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黄燕审核认证
卫氏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是一种引起肺部病变为主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系由主要寄生于肺部的吸虫所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在我国南方较多见,近年来肺吸虫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城市患病人数居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者有发热、咳嗽、胸痛、咯铁锈色痰或咯血等症状。
发热、咳嗽、腹痛
最为常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胸痛、胸腔积液、咳嗽、咳果酱样血痰等表现。开始时常为干咳,继之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痰中可混有少量血丝或铁锈色痰。并逐渐转为果酱样或烂桃样血痰,痰中常可找到并殖吸虫卵及夏科-莱登晶体,当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咳脓血痰。
约占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90%,其中10%的患者有明显的胸膜增厚而致胸廓畸形,胸膜增厚或粘连,约有10%的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约占患者的30%,以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卫氏并殖吸虫病早期。患者可有食欲缺乏、腹痛,大多为隐痛,疼痛部位可在全腹或右下腹部,疼痛剧烈时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多见于儿童病例,成人亦可见。以往将并殖吸虫引起的肝损害列人腹型并殖吸虫病,近年陆续发现较多以肝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病例。在感染早期有低热﹑倦怠﹑食欲缺乏、腹胀﹑腹痛、腹泻,轻微干咳等症状。
有3%~20%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出现皮下结节,直径1~3cm,多位于腹部至大腿间,亦可见于胸、背部或四肢及颜面部。
此型少见,多见于儿童患者。患者可有心包积液,积液多呈淡黄色或血性,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少数继发感染者可呈脓性积液。
少见,肿块大小不等,大者可如拳头,局部疼痛,影响正常生活与活动。
占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9.8%~19.7%,常与胸肺型同时存在,以儿童病例多见,因侵犯部位不同致临床表现多样化。
虫体侵犯眼周组织,可引起眼球凸出、视力障碍、眼球活动受限,也可引起眼睑红肿、疼痛。组织活检可见夏科-莱登结晶与嗜酸性粒细胞,病灶处可能检获童虫。
在流行区可见虫体抗原皮试阳性、血清ELISA阳性者,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亚临床型。可检测患者血清中肺吸虫循环抗原(CAg),以鉴别是否为并殖吸虫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引起肺部病变为主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的肺组织,以宿主的血液及组织液为食物,能存活6~20年,好发人群以青少年、儿童为多,尤其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寄生所引起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分泌及排泄产物诱发的免疫病理反应。
日常生活中喜欢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等野生物种,更易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
对于居住在山涧溪流的人群,平素不经常洗手,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诱发各种寄生虫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最终宿主是人类,本病流行区的形成与是否有适宜中间宿主直接有关。只有同时存在第一、二中间宿主,且与终末宿主有密切生活关系的地方才能构成自然疫源或疫区。
卫氏并殖吸虫病多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流行,山涧溪流适合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繁殖生长与共居。在流行区,多因生食或半生食溪蟹或蝲蛄而得病,亦可因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而引起感染。另外也有因生吃转续宿主而感染的患者,现发现转续宿主主要有野猪,以及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等。
青少年儿童,不同性别、年龄均可感染,以青少年、儿童为多,尤其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流行区的感染率平均为20%。在感染者中,30%以上为无症状感染。
卫氏并殖吸虫病常见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下包块、便血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常并发胸腔积液、肝脓肿、颅内压增高等疾病。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明显。其初发症状为腹痛、腹泻、稀便或黏液便,伴有食欲减退,低热多见,部分为弛张热伴畏寒。部分病例可反复出现荨麻疹,稍后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
绝大多数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现时已进入慢性期,按被主要侵及的器官分为以下几型。
最常见,以咳嗽、胸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初起常为干咳,继之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痰中混有少量血丝,并逐渐转为铁锈色或烂桃样血痰。痰中可找到虫卵及夏科-雷登晶体,胸膜受累时可见到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肥厚或粘连。
约占患者的30%,以腹痛、腹泻、肝大为主要表现。腹痛以右下腹痛最多见,轻重不一。可有腹泻,棕褐色脓血便,里急后重,脐周有压痛,偶可扪及结节或肿块。虫体在腹腔移行可引起腹腔积液或广泛炎症粘连,虫体侵犯肝,可形成嗜酸性肝脓肿,导致肝损害,尤以儿童多见。
以皮下结节和包块为主。斯氏狸殖吸虫病发生率可达50%~80%,以游走性为主要特征。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中约10%的病例出现皮下结节,但一般不游走。皮下包块多出现在腹部,也可在胸部、腰背部、四肢见到。呈单发或多个成串,1~3毫米大小,包块表面皮肤正常,触之可动,有痒感或疼痛感,活检可见到童虫。
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以及癫痈、幻视、感觉异常等症状。侵犯脊髓则有下肢感觉或运动异常、尿潴留、截瘫等症状。
以游走性皮下包块为主要表现,呈单发或多个成串。其大小不一,表面皮肤正常,包块滑动,有痒感或疼痛感。人体各部位皆可出现。好发部位以腹壁为主,也见于胸背部,腰背、腹股沟、阴囊、会阴等部位。
腹腔内虫体粘连形成的囊肿等向肠内破溃,可出现棕褐色黏稠脓血便,并可找到虫卵。
部分患者胸膜受累时可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积液、胸膜增厚粘连,胸水呈草绿色或血性。
并殖吸虫蚴虫可侵入肝脏,引起肝增大,肝功能受损或肝脓肿,儿童多见。
虫体侵入脑后可继续游走,多见于早期儿童,常见颅内高压症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头痛为阵发性剧痛、钻样痛,患儿捶头扯发、大汗淋漓,十分痛苦。止痛或镇静剂常无效,但能自行缓解。
生食或半生食溪蟹人群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腹痛等症状时需前往感染科进一步检查。需行痰液镜检、便常规、组织活检等检查,卫氏并殖吸虫病需要与结核性胸膜炎、颅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在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后出现发热等症状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腹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头痛、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可去呼吸科。
出现腹痛、血便症状去消化科。
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蟹,或饮生溪水?
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发热、咳嗽咳痰、腹痛)
是否曾就诊于其他医院?
是否治疗过?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收集病人清晨新鲜痰液,取铁锈色或带血丝部分,在载玻片上涂成厚度适宜的痰膜,置显微镜下查找虫卵。
痰涂片检查阴性时,可收集24小时痰液,加入等量10%NaOH,混匀,置37℃温箱内4~6小时,其间用玻棒多次搅动,等消化成清亮的稀液后,1500r/分钟离心5分钟,沉渣涂片镜检,连续检查3天,可提高虫卵检出率,并可进行虫卵计数以估计感染度。
患者将痰下咽后,在其粪便中可检获虫卵。取粪便30g置于烧杯内,加水300ml,充分搅匀成粪浆。用粗孔网筛将粪浆过滤于500ml的三角杯内,加水至刻度处,静置10min。弃去上层液,再加清水至刻度处,如此重复4~5次,直到上层液变清为止。弃去上层液,取沉渣镜检找虫卵。
对于皮下包块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并进行活组织检查,查到虫体或虫卵为确诊依据。如未发现虫体或虫卵,但在病理切片中发现虫体移行的窦道,或夏科-莱登结晶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疑诊为“寄生虫性包块”。
胸腔积液、脑脊液、心包积液、腹水等体液镜检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夏科-莱登结晶,约有15%脑型患者的脑积液中可找到虫卵。在脑型患者,除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增高外,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占总数的0.80~0.90。
与日本血吸虫病的交叉反应高达40%~47.1%,此法较简便,适于大范围流行病学普查,也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
血清稀释度为1:160时,阳性率为96.3%,与其他寄生虫病(包括血吸虫病)和肺结核、肺癌无交叉反应,结果优于 IHA、IFAT,CIEP。
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早期患者和非早期患者均为阳性,斯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阳性率为97.6%,亚临床型感染者为96.7%。与健康人、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肠线虫感染者、丝虫病感染者,肺结核患者均无交叉反应。
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比常规 PCR的灵敏度高约100倍,且反应快速。是检测淡水蟹、刺站、病人痰液和胸腔积液中卫氏并殖吸虫DNA快速、灵敏的方法。
胸部X线检查对肺型并殖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感染早期可表现为支气管周围炎症样改变,或有炎性浸润阴影。活动期的X线征象较明显而复杂,病灶坏死区有炎症渗出,可出现多个环状与空泡状阴影,或有透亮区的囊状与蜂窝状阴影、单个或多个聚集的结节状阴影。愈合期的X线征象为形态多样的纤维瘢痕或钙化病灶,如出现弯曲的隧道样纤维化病灶则更具诊断意义。
对并殖吸虫病患者肝损伤和胸腔积液的检查具有一定的价值,B型超声可以观察到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胸腔渗出液中飘浮含有虫卵的肉芽肿组织。
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胸部CT扫描,早期可见到浸润性阴影,单发或多发,呈云絮状或片状,以后演变为较典型的结节状或多房囊性阴影。结节状阴影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清晰,密度欠均匀,部分结节内可见小空泡征。多房囊性阴影为大片浸润状,内有囊状或蜂窝状透亮区,以两肺中下部为多见,脑型并殖吸虫病的CT表现可分为脑炎型和囊肿型两种。脑炎型表现为边缘模糊,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强化后呈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结节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占位效应。囊肿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区,周围有强化环和数目不一的强化结节,脑水肿和占位效应较明显。病程久者的病变区可出现点状、片状或环状钙化,以多发环形泡沫样钙化最具特征。此外还可见到局部脑萎缩或脑室扩大,MR1所见与CT相似,但更为灵敏,其对钙化灶的发现不如CT扫描。
凡在流行区,有吃生或半生溪蟹、蝲蛄或野猪肉、生饮溪水,都有感染本病的可能。早期有腹痛、腹泻、发热,继而咳嗽、咯铁锈色痰、胸痛伴有胸腔积液或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均应考虑本病。痰、粪中找到虫卵或在皮下结节中找到虫体是确诊依据,血清学、免疫学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与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均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及胸痛等症状,但结核性胸膜炎存在低热、盗汗等结核毒性症状,病原学检查可鉴别诊断。
脑型并殖吸虫病应与颅内肿瘤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检查均可见颅内占位性病变,但颅内肿瘤大多数中老年人多见,常伴随消瘦、纳差等症状,头颅MRI及强化可初步鉴别,必要时行脑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
细菌性大叶性肺炎可表现为咯铁锈色痰,但多起病急,发热明显,胸片以叶实变为主,血象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具有明显的临床经过,容易治愈。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主要通过药物驱虫治疗。辅以手术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阿苯达唑、硫氯酚等。
吡喹酮为首选,对卫氏并殖吸虫病有良好疗效,但本药不良反应较大。常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偶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阿苯达唑是一种咪唑衍生物类广谱驱肠虫药物,为一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与吡喹酮联合用药可增强疗效。
本药对并殖吸虫囊蚴虫有明显杀灭作用,可能对虫体有麻痹作用。
三氯苯达唑治疗肺型并殖吸虫病的疗效与吡喹酮相似,但耐受性则较后者为好。不良反应较轻微,有头晕、头痛、腹痛及发热等。
皮下结节或包块可手术摘除,有明显肠粘连、肠梗阻或脑脊髓型有神经压迫症状经病原治疗及对症治疗不能奏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可以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可能遗留癫痫等后遗症,常规定期复查肝功能,以免造成药物性肝损伤。
卫氏并殖吸虫病可以治愈。
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经药物治疗后,颅内残留病灶可引起相应功能区刺激症状,表现为间断癫痫发作。
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服用吡喹酮等驱虫药物治疗时,由于此类药物肝毒性较大,1~2周常规复查肝功能,以免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卫氏并殖吸虫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护理要做好患者痰及粪便的管理工作,加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定期复查便常规及痰液检查,出院后避免过度劳累及注意增加营养。
出现皮下包块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勿按压、搔抓皮下包块,保持包块局部皮肤清洁,定时观察皮肤包块大小、位置等。
部分肺吸虫病患者痰及粪便中含有养殖肺吸虫虫卵,应做好患者痰及粪便的管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介绍本病有关知识,加强服药依从性,保证吡喹酮服药疗程,以促进患者彻底治愈,嘱咐患者出院后避免过度劳累及注意增加营养。
卫视并殖吸虫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便常规、痰液镜检等,定期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监测其药物驱虫疗效。
卫视并殖吸虫病治疗疗程较短,大多数预后良好,无特殊心理护理。
服用吡喹酮药物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病,由于虫体被杀死后释放出大量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必须注意观察。
对于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的预防来说,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病原学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不吃生的或者是半熟的东西,不喝生溪水,切断传播途径,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
长期生活在山涧溪水边,经常以野生水产为食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病原学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寄生虫感染,早期治疗。
饲养鲶鱼和家鸭吞食淡水螺和螬蛄,以切断传播途径。
不吃生的或半熟的溪蟹、淡水螺和螬蛄,不喝生溪水,加强猫和犬的管理,积极治疗病人,病猫和病犬。
进行KAP(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和检测,以了解流行区群众在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认识提高的情况。对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对预防疾病的态度以及行为的转变等,使群众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积极主动地预防疾病。
[1]盛利平,孔宪炳,邓友松,王静波,毕小恺,李成.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2):200-203.
[2]张灯,王中全,崔晶,范清堂,毛福荣,晋雪香.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特异性诊断抗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4):538-540.
[3]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307-3321.
[4]段义农等主编,现代寄生虫病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9:506
[5]蒋军广等主编,实用临床内科诊断治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