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病风湿科 张浩审核认证
肾区叩击痛是一种检查腹部肾脏区域的体格检查方法,指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患者肋脊角处也就是肾区,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时肋脊角处无叩击痛,当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等时,肾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肾区叩击痛基本出现在肾脏病变,一旦出现这种阳性体征,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病因,积极通过各种治疗进行干预,以免逐渐影响患者肾功能。
肾区叩击痛大多数由于感染引起,而肾盂肾炎占肾脏感染的绝大部分,可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在肾区叩击痛的基础上可有会阴部疼痛或压痛,部分出现尿多不尽、排尿困难、尿血等。
诱发多肾区叩击痛的原因较多,其中泌尿系统疾病与肾区叩击痛关系密切,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脏肿瘤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肝炎、胃肠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腰椎病等也会诱发肾区叩击痛;精神心理因素、外伤、应用药物等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肾区叩击痛。
肾区叩击痛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尽早针对病因采取药物、手术、透析等方法进行检查和治疗,尽快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并发症。
肾区叩击痛多由疾病因素导致,且以泌尿系统疾病为多见,但并非只局限于泌尿系统疾病。
常见的原因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积水及肾脏肿瘤等,炎症、肿瘤等刺激导致肾脏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代偿性产生肾区自发疼痛或者叩击痛。
如胰腺炎、胆囊炎、肝炎、胃肠炎等,有些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他部位的疼痛放射或者转移甚至牵涉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肾区,导致出现查体时出现肾区叩击疼痛。
较常见于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腰椎病等。因肾区部位旁为脊柱所在位置,所以当脊柱出现结核炎性刺激,肿瘤压迫或分泌、腰椎病导致椎体退化或者压迫神经、血管,容易产生肾区的叩击性疼痛,此种情况需排除肾脏病变后考虑。
紧张、情绪不稳定、肾区外伤、医疗操作(肾静脉造影检查等)、应用药物(造影剂、抗生素等)、中毒(汞、铅等)等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肾区叩击痛。
肾区叩击痛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可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因造成症状原因不同,也可伴发其他症状,如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的疼痛、乏力等,随着肾区叩击痛持续发展,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肾区叩击痛的典型症状是当用手指、手掌、拳头等叩击被检查者身体左右肾区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时,被检查者肾区感受到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的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
肾区叩击痛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发热出现肾区叩击痛之前,也可出现在疼痛之后,多由于肾脏急性期感染引起,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等,也可见于肾脏其他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引起的肾衰竭。
具体包括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较前明显增多、一有尿意即难以控制需要排尿、排尿时感觉疼痛或烧灼感等症状,多见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等。
常见于肾结核、肾脏肿瘤、腰椎病等疾病,主要是炎症、肿瘤慢性刺激以及压迫等引起局部神经的牵涉性疼痛,出现会阴部的具体表现。
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胰腺炎、胆囊炎、肝炎、胃肠炎等,多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等影响代谢以及营养的供需平衡,导致体内大量水分丢失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出现紊乱,进而影响全身,表现为乏力。
指各种能引起肾区叩击痛的肾脏疾病,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导致疾病迁延不愈,肾功能出现损害,也可出现于各种肾脏以外因素导致血中氮质蓄积,从而出现血中尿素氮、非蛋白氮或肌酐超出正常范围,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尿毒症前期。
为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直接扩展而致,多有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等易感因素。具体表现为除原有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的单侧腰痛,且在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肾区叩击痛症状如不及时对因处理,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可发展为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分为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无尿期三个时期。
若出现以下不适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出现肾区疼痛;
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的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等;
出现少尿、夜尿增多、无尿甚至精神状态异常等。
患者年龄、职业、嗜好、饮食生活习惯?
有无精神过度紧张、受凉、劳累、感冒等?
肾区叩击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疼痛有无规律、疼痛的性质、有无转移等)
是否有什么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的疼痛、乏力等)
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结核、肿瘤等病史)
检查者左手掌子放于病人背部肾区,即骶棘肌与第十二肋骨之交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度至中等度力量叩击左手背,引起叩击痛。检查者右手伸直,以手掌之尺侧缘直接轻叩病人肾区,出现叩击痛。
腹部CT有助于发现腹部包括肾脏、肝胆脾、胰腺、胃肠道炎症、结核、肿瘤等,腰部的CT可以发现有无腰椎病、脊髓的肿瘤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了解叩击痛的原因。
彩超操作快,简单可行,无明显电离辐射,经济实惠,可早期发现肾脏及输尿管、膀胱的结石以及有无肿瘤、同时对可引起肾区叩击痛其他疾病的排除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有助于简单筛查泌尿系统疾病,尿检查有大量白细胞,多提示泌尿系感染,如大量红细胞等,则提示可能为结石、肿瘤引起的肾区叩击痛等。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感染,肿瘤标志物相应的增高,提示可能为肿瘤引起的肾区叩击痛等。
体格检查出现肾区叩击痛,同时综合腹部CT、腹部彩超、尿常规等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肾区叩击痛的病因。
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指剑突以下、耻骨联合以上的疼痛,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锐痛、钝痛、牵涉痛等,部位不固定,造成腹痛病因多种多样,通过有无叩击诱发疼痛可与肾区叩击痛鉴别。
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特点是定位不准确,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尿道口痛指尿道外口出现的疼痛现象,发作时间不固定,疼痛性质多变,可为锐痛、钝痛、烧灼痛、隐痛等,可伴有尿频、尿急、尿血、流脓、会阴部疼痛等症状,通过典型的疼痛部位可鉴别。
一旦发现肾区叩击痛的情况,应及时卧床休息、保持放松,同时因大部分肾区叩击痛由于感染引起,感染一般可引起多尿,大量的水分可带走体内热量引起受凉,应注意保暖,积极口服补充大量含钾、钠等电解质的液体,如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无尿、少尿等情况,及时就近入院治疗。
持续的氧气吸入保证机体氧气供应,避免持续缺氧导致进展。
监测心率、血压、心电活动等病情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
保持患者舒适体位有助于缓解情绪紧张。
快速通过静脉补充丢失的体液以及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针对出现的疼痛、发热等采取快速的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
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等,通过迅速杀灭细菌感染来达到去除因感染引起的炎症目的,缓解肾区叩击痛的症状。
常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诺昔康等,主要是对症止痛治疗,机制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其止痛目的,有助于快速减轻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病人痛苦。
主要针对结石过大或在肾盏的鹿角形结石,不能经肾盂切口取出者,或结石小但在肾盏内、位置不能肯定者。
适用于患有肾肿瘤或其他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疾病。
适用于通过体外透析等非手术手段无法挽救丧失的肾功能,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双侧肾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可考虑肾脏移植。
慢性疾病紧张至终末阶段引起肾功能衰竭,此时肾脏替代治疗方式成为关键,主要机制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在体外完成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然后将血液重新运回体内,维持正常的循环。
肾区叩击痛患者应均衡、清淡、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同时注意避免过量饮食造成胃肠道负担,避免进食可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大量饮水补充水分,多食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出现肾区叩击痛后,饮食上应注意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面粉、清蒸鱼、瘦肉、鹌鹑蛋、牛奶等,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梨、桃、柠檬、香蕉、桔子、韭菜、芹菜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油腻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生姜、肥肉等,避免大量饮浓茶、咖啡、酒、碳酸饮料等饮品。
肾区叩击痛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规律饮食、避免熬夜。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量活动,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生冷食物等刺激。
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的疼痛、乏力等情况,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况,一旦出现精神不佳,烦躁、嗜睡、昏迷等应立即就医。
出现肾区叩击痛时应注意安慰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全程进行适度亲切的交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
部分肾区叩击痛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在肾区叩击痛纠正后短期内会出现腰背部酸沉、乏力等,多属正常现象。
对于肾区叩击痛的预防,除了可能引起肾区叩击痛症状本身的病因,还应积极预防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肾区叩击痛进一步发展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影响。
清淡饮食,避充足睡眠,勤饮水,多排尿。
避免情绪波动,避免受凉、劳累,勿熬夜。
根据个人情况适量运动,运动中做好防护,避免意外伤害。
勤洗衣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平常如有不适,切忌随意服用药物,尤其是经过肾脏代谢的相关药物。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91-496.
[2]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4-179.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2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