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胆囊炎

本词条由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 窦艳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或长期存在胆囊结石的后果,致使胆囊萎缩、囊壁增厚、内含胆结石、胆囊功能不良,超过90%的病人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常不典型,多数患者有胆绞痛病史,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和厌油腻饮食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有右上腹和肩背部的隐痛。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cholecysti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胆囊坏疽、胆囊穿孔、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饱餐后腹胀、上腹部轻压痛

好发人群
胆囊梗阻者、饮食不节制者
常用药物
哌拉西林、甲硝唑、胆石通、熊去氧胆酸
常用检查
内镜超声、腹部超声、CT、胆囊造影
疾病分类

慢性胆囊炎可以伴或不伴有胆囊结石,分为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临床上以前者居多,约为70%。

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可为急性胆囊炎的迁延所致,也可因胆囊发育异常,如胆囊过长悬垂,部分可能与慢性胰腺炎、胆管口括约肌张力过高、胆囊管狭窄等原因使胆囊不易排空所致。

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由于结石的刺激及阻塞于胆管颈、胆囊管,使胆囊中胆汁淤积而形成慢性炎症。

病因

除了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而来外,慢性胆囊炎还与感染、胆囊的运动障碍、代谢和血管等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非结石慢性胆囊炎

感染

细菌可来自肠道、沿胆管上行至胆囊,亦可由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有时慢性胆囊炎亦可由病毒感染引起,15%慢性胆囊炎患者过去有肝炎史,其他如蛔虫、梨形鞭毛虫感染。

运动障碍

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的动力和张力异常,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伴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代谢因素

某种原因致胆汁酸代谢改变时,胆盐长期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亦可引起化学性慢性胆囊炎症。

血管因素

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黏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和弹力减退,可致胆囊壁纤维化。

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由于结石的刺激及阻塞于胆囊颈及胆囊管,使胆囊中胆汁淤积而形成慢性炎症。

感染

胆汁潴留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存在,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在内的病原体可以直接或间接侵袭胆囊壁导致慢性炎症改变。

诱发因素

慢性胆囊炎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暴饮暴食、高脂饮食、肥胖、脂肪肝、胆囊结石等。

流行病学

慢性胆囊炎是常见病,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每四位良性胆囊疾病的患者中,可能有三位是慢性胆囊炎患者。慢性胆囊炎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

好发人群
  • 胆囊梗阻者。

  • 高脂饮食者。

  • 饮食不节制者,暴饮暴食者。

症状

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或右季肋部隐痛、胀痛或右腹背部不适,程度不一,类似上消化道症状,常误诊为胃病,进食油腻食物时上述症状明显或可诱发,可有或无胆绞痛病史,临床上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B超检查时发现,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或不适。

典型症状

腹痛

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常不典型,多数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或饱餐后出现上腹部、右季肋部或右腹背部不适,程度不一,反复发作。

腹胀

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其他症状

较少患者出现高热、黄疸表现。

并发症

胆囊坏疽

病情加重、急性发作,可出现胆囊壁的一处或多处全层坏死,胆囊壁坏疽的范围可为小片状的,也可以为大面积坏死,常为胆囊穿孔的前驱症状。临床上老年人多见,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胆囊肿大且张力增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常达39℃~40℃,还有寒战等症状。

胆囊穿孔

是严重的并发症,老年患者穿孔率比一般人要高些,因为老年人的血管退行性改变,可以累及胆囊组织。穿孔的部位多在胆囊底部,因该处壁薄,血液循环欠佳,其次为胆囊颈、壶腹、胆囊体部等处。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梗阻或胆管炎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或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或手术治疗。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的患者,需要尽快切除胆囊,防止急性胰腺炎复发。

就医

患者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若平时饮食不节制,或胆囊结石者,出现上述症状应早日到医院就诊。腹痛的情况比较复杂,应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出现严重的后果。

就医指征
  • 已经确诊胆囊结石的患者,若出现上腹部隐痛,或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

  • 对于高危人群,应注意调整饮食,定期体检。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若出现腹部疼痛或胆囊炎症,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已经确诊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若出现病情加重,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

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普外科、消化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前来就诊?

  • 有没有暴饮暴食?有没有进食油腻食物?

  • 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 目前有没有觉得其他地方也出现疼痛?(比如腰部、肩部)

  • 什么情况会导致病情缓解或加重?

  • 近期有没有接受过手术?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部位常有轻度压痛,偶尔还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少数患者在第8~10胸椎右旁也有压痛,对于初步诊断疾病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对于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只有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肝功能才会明显变化,当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GGT)或碱性磷酸酶(AKP)升高时,应警惕胆管结石或Mirizzi征的可能。

B超检查

是慢性胆囊炎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B超可以显示胆囊的大小、囊壁的厚度、黏膜是否粗糙不平,以及胆囊内有无结石、胆固醇沉积,还有胆囊是否能活动、与周围脏器有无粘连,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有肯定价值。B超检查既方便对患者又无痛苦,其诊断的正确率一般可达95%以上。

CT检查

对少数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有粗糙不平而不能肯定诊断者,特别是疑有胆囊癌者应进一步做CT检查以明确诊断。但一般诊断慢性胆囊炎无需做CT摄片,只有B超或X线摄片发现胆囊壁有高低不平或增生现象,不能肯定为胆囊息肉、腺瘤、胆固醇沉积或胆囊癌者,方有做CT摄片的指征。部分含钙少者,X线检查结石可阴性。

胆囊造影

目前已较少使用,但该方法除可了解胆囊的大小、形态之外,尚可了解胆囊的收缩功能,对某些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仍有一定价值。

诊断标准

体格检查

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压痛。

腹部超声

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在95%以上。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3mm)、毛糙,合并胆囊结石时会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声影,胆囊内有胆汁淤积物时会出现层状分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无声影。

内镜超声

对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难以发现的胆囊微小结石,内镜超声有较高的检出率。

CT

可以良好的显示胆囊壁增厚,但不能显示X线检查阴性的结石,对诊断胆囊结石不具有优势。

MRI

主要用来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

鉴别诊断

胆囊胆固醇沉积症

这是一种胆囊内胆固醇代谢紊乱造成的疾病,约半数以上胆固醇沉积症同时有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沉积症的胆囊黏膜酷似草莓,临床上又称之为草莓样胆囊,通过CT、B超检查可加以鉴别。

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黏膜腺体和肌层组织明显增生,病变部位胆囊壁明显增厚,通过CT检查可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各种慢性胃炎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有相似之处,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诊断明确后行药物治疗,如症状好转,则可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消化性溃疡

症状不典型的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胆囊炎常易混淆,且此类疾病可与慢性胆囊炎并存,除仔细询问病史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胆囊癌

本病早期症状颇似慢性胆囊炎,此时行B超检查可与慢性胆囊炎鉴别,早期发现,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病情发展,出现黄疸及右上腹肿块,多为晚期。

治疗

对临床症状明显又伴有胆囊结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既可解除症状又可防止癌变。对年迈体弱或伴有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饮食、口服胆汁酸和利胆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周期
未手术的慢性胆囊炎常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

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可通过节制饮食和内科治疗而维持不发病,但疗效并不一定可靠。

药物治疗

抗菌治疗

对于慢性胆囊炎发作的患者,如果有发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者应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哌拉西林、甲硝唑等。

利胆剂

合并结石者可服用胆石通利胆排石、熊去氧胆酸有利于胆结石中的胆固醇逐渐溶解。

解痉、止痛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擅自使用可能会导致延误病情,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哌替啶、山莨菪碱等。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与经典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同样有效,而且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适用于大部分患者,已经成为无严重局部合并症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合并急性胆囊炎时转开腹手术的概率升高,合并胆囊穿孔、胆囊内瘘及怀疑胆囊癌时不宜采用。

开腹胆囊切除术

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预计腹腔镜胆囊切除不能完成手术,或术前判断不宜采用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时需采用开腹胆囊切除。

经皮胆镜胆囊切开取石术

顾忌术后可能结石复发,术后长期服用利胆药物和改变饮食习惯,可能对延缓结石复发有帮助。

中医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郁症”等范畴。七情郁结,肥甘厚味,素体脾虚湿盛为主要病因。肝郁气滞,肝胆湿热,使脾失健运,气机阻塞不通为主要病理机转,需辩证论治,对症治疗。

预后

慢性胆囊炎患者多数预后良好,患者应定期复诊,一旦出现症状反复,需要及时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能否治愈

慢性胆囊炎可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治愈。

能活多久

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中年以上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定期复查或尽早手术治疗,以防结石及炎症的长期刺激诱发胆囊癌。慢性胆囊炎手术治疗后建议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复诊,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

饮食

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严格控制饮食,采用低脂、低热量饮食,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定时、定量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

饮食调理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 患者可以进食低脂、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如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护理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低脂、低热量,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类,注重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

日常护理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

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痛程度、性质和腹部体征变化。若腹痛进行性加重,且范围扩大,出现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同时伴有寒战、高热的症状,提示胆囊穿孔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预防

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关键在于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减少食用胆固醇类物质,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食品等。积极运动,加强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节食减肥。

预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吃油腻的食物,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饮食,少食多餐,多饮水。

  • 控制体重,积极锻炼,避免不恰当的减肥方法,禁止节食减肥。

参考文献

[1]赵玉沛,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87-588.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5.
[3]李乐之,路潜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53,559-560.
[4]苏忠学,吴亚光主编.实用肝胆外科学[J].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245-248.
[5]刘文志,常庆勇主编.普通外科学·高级医师进阶[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33-335.
[6]段志军主编.消化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J].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428-43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