑常表现为双侧舌缘不能被擦去的白色或灰白斑块,表面呈垂直皱褶状突起,如过度增生则成毛茸状。病损也可能蔓延至舌背和舌腹。

  • 毛状白斑被认为是患者全身免疫严重抑制的征象之一,主要见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少数患者可见于骨髓或器官移植后患者,其发生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最初多见于男性同性恋者,异性恋、吸毒者、血友病患者等也可发病。

  • 毛状白斑须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消退,且容易复发。艾滋病患者一般通过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毛状白斑即可得到缓解。

  • 毛状白斑病变的大小及严重程度并不能说明艾滋病的存在与否和感染阶段,因此,小的病变和大范围的损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由于毛状白斑的出现表示患者免疫力严重受损,故预防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避免危险性行为。

就诊科室
口腔科、口腔黏膜科、感染科
疾病别称
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口腔扁平湿疣、口腔病毒性白斑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发热、疲劳
好发疾病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艾滋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治疗周期
确诊为毛状白斑需要配合医生长期持续治疗。
常用药物
更昔洛韦、齐多夫定、制霉菌素、酮康唑、维甲酸
常用检查
视诊检查、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组织病理检查
是否严重
毛状白斑常常警示着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需要及时就诊进行诊断和治疗。
重要提醒
发现自己舌侧或舌腹有粗糙毛绒状斑块时,切莫惊慌,也不要随意用药。调整心态,及时到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可向医生隐瞒拥有的全身疾病和不洁性行为的病史。
病因

毛状白斑目前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但多数研究表明,毛状白斑多是由于人类免疫产生严重抑制、缺陷,导致人类疱疹病毒大量侵入复制,感染机体产生毛状白斑。

疾病因素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

健康的人类疱疹病毒携带者,其体内人类疱疹病毒的复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对该病毒的消除相平衡而无症状产生。但免疫缺陷的患者失去这种平衡就会感染人类疱疹病毒,从而出现毛状白斑。

艾滋病病毒感染

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会出现毛状白斑,从而间接导致人类疱疹病毒失去控制,大量复制。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不少研究显示毛状白斑标本中发现人乳头瘤病毒,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使人类疱疹病毒易于侵入、潜伏和复制。

相关疾病
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艾滋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非疾病因素

该症状不由非疾病因素导致。

症状

毛状白斑提示着患者免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故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症状,而是伴随着其他相关症状同时出现。20%的艾滋病患者科伴有毛状白斑,皮损为脱色性白斑,微隆起,界限不清楚,表面起皱,呈毛状或纤维状。

症状分类

毛状白斑无特殊分类,临床可有自觉症状或无自觉症状。

无症状毛状白斑

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在照镜子或口腔检查时发现舌侧或舌腹存在白色毛状斑块,不能被擦掉。

有症状毛状白斑

除口腔出现白色毛状斑块外,部分毛状白斑可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味觉障碍,有时可有溃疡。

典型症状
  • 临床上毛状白斑病变呈现为口腔内不能擦掉的白色斑块,微隆起、界限模糊,表现呈毛状或皱纸状,为细小的白色垂直线条,平行排列于舌侧,另有一些粗大的斑块附着于舌侧缘。

  • 病变多数为双侧。少数可累及颊、唇、口底、软腭及口咽黏膜,但不累及食管、咽、肛门或阴道皮肤。病人常无自觉症状或偶有不适、疼痛。

伴随症状

如果患者为AIDS患者,除了出现毛状白斑外,往往还会伴有长期的中低度发热、疲劳,以及全身多处感染的症状表现。

并发症

毛状白斑本身不会产生并发症,大多由原发疾病导致并发症。

就医
毛状白斑虽然大多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它被认为是与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产生严重缺陷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到院确诊并进行相关治疗。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具体包括:

  • 发现舌侧和舌腹出现大小不一的白色毛绒状斑块,不能被擦掉。

  • 舌头出现疼痛,烧灼感觉。

  • 舌头出现斑块的同时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

  • 近期有不洁性行为和不卫生的献血、输血等血液传播行为。

就诊科室
发现口腔内,尤其舌侧和舌腹,存在不能被擦掉的白色绒毛状斑块时,第一时间到口腔科、口腔黏膜科和皮肤性病科就诊,进行相应诊断。必要时需配合感染科进行艾滋病的相关检查。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发现的?

  • 长这个斑块有没有感觉?有没有疼痛?

  • 近期有没有不洁性行为史?有无吸毒史?最近有没有输过血?

  • 有没有做过重大手术?有无器官移植、骨髓移植?

  • 家人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持续发热、浑身乏力、体重下降等?

需要做的检查

口腔临床检查

  • 视诊检查斑块的部位、颜色、大小,查看是否为毛绒状的斑块。

  • 触诊检查斑块的质地是否粗糙,是否有疼痛感觉。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是否呈阳性,电镜观察或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技术可否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进行免疫项目检查,查看免疫系统是否正常。检查外周CD4+/CD8+细胞比值是否低下。

组织病理检查

在患者口腔白斑处取得病理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可发现患者的上皮表层有不同程度的细菌滋生,60%以上的标本可见念珠菌丝,细如毛发的角质突起,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与棘层肥厚。棘细胞呈气球样变性,胞浆丰富,淡染的空泡化细胞尤为突出。PAS 染色可见念珠菌丝伸入上皮细胞达棘细胞层。

诊断标准

毛状白斑的诊断包括与其他白色斑块的鉴别,还要进一步明确出现斑块的原因。

  • 详细询问病史,近期有不洁性行为史者、有吸毒史者、有输过血者要提高警惕,另外有做过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也要做进一步检查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 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肉眼观察为出现在舌侧缘或舌腹的白色毛绒状的斑块,不易被擦掉,可有或没有疼痛。可初步判断为毛状白斑。

  • 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类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当在电镜下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或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技术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才可明确诊断以及病因。

鉴别诊断

毛状白斑需要与白色角化病、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癣进行鉴别:

治疗
毛状白斑的治疗需要坚持早期、持久、联合用药的原则,免疫治疗与抗病毒治疗联合应用,针对相应症状进行支持、对症治疗。
家庭处理

口腔毛状白斑一般无特殊症状,当发现口腔内有不可被擦去的白色斑块时,需及时到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治疗期间在家可保持正常生活,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及时补充营养。

到院治疗

毛状白斑通常无症状,不需特异性治疗。但毛状白斑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症状出现,而是伴随着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故对此治疗是综合性的。

抗病毒药物

目前对毛状白斑的治疗主要使用针对人类疱疹病毒有效的药物,可用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治疗。停药后易复发,复发后再次使用仍然有效。另外,采用高效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后,毛状白斑基本也可消失,可使用齐多夫定抗艾滋病病毒治疗。

抗真菌药物

针对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或酮康唑治疗。

免疫增强治疗

可采用骨髓移植、淋巴细胞疗法、使用白细胞介素Ⅱ等提高免疫。

上皮异常治疗

维甲酸类药物具有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与分化,使上皮角化异常恢复正常的功能。

手术治疗

必要时毛状白斑可手术切除并送去进行活检,进一步确诊。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退热、镇静、心理治疗、营养疗法等。

饮食

饮食调理对于毛状白斑的患者有一定的作用。患者需要劳逸结合,加强饮食护理,平衡膳食,及时补充营养,补充身体所需的必需元素和能量。

饮食调理
  • 及时补充营养,多吃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牛奶等。

  • 平衡膳食,禁食辛辣刺激和不卫生的食物。

护理

毛状白斑的患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在生活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避免获得其他感染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护理
  • 每次饭后及时刷牙或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度。

  • 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真菌药物等进行口腔清洁,必要时可于局部使用止痛剂,以利于尽早对感染进行控制。

病情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相关的并发症,而且全身免疫低下容易有急性感染症状。一旦患者出现高烧不退、头晕恶心、心率加快、晕厥等症状,及时寻求医生处理。

心理护理

毛状白斑的患者多数存在恐惧和消极的负面心理,容易感到无助、抑郁甚至绝望。家属需配合医生,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陪伴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尽快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加强锻炼,注意卫生,提高身体免疫力。按时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诊检查,不可自行停药。

预防

对于目前来说,毛状白斑以及引起此症状的病因还无有效疫苗来进行预防,故日常的健康锻炼和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预防措施
  • 增加体育锻炼,多摄入维生素高的食物,不吸毒,少抽烟,提升自身抵抗力。

  • 进行健康的性生活,拒绝危险不洁性行为,养成佩戴避孕套的习惯。

  • 拒绝不规范不卫生的输血行为,输血需要去规范卫生的机构进行。

  • 医护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不得存有侥幸心理。

  • 血友病、白血病、器官移植等患者需要配合医生治疗,保护自己,提高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孟扬.血友病患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口腔毛状白斑[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8(02):45-46.
[2]翟校玲.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及其治疗[J].黑龙江医学,2007,031(009):716-717.
[3]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18.179-182,238
[4]马桢林.口腔毛状黏膜白斑[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6).371
[5]庞劲凡.AIDS发病的预兆——口腔毛状白斑的诊断和治疗[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1992(3期):262-266.
[6]王庆伟.口腔毛状白斑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1,018(004):198-200.
[7]李文芬.艾滋病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产业,2014,(4):19-2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