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 杨作成审核认证
新生儿核黄疸又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生后1~2天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当非结合胆红素水平过高,透过血脑屏障,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不经干预,可造成永久性损害。胆红素常造成基底神经节、海马、下丘脑神经核和小脑神经元坏死,主要病因是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能力不足引起,治疗主要以蓝光照射患儿,促使胆红素排出等治疗为主,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患者预后较差。
皮肤黄染、反应低下、易激惹、哭声高调、肌张力增高
新生儿核黄疸的主要病因包括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大吸收增加等,好发人群主要是早产儿、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等,诱发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红素增多。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过多,胎儿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无法透过血脑屏障,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的胆红素量少,游离的胆红素量大,易透过血脑屏障。
新生儿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也低下,生成的结合胆红素少,其次新生儿肝细胞排泄胆红素能力不足,体内淤积的游离胆红素增多。
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的吸收量增加。
胆汁的排泄障碍,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从而胆红素引起胆红素大量增加。
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从而诱发胆红素脑病。
早产儿身体各项机能发育都不完善,红细胞寿命短,肝脏发育不完善,体内白蛋白含量少,红细胞大量裂解,释放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增多,引发核黄疸。
胆管和胰管的结石阻塞胆总管,胆总管的胆汁排出障碍,胆红素增多诱发核黄疸。
新生儿核黄疸患儿约占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的4.8%,发病率较高。
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短,平均低于70天,红细胞衰亡后大量裂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并且早产儿肝脏发育尚不完善,肝脏排泄胆红素能力下降,体内白蛋白含量低,能结合的胆红素能力差,游离胆红素浓度高,易引发核黄疸。
母婴血型不合主要引起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溶血,红细胞裂解后,血红蛋白蛋白随之裂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新生儿核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此外还有反应低下、激惹、哭声高调、肌张力明显增高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并发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咀嚼和吞咽困难、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疾病。
全身皮肤、黏膜和巩膜明显黄染,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早,程度重。
在出生后前几天,新生儿可出现反应低下、嗜睡、肌张力减低、活动减少、吸吮力减低。
病情进展可表现易激惹、哭声高调、拒乳、呼吸暂停、呼吸困难、肌张力增高,伴有惊厥和发热,甚至可出现深度昏迷。
可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增高、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落后。
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从而导致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异常、听力损害、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出现。
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徐动,表现相对持久或持续终身,最早在出生后18个月可出现,最晚8~9岁也可出现。严重受累的儿童可有发音困难、表情怪异、流涎以及咀嚼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听力损害,是胆红素神经毒性的一个突出表现,脑干听觉通路对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尤其敏感。
眼球运动障碍,即眼球转动困难,尤其是向上凝视受限。
牙釉质发育异常,有绿色牙或棕褐色牙,门齿有弯月形缺陷。
新生儿核黄疸不积极治疗,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一旦发现新生儿核黄疸等症状需要积极就医,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超声检查、头颅磁共振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需要与乙型脑炎、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进行鉴别。
新生儿出现全身皮肤黄染、反应低下、嗜睡、拒奶、精神萎靡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屏气、肌肉强直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就可有相应表现,优先考虑到新生儿科或者儿科就诊。
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孩子有什么异常?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皮肤黄、反应迟、嗜睡?
是否有以下症状?(拒奶、精神萎靡、抽搐、呼吸急促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母亲和孩子血型是否一致?
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若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主要是检查患儿的皮肤、黏膜、巩膜有无黄染迹象,出现黄染可以考虑核黄疸,但需要结合其他病史及检查。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查看血清胆红素、红细胞等有无异常改变,为了明确黄疸的来源。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排泄胆汁的通道知否正常,有无梗阻,明确结石、肿瘤等病因。
头颅MIR可显示基底神经节、丘脑和内囊的影像学异常。
新生儿核黄疸根据临床表现,如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嗜睡、抽搐等症状,结合血清学胆红素测定结果为胆红素大于342μmol/L(20mg/dl)可诊断,后期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能够更加明确诊断。
乙型脑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人群,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严重者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等,血清胆红素检测正常。新生儿核黄疸是发生在新生儿,多在出生后出现,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和巩膜明显黄染、反应低下、激惹、哭声高调、肌张力明显增高等,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
新生儿破伤风主要表现为为哭闹、口张不大、吸吮困难、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等症状,但患儿无全身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检测正常。新生儿核黄疸可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和巩膜明显黄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
新生儿核黄疸一般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急性期治疗主要以蓝光照射患儿,促使胆红素排出体外,换血疗法以置换出过多的胆红素,补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部分患者可以使用苯巴比妥、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儿出现抽搐时适当给予镇静,出现呼吸困难时,予以吸氧,增加通气等对症治疗。
为肝酶诱导剂,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使黄疸消退。
人血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联结,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故可降低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它的原理是阻断已致敏的红细胞受到破坏。降低红细胞破坏,从而减少胆红素的来源,以降低核黄疸的风险。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改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肝脏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光照治疗可分为连续照射和间断照射两种方法,以波长为450~460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故一直被认为是人工照射最好的光源,其他如绿光、阳光、日光灯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光照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疹、发热、腹泻、青铜症、低钙血症等。
换血疗法是治疗急性胆红素脑病最迅速的方法。不管血清胆红素在任何水平,一旦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就可以进行换血治疗。通过换血能迅速降低胆红素的浓度,防止胆红素对脑继续损害;可以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反应;还可以有效的清除病原体,控制感染,同时可以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运氧能力、纠正酸中毒、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新生儿核黄疸是一类不易治愈的疾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早期发现且及时就医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新生儿核黄疸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支持治疗,治疗后仍需要康复治疗,疗程长,难以治愈。
新生儿核黄疸如早期发现,并且及时就医,常不影响自然寿命,若出现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等情况,或未及时就医,可随时危及生命。
新生儿核黄疸患儿积极治疗后期应注意加强康复训练,家属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检查等结果明确病情恢复情况。
患儿若为母乳相关性黄疸,饮食可选择配方奶粉或羊奶粉;若新生儿核黄疸与母乳无关,饮食建议以母乳喂养为主。
新生儿核黄疸的患儿日常生活要多晒太阳、促进锻炼、尽早开奶、加强喂养,促使患儿多排便排尿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时刻监测患儿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避免使用可使胆红素增多的药物,防止引起的便秘和尿少等。
家长可带患儿多晒太阳,后期跟着患儿一起康复训练,对于脑性瘫痪的患儿,要时常鼓励,静静的陪伴。
鼓励尽早开奶,加强喂养,患儿排尿、排便次数增加后可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家长学习简单的婴儿抚触动作促进患儿胃肠蠕动,亦可促进排便。
家长还应注意避免使患儿感染,例如加强脐部护理、保持干燥,不到人群密集处,根据天气及时添减衣物等。
家属应多注意观察患儿肤色、反应以及吃奶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后期恢复多以康复训练为主,并应当定期复诊。使用药物时要避免使用胆红素增多的药物,避免药物引起的便秘和尿少等,防止增加体内胆红素。
新生儿核黄疸的预防主要是针对产前预防和产后预防,产前应对孕妇做好保护,定期产检、防止感染,产后应对新生儿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新生儿出生后应当每周检测血常规、体格检查2次,如果血红素一旦高于正常,应当适当蓝光治疗以及进一步的检查,阻止病情发展。
产前应注意积极治疗孕妇疾病,防止难产和早产,避免感染。
新生儿出生前后应当检测血型,看是否与母亲一致,若不一致怀疑有溶血病时,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相关表现,若高于正常且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行蓝光干预。
尽量避免使用与胆红素争夺白蛋白的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磺胺类药物。
[1]曹静,刘光耀,李丽,甘铁军,张静.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MR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9,10(04):303-307.
[2]巫恒平,仲建全,唐翎,郭欢.MRI成像在新生儿核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7,28(08):1288-1290.
[3]魏田力.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预防[J].中国医刊,2016,51(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