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保健科 荣文笙审核认证
口唇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疼痛、局限性簇集性水疱、溃疡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口唇疱疹表现为口唇处成群水疱突然出现,经1~2周即可治愈,也可自然痊愈。本病往往可复发,特别在有发热性疾病时容易复发。
局限性簇集性水疱、疼痛感、溃疡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口唇疱疹。
原发性疱疹感染痊愈之后,有30%~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又称复发性口唇疱疹。
口唇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简单,至今已大致阐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为其主要病因,传染源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
单纯疱疹病毒入人体后可先在局部增值,形成触发感染,随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痊愈。但病毒长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在一定因素下,如发热、受凉、曝晒、劳累、机械刺激等作用下被激活而形成复发性感染。潜伏病毒处于一种低复制的动力状态,可维持数年乃至终生。
外伤、擦破、日晒、病灶等感染会破坏局部皮肤免疫屏障,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感冒、胃肠功能紊乱或月经失调等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容易入侵。
情绪变化会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此时病毒容易入侵。
某些变态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此时病毒容易入侵。
在有其他感染而发热时,体内所潜伏的病毒可迅速活动而引起单纯疱疹出现或复发。
口唇疱疹是单纯疱疹在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常见病、多发病。
单纯疱疹病毒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单纯疱疹病毒-1型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接吻等,以及空气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2型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或新生儿围生期在宫内或产道受染。
如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糖皮质激素服用者、免疫抑制剂服用者等。
如与口唇疱疹患者共浴、与口唇疱疹患者使用同一物品等。
如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洁者。
口唇疱疹的典型症状为口唇部位皮肤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溃疡,有疼痛感,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溃疡多见于疱疹破溃时,可有多种并发症。一般原发感染发病前3~7天有明确的接触史,发作症状较重,病程持续较长。当第一次出现皮损时可能是一次复发,并非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原发感染,故临床多称为首次发作。
发作前可有局部痒、痛、灼热等前驱症状,持续24小时。
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水疱好发于唇的边缘,颊部、眼睑、耳垂也可见复发,病情轻重不一。
口唇部位相邻的水疱可以汇聚成较大的水疱,以后疱液变成稀薄的浆性脓液,在1~2周内干涸结痂而愈,一般不遗留痕迹或只留下不明显的浅瘢痕。
表现为头晕头痛、全身痛等随后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8℃~40℃,仅部分病例出现皮肤疱疹,此期一般不超过2周。
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答非所问、定向力障碍、幻觉妄想失忆、失语等可能是病毒经三叉神经及嗅球早期侵犯颞叶、额叶、边缘系统所致。
随疾病进展,脑组织坏死灶出现,患者表现意识障碍。例如嗜睡、昏睡、谵妄、昏迷等;产生惊厥、抽搐、偏瘫及脑神经功能障碍,例如眼球偏斜、瞳孔不等大、偏盲等,伴颅内高压表现。患者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有病理反射。部分病例在早期即呈去大脑强直状态,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卡波西水痘样疹是在患有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某种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致的一种皮肤病。突然出现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等中毒症状。次日即发疹,常先由原有皮损区开始,波及周围皮肤,甚至为全身性。亦有少数先见于正常皮肤者,表现为原湿疹损害肿胀加剧,其上见散在性或密集性水疱与脓疱,疱顶中央有脐窝状凹陷,基底周围红晕。
口唇疱疹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淋巴结异常,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发生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能表现出脸色苍白的症状,有的人会伴有发烧,甚至出现不正常的出血。对不正常出血的血液进行检查,可以发现血液里面的淋巴球出现异常的状况。
口唇疱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口唇疱疹具有自限性,即使没有治疗情况下也能治愈。当瘙痒、疼痛严重及出现其他部位疱疹时,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等一般可做出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口唇出现疱疹,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口唇处有局限性簇集性水疱,并出现疼痛感、溃疡等症状,高度怀疑口唇疱疹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口唇疱疹的患者,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口唇疼痛等到口腔科就诊。
如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骨骼疼痛可到肿瘤科就诊。
是否有使症状出现或加重的因素?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口唇部位有水疱、疼痛感、溃疡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高烧、全身不适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既往有无与疱疹患者接触史?
医生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口唇有无疱疹等,并通过疱疹大小及密集程度、疱液是否浑浊等判断是否为口唇疱疹。
镜下可见表皮细胞变性而发生表皮内水疱,有的表皮细胞发生核分裂,变成巨大而多核的气球细胞,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小体即病毒包涵体。气球细胞多半在水疱基部,有的漂泊于疱液内。相邻的表皮细胞可因表皮内水肿及细胞破裂而汇合成多房性网状水疱,真皮浅部水肿并有炎性浸润。
病毒培养分离和鉴定出单纯疱疹病毒即可确诊,但需要2~5天,检测条件要求较高,敏感性相对较低而限制其应用。
直接免疫荧光简单快速,已逐渐成为常用的检测手段,用于快速诊断并区别单纯疱疹病毒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PCR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价值最大,也应用于其他标本来源的感染。
血清学试验通常不用于判断皮肤损害是否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用于不同人群感染率的调査。此外,选择性检测针对HSV-1的gG-1蛋白和HSV-2的gG-2蛋白的抗体,可以区分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
刮取早期皮损,涂片检出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并排除水痘—带状疱疹即可确诊。
通过典型口唇疱疹症状,即患者出现疼痛感、局限性簇集性水疱、溃疡,可初步判断为口唇疱疹。
通过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细胞变性而发生表皮内水疱,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小体即病毒包涵体,以及病毒培养出疱疹病毒即可确诊。
皮损与口唇疱疹不同,以发生丘疹、水疱、脓疱,易破溃糜烂,形成米黄色痂。
带状疱疹为发生在身体单侧的成簇水泡,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疼痛明显,易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若及时治疗可治愈,部分会遗留神经痛,皮损症状与好发人群均与口唇疱疹不同。
皮损呈散在的硬币大小的圆形红色斑片,其上可发生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和结痂等急性或亚急性表现,对称发生,多见于手背及四肢伸侧、背部,自觉剧烈瘙痒。皮损与口唇疱疹不同。
口唇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完全明朗,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黏膜损害可用过氧化氢溶液、苯扎氯铵溶液等进行局部消毒。
局部用干扰素溶液、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干扰素等,有一定预防或减少复发的作用。
疱疹性龈炎口炎可引起剧痛而妨碍进食,可在饭前10分钟局部涂搽1%西罗卡因溶液可有效减轻疼痛。
如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外用药物治疗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继发感染时可用0.5%新霉素霜、莫匹罗星软膏。
阿昔洛韦: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如HSV脑炎)可用静脉滴注。口服阿昔洛韦的副作用轻微,仅仅有胃肠道反应,但有报道干扰素可能增加其神经毒性。同类药物还有泛昔洛韦、万乃洛韦、更昔洛韦等。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或三氮唑核苷。不宜大量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肠胃反应,孕妇禁用。
干扰素、聚肌胞、疫苗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剂及其他,包括胸腺肽、转移因子、左旋咪唑。
口唇疱疹目前可治愈,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口唇疱疹症状、减少疼痛,恢复患者正常面容。
口唇疱疹能治愈,但是易复发。
口唇疱疹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皮损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皮损局部可能残留色素沉着。
口唇疱疹治愈后,应及时复诊,观察有无继发疾病。此病有自限性,但有显著的复发倾向。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口唇疱疹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治疗后皮疹及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并不再复发,提高身体免疫力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患者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不要在患处进行摩擦,不要使患处受伤,防止病毒传染到其他部位。
患者的生活用品要和家人的分开,并进行有效的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嘴唇干燥者,应该涂抹润唇膏。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熬夜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精神紧张。
在治疗时患者保持冷静乐观心态,不必过于紧张,转移患者注意力。
患者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压力过大时可通过深呼吸或冥想进行放松。
在免疫功能较低的患者身上易并发疱疹性脑炎、卡波西水痘样疹、局部淋巴结肿瘤等,故口唇疱疹应该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高温发作时,应该尽快物理降温,避免化学药物降温。
患者极易复发,在治愈后应该注意提高免疫力,复发时及时来院就诊。
虽然口唇疱疹病因明确,但是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口唇疱疹来说,暂时没有明确的早期筛查方法。
避免外伤,感染、疾病,减少病毒进入人体的机会。
避免接触口唇疱疹病毒患者,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对家庭公共物品进行有效的消毒,防止发生家庭内感染。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等,保持室内的环境卫生及通风良好。
对经常复发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1]张学军,郑捷.皮肤与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6-68.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362.
[3]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