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吕志勤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

好发人群
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畸形患者、脑底异常血管网患者
常用药物
甘露醇、氨甲苯酸、尼莫地平
常用检查
头部CT、头部MRI、脑脊液、脑血管影像学、经颅多普勒
疾病分类

临床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裂,导致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

能够引起脑血管破裂的原因均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病因
  •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占50%~85%。

  • 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青少年多见,占2%左右。

  •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约占1%。

  • 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 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诱发因素

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均可诱发。

流行病学

该疾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但也可发生于儿童或者老年,产生这些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6~20)/100万。从1955年~2003年,该疾病的发生率以每年6%的速度下降。

好发人群
  • 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高血压、吸烟、酗酒、家族史情况的人群。

  • 女性患者。

  • 40~60岁年龄段人群。

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起病情况是突然起病,以数秒或数分钟速度发生的剧烈头痛是常见的起病方式。患者常能清楚地描述发病时间和情景。

典型症状
  • 剧烈头痛同时,多伴有恶心、呕吐。

  • 颈项强直和血性脑脊液。

  • 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可有意识障碍或烦躁、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还有少部分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如动眼神经麻痹、轻偏瘫、失语或感觉障碍等。

  • 高热,常发生在出血后3~6天,一般可达38.5℃~40℃,与红细胞破坏和发热原释放有关。

  • 青壮年病人多出现脑膜刺激征且比较明显,头痛、呕吐,脖子僵直。

伴随症状

伴或不伴局灶体征,例如眼睛不能动、不能说话、感觉障碍等。

并发症

再出血

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抽搐、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或重新出现等。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发病后24小时内再出血的风险最大,以后4周内再出血的风险均较高。

脑血管痉挛

大约20%~30%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孪,引起迟发性缺血性损伤,可继发脑梗死。血管痉挛一般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开始14天为高峰期,2~4周后逐渐减少。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如偏瘫,或两者均有。动脉瘤附近脑组织损害的症状通常最严重。

脑积水

约15%~20%的患者可出现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多发生于出血后1周内,因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血凝块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迟缓和近记忆损害,重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其他

约5%~1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其中2/3发生于1个月内,其余发生于1年内。约5%~30%的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主要由抗利尿激素分泌改变和游离水潴留引起。少数严重患者因丘脑下部损伤可出现神经源性心功能障碍和肺水肿。

就医

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剧烈疼痛于急诊就诊,少数患者未引起重视,未及时就医而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血管检查。

  • 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剧烈头痛,立即就诊医院进一步检查。

  • 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血压突然增高,伴有剧烈头痛,或者伴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等症状,建议立即就诊医院。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就诊于急诊科。

  • 部分患者就诊卒中中心和神经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利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平时吸烟、饮酒吗?

需要做的检查

头颅CT

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平扫最常表现为基底池弥散性高密度影像。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敏感性在24小时内为90%~95%,3天为80%,1周为50%。

头颅MRI

当病后1~2周,CT不能提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证据时,MRI可作为诊断网膜下整出血和了解破裂动脉瘤部位的一种重要方法。

脑脊液(CSF)检查

CT检查已确诊者,腰椎穿刺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如果出血量少或距起时间较长,CT检查无阳性发现时,临床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病情允许时,则需行腰推穿刺检查脑脊液。最好于发病12小时后进行腰推穿刺,以便与穿刺误伤鉴别。

脑血管影像学检查

该检查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和发育异常的血管。

脑血管造影

是确诊SAH病因特别是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效果最好,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瘤体相连动脉的关系等,血管畸形和烟雾病也能清楚显示。造影时一般在出血3天内或3~4周后,以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高峰期。

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

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法。主要用于有动脉瘤家族史或有动脉瘤破裂先兆者的筛查、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

经颅多普勒(TCD)

可动态检测颅内主要动脉流速,发现脑血管痉挛倾向和痉挛程度。

实验室检查

针对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肝功能以及免疫学的检查。

诊断标准

根据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头颅CT相应改变可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CT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行CT检查时,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腰椎穿刺CSF呈均匀致血性、压力增高等特点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鉴别诊断

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

均可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利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但引起疾病病因不同,主要通过辅助检查头部CT或者核磁鉴别,临床上治疗办法不同。

脑膜炎

结核性、真菌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均可出现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尤其是SAH发病后1~2周,脑脊液黄变,白细胞增多,因吸收热体温可达37℃~38℃,更应与脑膜炎,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根据脑膜炎发病一般不如SAH急骤,病初先有发热、脑脊液有相应的感染性表现、头颅CT无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等特点可以鉴别。

偏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呕吐,但蛛网膜下腔患者可有脑膜刺激征。偏头痛患者CT、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以此可以鉴别。

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治疗周期
对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出血量、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很大差别,一般患者需卧床及治疗4~6周,个别患者终生遗留后遗症,治疗周期无限延长。
一般治疗
  • 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绝对卧床休息4~6周,减少探视,最好能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光,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及时应用镇静、镇痛、镇吐、镇咳等药物。

药物治疗
  • 患者烦躁时可给予地西泮类药物,镇静、镇痛、镇咳药物可用于有相应症状者。

  • 痫性发作时可以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 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钠血等有助于降低颅内压。临床常用脱水剂降颅压,可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也可以酌情选用白蛋白。

  • 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给予乙酰唑胺,还可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

  • 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常用尼莫地平口服,必要时可静脉使用。

  • 为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

  • 选用胶体溶液防治脑血管痉挛,必要时使用升压药,如多巴胺。早期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西平等。

手术治疗
  • 对于大多数SAH患者,均应尽早对破裂动脉瘤行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以降低再出血发生率。而对于同时适合行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的患者,应考虑行血管内栓塞。

  • 如果没有禁忌症,接受血管内栓塞或手术夹闭的患者应行血管成像复查(时机和方法应个体化),如发现临床明显的动脉瘤残留,则强烈建议再次通过血管内栓塞或外科手术夹闭治疗。

  • 对于合并大的脑实质内血肿(>50mI)、MCA动脉瘤的患者,更倾向于进行手术夹闭;而年龄较大(>70岁)、临床分级不良(WFNS分级为Ⅳ/Ⅴ级)以及基底动脉尖的动脉瘤,则倾向于仅行血管内栓塞。

  • 支架置入术治疗破裂动脉瘤致残率和病死率会更高,只有风险较小的情况下方可考虑。

  • 选用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以及脑脊液分流术来防治脑积水。

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跟发病以后的状态、病情的重危度有关。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病情越轻,则其预后就越好,越重则死亡率就越高。

能否治愈

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尚不能治愈,转归很可能是由多个独立因素共同决定的,生活质量可能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能活多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生存期与患者的病情直接相关,要个体化评估。

复诊

内科治疗患者建议治愈后3个月、6个月、1年均进行一次复查;手术病人建议半年、1年后进行一次复查;有症状变化随时复查。

饮食
饮食调理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目前并无特殊针对性饮食宜忌,但在饮食中注意多饮水,进食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粪便干燥时排便用力导致再出血。另外,特殊禁忌食物要遵医嘱严格禁食。

护理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护理是包括饮食、肢体活动、保持二便通畅、预防并发症以及心理的疏导等护理。

日常护理
  • 绝对卧床4~6周,避免激动及用力,保持大便通畅。

  • 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避免因长期卧床出现食欲缺乏。

  • 卧床期间,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可用气垫床,经常翻身、拍背以及按摩受压皮肤,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

  • 保持四肢功能位,定时活动关节、按摩肌肉,预防肌萎缩。

  • 鼓励患者,保持愉悦。平时保证环境安静,避免打扰患者休息。

  • 如果患者存在并发症,家属及患者自己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监测。

病情监测

注意血压、血糖的监测,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如出现呕吐、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需坚持服用药物,切不可随意停药或减药。

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急症,而且临床上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是比较高的。目前认为及时治疗高血压、动脉瘤,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不酗酒等,可能会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概率。

早期筛查

对存在家族史患者推荐意见:

  • 如果只有1名亲属受累,一般不建议筛查动脉瘤。

  • 如果≥2名一级亲属受累,则其他亲属患SAH的终生风险较高,需考虑进行筛查。

预防措施
  • 高血压及动脉瘤患者,及时控制血压及治疗动脉瘤。不要吸烟、酗酒。

  • 如果自己父母、兄弟、子女中有两人以上出现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建议做血管瘤筛查。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

  • 对于颅内动脉以及颅内静脉畸形者,积极进行手术根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1006-1021.

[2]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