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 杜志刚审核认证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急性脑脊髓热、斑疹热,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点、瘀斑或紫癜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此外,脑膜炎球菌可不侵袭脑膜而仅表现为败血症,其中重者可呈暴发型发作,感染亦可发生于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及眼等部位。
急骤发热、呕吐、颈项强硬、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此外,尚有非典型表现者,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约占全部脑膜炎球菌感染后发病的90%,按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上难以划分,有时病情终止于败血症期而无脑膜炎发生。而脑膜炎期则同时有败血症存在,即使普通型的病情亦轻重不一。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在6小时内即可危及生命,称为暴发型。
此型罕见,较多见于成人,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
原发性脑膜炎球菌肺炎近年来屡有报道,以Y群引起为主,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主要为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主要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脑膜炎球菌为奈瑟菌属之一,革兰阴性。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在脑脊液涂片时病菌在中性粒细胞内外均可见到。
细菌首先在鼻咽部寄居,其附着作用由细菌表面的菌毛所致。接着通过黏膜屏障和穿过鼻咽部细胞,在内皮下组织,细菌进入血流。在血中,细菌荚膜保护细菌免受吞噬,其次是细菌的某些表面抗原能寻找抗杀菌活性或封闭IgA,使细菌免受杀死,最后細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脑膜炎球菌后的病理变化是以化脓性脑膜炎为特征,炎症可累及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等,脑沟及脑底的蛛网膜较疏松,由于化脓性病变直接侵袭,脑底的炎症亦最明显。该部脓液刺激和粘连的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有的呈永久性损害。脑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及中性颗粒细胞浸润,暴发型流脑以上表现更为明显,常因脑充血、水肿严重,致使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颞叶沟回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病理改变主要是血管壁的炎症、坏死、血栓形成和血管周围出血。特别是当有脑炎存在时局部血管受侵,脑实质呈弥漫性润,但形成脑脓肿者罕见。由血管壁炎症、内皮受损,引起栓塞、坏死、出血与炎性细胞浸润,表砚有皮肤、皮下、黏膜和肾上腺等局限性出血。
由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诱发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炎症会导致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增多,若控制不好,很可能引起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神经受损,细菌感染加强。
由于免疫能力缺陷,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差。
脑膜炎球菌感染可以发生地方性流行和世界性流行,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常见,不论在城市或农村全年均可出现散发病例,最高峰的发生率出现在冬季和春季,可出现不能解释的不规则间隔的流行曲线。脑膜炎球菌病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同时也是幼儿的一种主要疾病,男性多于女性。在居住拥挤的新聚集的成年人中,如兵营和机关单位里更为常见。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人群对本菌易感,但发展至临床疾病者少,带菌者比病人多,缺乏某些补体成分的人特别易于复发。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容易患病。
患者通常可经历上呼吸道感染期、菌血症败血症期、脑脊髓膜炎期、其它脏器化脓性迁徒性病灶期。脑膜炎球菌感染后潜伏期1~7天,平均2~3天后发病,上述某个阶段可能突出或表现严重,故病情轻重不等。
大多数患者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此时采取鼻咽拭子作培养可以发现脑膜炎球菌,但即使培养阳性,亦不能肯定上呼吸道症状系由脑膜炎球菌抑或由病毒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和鼻咽炎,严重者脑膜炎球菌侵入上呼吸道。感染者其前驱症状多都有鼻咽炎的表现。婴幼儿常有鼻炎表现,年长儿则以咽炎表现为主。
由于感染的程度和病人机体防御免疫强弱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有的呈轻型或亚急型,有的呈急性暴发型,有的为慢性型。症状或持续进行,亦可为间歇进行。病程有可短至数小时的急性暴发性病变,亦可持续数日、数周甚至数月的慢性隐匿感染。
较常见的是轻型或亚急性,有的病人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多是反复发冷、发热、体温39℃~39.5℃,可为不规则间歇热,及皮疹、关节痛、急化脓性关节炎、结膜炎、恶心、呕吐等。皮疹是本病的特征,皮疹的轻重、大小、颜色也不甚相同,最重者为瘀点、瘀斑或紫癜。皮疹直径小者1~2mm,大者10mm以上,颜色为粉红、红兰色或淡红色斑疹(玫瑰疹)、风疹团或结节性红斑似的小结节。偶可见到疱疹、脓疱,10%的病人有口唇疱疹。偶有脾大。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白细胞内或皮肤破损处涂片镜检可见到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周围血白细胞增高至40×10^9/L,80%~90%为中性多核白细胞。
起病急骤,表现为恶寒、颤栗、发热、头痛、眩晕、神志不清、血压降低、呼吸急促并有大片紫癜,以上为严重菌血症,可短期内发生中毒性或感染性体克,是由于微循环障碍产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所致。较少见的是慢性膜炎球菌菌血症,发冷、发热、全身乏力、关节疼痛为常见症状。病情间隔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复发一次为特点,需多次血培养方能发现脑膜炎球菌。
临床表现与其他种类的脑膜炎有很多相同之处,除有上述全身菌血症表现外,还有颈背部疼痛,颈项强直,克匿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并有恶心、呕吐、呕吐多呈射性。脑神经受损可有复视、耳聋、瞳孔散大及边缘不光整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的表现与体征,重者形成脑疝。一般本病起病急,变化快,可有虚脱和严重的中毒症状或感染性休克,病情进展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儿童常有强烈哭喊、惊厥和抽搐样癫痫发作、精神抑郁、神志恍忽、胡言乱语、木僵、进而发展为昏迷,但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少见。婴幼儿前囟隆起并有惊厥发作者为病情严重的表现,体温39℃以上,但亦偶有正常者。皮肤、黏膜、结膜可有瘀点状皮疹,一般多在3~5天消退。腱反射减弱但也偶有增高。
随着菌血症的进展及机体抵抗力的下降,脑膜炎球菌的感染还可以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可单独或作为并发症出现。表现为心血管的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肺部的肺炎和肺水肿,眼部的眼内膜炎、全眼炎、虹膜脉络膜炎、结膜炎等,及泌尿生殖系的前列腺炎、睾丸炎、尿道炎、宫内感染等。
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黏膜发绀、脉搏细速等症状,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各处可出现广泛性的出血。
其是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最重要的并发症。它通常发生在本病的晚期,罕见于前两周之内。发病时患者伴有头疼加剧和持久性呕吐,还会出现精神衰颓、嗜睡、没精打彩,甚至引起记忆障碍。
由于感染侵犯了神经系统局灶性脑灰质炎,所致的症状虽不常见,经治疗而谵妄和躁动仍持续不退时,则必须疑及本病。失语和偏瘫或可见,并为大脑两半球病损的指征。脊髓病变可能引起截瘫或伴有一群肌肉的萎縮和弛缓性麻痹。通常侵犯下肢的周围性神经炎或可见。
中耳炎也很普通,可引起耳聋。
眼炎包括各种眼组织的发炎,最显著的是结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等。角膜发炎或溃疡,视力减弱或盲目,此种眼疾发生于5%的患者。
如肺炎、关节炎等,病原可能是脑膜炎球菌或其他细菌。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缩短病程、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疑似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者,应及时明确诊断,尽早隔离。
如果出现咽喉部疼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肌肉酸痛、惊厥、颈强直、脚弓反张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为传染性疾病,也可在感染科就诊。
若表现为皮疹,而其他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到皮肤科就诊。
若表现为其他并发症,如中耳炎、眼炎、内心膜炎、肺炎、关节炎等疾病,患者也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咽喉疼痛、皮疹、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颈背部疼痛,颈项强直、惊厥和抽搐样癫痫发作、关节痛、耳痛等症状)
是否有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接触史?
是否接种过脑膜炎球菌疫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10^9/L,高者可达40×10^9/L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如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或短期内进入昏迷的患者,尤其疑为暴发脑膜脑炎型者,更需谨慎。对诊断尚不明确者,应于静脉推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再作腰椎穿刺。在腰椎穿刺时如压力明显增高,则于穿刺后重复行甘露醇静脉推注。腰椎穿刺应在急诊时或入院后使用抗菌药物前实行,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染色后镜检,阳性率很高。脑脊液沉淀涂片亦较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高;因此为诊断本病的不可缺少的检查步骤。
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不高,在败血症期或暴发型为绝大多数。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选用良好培养基。
脑脊液培养虽较脑脊液涂片阳性率为低,但仍属必要检查步骤。
细菌药物敏感度试验培养阳性者,应作药物敏感度试验以作治疗的参考。
抗原的免疫学检查包括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反应、放射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液、脑脊液或尿中的脑膜炎球菌抗原。一般在病程的3天以内易获阳性。
抗体的免疫学检查有间接血凝、杀菌抗体测定等。如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此外,抗体测定尚可用于检测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用以检测疫苗注射后的抗体反应。
PCR技术以其灵敏、快速、特异的特点,作为诊断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此方法可以快速检测不同种标本中的极少量细菌,其灵敏度可达到10~12DNA/50μl体系,比血清学检查灵敏得多,而且抗生素的应用对它的检出影响不大,并且接到标本后3~4个小时即可做出诊断,可以在疾病的早期辅助临床诊断。PCR扩增脑膜炎双球菌特异基因,不但可将流脑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区分开来,还可将脑膜炎双球菌分群、分型及进行耐药性研究。
血液、尿素氮、肌酐、血气分析、血pH值、电解质、血及尿常规,以及休克时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等监护对估计病情和指导治疗均有一定帮助,必要时选择有关项目进行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子Ⅴ、Ⅶ、Ⅷ含量减少,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增加则可证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脑脊液中的乳酸、乳酸脱氢酶等测定常有增高,对鉴别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或结核性脑膜炎有助。此外,X线检查可见节段性或大叶性炎症阴影,部分患者有少量胸腔积液。
本病在冬春季流行,患者主要为儿童,但在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颈项强直及其他脑膜刺激征。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渣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发现,以及血液和脑脊液的细菌培养阳性,后者为确诊的主要依据。血液和脑脊液用免疫血清检测抗原阳性,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阳性,对早期诊断有助。由于本病病程发展迅速,尤其是暴发型,故在流行期间,患者有突起高热,中毒症状严重。伴有迅速出现皮肤黏膜瘀点、淤斑者,不论有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是否有异常发现,均应于采集标本后立即按流脑积极进行治疗。
本病多见于高龄老人、新生儿、婴幼儿。冬春季节是肺炎多发时期,或伴有中耳炎、乳突炎、颅外伤等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以及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发作。对有以上表现者应考虑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的可能。因此,尽快作腰穿检查脑脊液明确诊断。与其他化性脑膜炎的鉴别主要依脑脊液中致病菌的鉴别,如对流免疫电泳(CE)其脑脊液中多糖抗原检出率为50%~100%。
本病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相似。早期血和脑脊液培养流感杆菌阳性率高。计算免疫电泳法在脑脊液中测出流感杆菌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测定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脑脊液中多糖抗原极为敏感。因此,可由此鉴别。
患者有蜱(壁虱)叮咬史,发病突然、头痛、全身痛、烦躁,严重者可以昏迷。发病后平均第4天于腕部、手掌、足跟部、前臂等处出现玫瑰红样斑丘疹。皮疹蔓延很快到上下肢、胸部,压迫不消退。高热、脑膜刺激征、痉挛发作、角弓反张、震颤、手足徐动等。视网膜静脉充血、渗血、视乳头水肿,视力障碍、耳聋,多持续数周后可恢复。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疾病需要尽早实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对症处理。重症病例还需积极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一旦诊断成立,患者应立即作呼吸道隔离,以避免感染播散。
神志不清者应加强护理,如保护角膜以防溃疡形成,保持皮肤清洁及经常改换体位及拍背,以防止褥疮和呼吸道感染。呕吐时防止吸入;惊厥时防止舌咬伤;呼吸困难时给氧。
头痛可酌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高热时可用乙醇擦浴或小剂量安乃近肌内注射。惊厥时可用副醛肌内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
对中毒性休克忠者,除积极的抗感染外,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保护心肌功能。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应在肝素化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应用脱水剂,防止脑疝。
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一般为血浓度的10%~30%,注射普通剂量不能使脑脊液内含量达到有效杀菌浓度,但注射大剂量能使脑脊液内药物达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如诊断确定,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耐药者可选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可与氨苄西林或氯霉素连用,对青霉素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
氯霉素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中,且脑膜炎球菌对之亦很敏感,因此当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时,可改用氯霉素治疗。
第三代头孢菌素研究应用较多者为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疗效良好。这类药物毒性低,抗菌谱广,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脑脊液内浓度较高,故对病原诊断尚不明确者可以应用。
在耐磺胺率低于10%的地区仍可应用。成人采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片或针剂,儿童按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异恶唑)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亦可采用磺胺嘧啶加甲氧苄啶治疗。有肝、肾疾病,对磺胺药过敏或有毒性反应者均不宜应用。
20%甘露醇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直至呼吸恢复正常,瞳孔两侧大小相等,血压恢复正常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甘露醇亦可和高渗葡萄糖交替应用,后者为50%溶液。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降低颅内压。
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使用呼吸机来辅助通气。
早期、规范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缩短病程,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通过科学治疗,可会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
大部分患者经正规治疗和科学护理可以治愈。
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对于严重的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死亡率很高,预后较差。
建议患者治疗后半个月或一个月到医院复查血常规检查,有助于观察愈后情况。
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营养均衡,宜清淡,高纤维膳食。科学合理的饮食能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宜吃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如小米,建议多进食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胡萝卜。
宜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大米、燕麦、鱼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食含防腐剂、高盐的食物,如咸菜、腌肉。高盐食物会增加体液渗透压,增加脑负担。
忌吃精制糖,多吃糖容易使能量堆积使大脑氧化快。
患者应警惕病情恶化的症状,做好隔离工作,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脑膜炎患者要注意自我防护,讲究个人卫生。
身边如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症状患者,需注意戴口罩,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惊厥时防止舌咬伤,呼吸困难时给氧。
患者平时应注意病情恶化相关症状,如出现颈背部疼痛、颈项强直、呕吐、复视、耳聋、瞳孔散大及边缘不光整及视神经乳头水肿、脑疝等症状。也要观察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出现,一旦出现要尽快就诊,进行相应的治疗。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如出现病情加重或并发症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可注射疫苗,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回院复查。
由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具有传播性,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手段。此外,要加强免疫力,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或阻断传播途径对预防疾病发生有作用。
对初次发生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应彻底治疗,检查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整洁,多开窗通风。
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主要的预防措施,所有孩子从出生后即应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去接种疫苗,包括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
尽量减少儿童去人多拥挤场所的次数,避免其与患病人员的接触。
适当进行身体的锻炼,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1]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