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小肠扭转

本词条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张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肠扭转是指小肠袢沿其肠系膜纵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超过180°,使扭转肠袢的两端及肠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和血运障碍,从而形成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本病以小儿和青壮年发病为多见,尤其多见于成年的体力劳动者。

  • 小肠扭转的致病因素较多,既有疾病因素,也有非疾病因素。

  • 小肠扭转多发生于成年的体力劳动者,以青壮年多见,有饱餐,剧烈运动和参加重体力劳动史。

  • 就医时可能进行实验室、X线、CT以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检查。

  • 小肠扭转的诊断明确后,一般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发生肠坏死。

  • 严格禁食,进行胃肠道减压,避免进食能引起胀气的食物。

就诊科室
急诊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高热、心率快、脱水、水电解质失衡、酸中毒、休克
好发疾病
肠系膜过长、腹腔内粘连索带、麦克尔憩室、脐部索带、小肠肿瘤
治疗周期
视原因而定,一般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后多可获得缓解
常用药物
头孢他啶
常用检查
实验室检查、X线、CT、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是否严重
病情较为严重。
重要提醒
小肠扭转诊断并不困难,因小肠扭转极易发生肠管绞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所以早期确诊尤为重要。故而出现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病因

小肠扭转的致病因素较多,既有疾病因素,也有非疾病因素。常见疾病因素有肠系膜过长、腹腔内粘连索带、麦克尔憩室、脐部索带、小肠肿瘤等;非疾病因素有饱餐后立即参加剧烈运动或劳动,以及屈体姿势抬物、跑步、跳跃、身体前俯运动等。

疾病因素

解剖因素

扭转肠襻的肠系膜过长,小肠系膜游离或附着不全,缺乏系膜的固定作用,而颇具游动性和旋转性,容易发生小肠扭转。

病理因素

腹部手术后、腹腔炎症、结核等原因产生的腹腔内粘连索带、麦克尔憩室、脐部索带以及小肠肿瘤等,皆可使某段肠管以一定的角度束于其中,发生肠扭转。

神经因素及消化功能紊乱

神经与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肠蠕动功能失调,肠蠕动过于频繁,使肠管位置发生改变,容易诱发肠扭转。

相关疾病
肠系膜过长、腹腔内粘连索带、麦克尔憩室、脐部索带、小肠肿瘤
非疾病因素

物理因素

肠襻重量改变及肠蠕动异常是肠扭转的主要诱因。如饱餐后立即参加剧烈运动或劳动,以及屈体姿势抬物、跑步、跳跃,身体前俯等。

症状

小肠扭转多发生于成年的体力劳动者,以青壮年多见,有饱餐,剧烈运动和参加重体力劳动史,具有发病急、发展迅速,以及典型的腹痛、腹胀、呕吐等临床特征。

典型症状

小肠扭转多发生于成年的体力劳动者,以青壮年多见,有饱餐,剧烈运动和参加重体力劳动史。发病急,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常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伴持续性呕吐。査体明显腹胀,常呈不对称性或出现肠型,并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襻,早期肠鸣音亢进并可闻及气过水音。

伴随症状

当小肠扭转发展到绞窄性坏死时,因大量毒素的吸收,患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心率快、脱水、水电解质失衡、酸中毒,甚至休克等症状。若发生肠穿孔、腹膜炎等症时,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并发症

形成闭襻

正常情况下肠管存在着生理性旋转角度,加之肠管本身的弹性和柔韧性,不至于因轻微的旋转而发生肠梗阻。肠扭转初期,扭转梗阻的近端肠襻内的积气积液,因肠蠕动亢进而可能被推入闭襻肠管内,由此加剧了闭襻肠管内的积气积液,使肠管重量增加,并进一步加重扭转。扭转部肠管形成闭襻,又称死弧。

代谢紊乱

肠腔完全闭塞后,梗阻以上部位肠腔内大量食物和消化液蓄积,导致肠管高度扩张,频繁呕吐,造成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患者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肠壁淤血、水肿

扭转肠段肠系膜静脉受压,静脉血回流障碍,肠腔内积液不能被吸收,导致该肠段极度扩张,肠壁淤血、水肿。

肠壁坏死、穿孔

肠扭转进一步发展,动脉亦发生狭窄和闭塞,致使肠壁出现缺血性坏死、穿孔。

其他

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就医
小肠扭转可有突然发作的剧烈腹部绞痛,呕吐频繁,情况较为严重,患者需积极就医治疗,改善预后。
就医指征
  • 突然发生剧烈的持续性腹部疼痛。

  • 腹胀明显,伴有频繁的呕吐。

  • 肛门排气排便停止。

  • 腰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伴有持续性呕吐。

  • 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就诊科室
如果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建议去急诊科就医。如果出现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建议去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年龄?

  • 身体都有哪些不适?

  • 身体不适症状是否突然出现?

  • 是否还有什么其他伴随症状?

  • 是否存在发热?

  • 既往是否有间歇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体温升高等对小肠扭转诊断缺乏特异性。血清无机磷、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D-乳酸升高对诊断肠管绞窄有帮助。

X线检查

部分扭转者,早期可无异常发现,全扭转者可见十二指肠膨胀,空肠和回肠换位,或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襻等特有的征象。有时可见不随体位移动的长液面、假瘤征和咖啡豆征。

CT检查

小肠扭转者行螺旋CT检查,除了常见的肠梗阻表现以外,还具有“旋涡征”、“鸟喙征”等。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对小肠扭转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发现肠系膜上动静脉呈螺旋状征,回肠动静脉与空肠动静脉换位等特征性表现。

诊断标准
  • 体位改变后出现突发性剧烈腹部绞痛,伴腰背部牵涉痛,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腹部压痛和肌紧张,强迫体位。

  • 腹部X线检查符合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见空肠和回肠换位。

  • CT检查可见“漩涡征”。

鉴别诊断

小肠扭转诊断并不困难,因小肠扭转极易发生肠管绞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所以早期确诊尤为重要。故需要迅速地与其他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和肠梗阻的疾病做出鉴别,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速度,为有效治疗奠定基础。

腹内疝

与部分肠扭转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急骤发病,迅速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X线检查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鉴别的主要手段。X线腹部平片可见充气的肠襻聚集成团,钡剂检查可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腹腔某一部位,周边呈圆形。选择性血管造影可见小肠动脉弓移位。个别患者则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

肠系膜血管栓塞

患者往往有冠心病或心房纤颤史,多数有动脉硬化表现。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不仅可以确诊,而且还可以帮助早期鉴别肠系膜栓塞、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的特异性改变,可以鉴别。

回肠远端憩室炎

发病年龄以幼儿与青少年较多,男性占绝大多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右下腹压痛、腹肌紧张;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并可合并肠梗阻。如小儿或年轻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并有血便,或原因未明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又无剖腹病史者,应注意回肠远端憩室炎的可能。在无消化道梗阻时,可行全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造影、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合并肠梗阻者,可行CT检查观察肠管及伴行血管形态及走行以明确诊断,少部分患者须靠手术探查方能确定诊断。

急性肠穿孔

急性肠穿孔可发生于急性肠溃疡、肠坏死或外伤等,表现为突发腹痛,呈持续性剧痛,常使患者不能耐受,并在深呼吸与咳嗽时加剧。疼痛范围与腹膜炎扩散的程度有关,可局限或遍及全腹,症状与肠扭转有相似之处,腹部检查除均有局部或全腹腹肌板硬外,肠穿孔有特征性的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另结合X线检查发现有膈下游离气体可以鉴别。

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儿童。肠套叠有4个主要症状:腹痛、呕吐、便血与黏液、腹部肿块。痉挛性体质、肠管先天性异常、外伤、肠道炎症、异物与肿瘤,均可为发病因素或诱因。可行腹部B超、CT检查鉴别,必要时需手术探查确诊。

急性假性肠梗阻

假性肠梗阻是一种无机械性肠腔梗阻而具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由无效性肠推进运动造成。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腹胀、呕吐、便秘等,体查有肠型、蠕动波和肠鸣亢进,与肠扭转引起的梗阻需鉴别。立位腹部平片、CT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小肠扭转的诊断明确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发生肠坏死。对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试行保守治疗,如全身情况较好,血压、脉搏基本正常的早期肠扭转;无腹膜刺激症状、体征或经初步非手术治疗明显好转者;对年老、体弱、发病超过2天的无绞窄的扭转也可试用。
家庭处理

小肠扭转病情较重,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对于发生小肠扭转的患者,要注意严格禁食,同时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补液等一般治疗。可给予针对肠源性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如头孢他啶,防止感染的发生。

手法复位

小肠扭转的早期可尝试手法复位,目的是解除肠道扭转,避免缺血坏死。常用方法有颠簸疗法、推拿疗法。患者采取膝卧位,暴露下腹,用手颠簸或沿逆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使扭转小肠复位。目前较少使用手法复位,因手法复位一旦处理不好,易出现肠管破裂和加速肠管内细菌、毒素的吸收。

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手术目的是为了恢复肠管血运,避免进一步坏死。但确定肠袢已坏死,应先阻断已坏死肠管的血管,再行复位切除以阻止肠腔内毒性物质吸收。

饮食

患者出现小肠扭转时,应严格禁食,进行胃肠道减压,待症状缓解甚至消失时才可进食,尽量避免能引起胀气的食物。

饮食调理

病情发作时需要严格禁食,以进行胃肠减压,病情缓解时,可进食细软、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尽量不考虑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胀气。

护理

对小肠扭转的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把诱发小肠扭转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常护理
  • 体位护理:无休克者采取半卧位,有利于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 呕吐的护理: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呕吐后及时清除呕吐物;给予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呕吐出现的时间次数、性质和量。

  • 补液护理:补液种类及量应根据呕吐情况、胃肠减压量、缺水体征、尿量,并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而定。基本溶液为葡萄糖液、等渗盐水,加上适量的电解质。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应给予碳酸氢钠进行纠正。

  • 进食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高热量和高维生素食物。忌暴饮暴食,不要在饭后剧烈运动。

  • 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进食不洁饮食。

病情监测

病情监测主要是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监测。

术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呕吐物、尿量、胃肠减压液体量等。同时要严密观察腹痛及腹部体征情况。

术后

重点是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同时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心理护理

小肠扭转病情变化快、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常使人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也会使病人和家属不知所措,医护人员应积极抚慰患者及家属,并且尽早作出明确诊断,解除病人病痛。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老年及肠功能不全有便秘现象者,应及时给予缓泻剂,必要时遵医嘱灌肠,以协助其排便。

预防
预防措施

若由非先天性发育因素而引起的小肠扭转,则针对致病因素进行预防,具体如下:

  •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日常生活中有便秘症状的人群要设法通便,必要时可给予灌肠。

  • 避免饱餐后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

  • 积极治疗肠道原发疾病。

参考文献

[1]范红云,王竞.消化内科急症与重症诊疗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罗杰,何国厚.实用外科诊疗常规[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周永坤,许振国,朱勇,荣宝海.肠梗阻诊断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4]路潜,韩斌如.外科护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