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王文生审核认证
戈谢病又叫做葡糖脑苷脂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是溶酶体病贮积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由溶酶体酶—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引起,导致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骨髓、脾脏、肝脏以及各系统的巨噬细胞中蓄积,进而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脾大、肝脏肿大、骨痛、神经系统病变等相应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贫血、骨痛、神经系统病变
根据神经系统是否受累,将戈谢病主要分为Ⅰ型、Ⅱ型及Ⅲ型。其他少见类型还有围产期致死型、心血管型。
没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最常见亚型,但是一些Ⅰ型戈谢病患者随着疾病加重,可能出现如脊髓受压等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大概2/3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一般来说,发病越早,症状越重。
Ⅱ型患者除有与Ⅰ型相似表现外,主要为急性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常发病于新生儿期至婴儿期,进展较快,病死率高。有迅速进展的延髓麻痹、动眼障碍、癫痫发作、角弓反张及认知障碍等急性神经系统受损表现,2~4岁前死亡。
早期表现与Ⅰ型相似,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所以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之前,有些Ⅲ型患者的表现和Ⅰ型很难区分。常发病于儿童期,病情进展缓慢,所以寿命可较长。Ⅲ型可分为3种亚型,Ⅲa型以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Ⅲb型以肝脾肿大及骨骼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他症状较轻,Ⅲc型以心脏瓣膜钙化及角膜混浊为特殊表现。
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β-葡萄糖脑甘脂酶基因突变,导致脂质在细胞和某些器官中积聚,影响人体功能。
主要病因为编码β-葡萄糖脑甘脂酶的基因突变引起酶结构改变和活性降低,导致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不能正常分解,而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贮积,导致细胞失去原有的功能而产生相应器官和系统的症状,如肝脾肿大、骨痛、神志障碍等。
我国在1948年首次报道以来,各地均有报告,属罕见病,估计约1/200000~1/500000,尤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病例报告较多。
有戈谢病家族史的人群。
不同类型的戈谢病临床表现不同,常见的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脾大、肝脏肿大、骨痛、神经系统病变等相应临床表现。
戈谢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常有骨痛,严重者出现骨危象。
脏器表现主要为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显著,常伴脾功能亢进,甚至出现自发性脾破裂等。
血液学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可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或白细胞减少。患者因贫血而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皮肤及牙龈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
不少患者有骨骼受侵,受侵犯部位主要包括腰椎、长骨和骨突。患者伴有急、慢性骨痛,严重者出现骨危象,骨痛急性发作,伴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可有肺部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可能为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等引起。
儿童患者可有生长发育迟缓。
多为婴儿期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角弓反张和癫痫发作等急性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患儿多在2~4岁前死亡。
为慢性(或称亚急性)神经病变型,早期表现与Ⅰ型不易区分,逐渐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常有动眼神经受侵、眼球运动障碍,并有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癫痫、肌阵挛,伴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但是病情进展缓慢,寿命可较长。
患者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像鱼鳞,暴露部位皮肤可见棕黄色斑。
脾的质地较脆,当患者脾功能亢进发展严重时,易导致脾梗死或脾破裂。
儿童出现反复发热、感染不易控制、肝脾大、意识状态改变等临床表现,同时有戈谢病家族史应积极就诊。
有戈谢病家族史,在产前诊断阶段应积极筛查胎儿是否为戈谢病,尤其是已产戈谢病患儿者再次妊娠时。
当出现乏力、头晕、贫血、反复发热、感染不容易控制,如反复发生肺炎、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14岁以下脾大患者可就诊儿科,成人脾大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科。
家中有人患此病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反复发热、感染不易控制、肝脾大、意识状态改变等)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从多大开始出现症状?
此前有使用过什么药物?
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是戈谢病诊断的金标准。当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降低至正常值的30%以下时,即可确诊戈谢病。
患者骨髓检查能发现特征性的戈谢细胞,该细胞大,细胞核小,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空泡。但该检查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情况。
戈谢病患者血浆壳三糖酶活性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是目前戈谢病生物标记物中升高最显著的。另外,壳三糖酶活性也是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变化最大的一个标志物,对于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诊断可作为诊断的补充依据。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中国人戈谢病基因突变类型约40种,以L444P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可出现在戈谢病各型患者中。
脑电图检查可及早发现神经系统浸润,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异常波型。Ⅲ型患者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很难与Ⅰ型鉴别。通过脑电图检查可预言患者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戈谢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脾肿大、肝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神经系统症状等。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是戈谢病诊断的金标准。
过去戈谢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属非特异性治疗。近年来,已研发并临床应用了戈谢病的替代治疗药物,特异性地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酶,减少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的贮积。
伊米苷酶是目前国内唯一可获得的戈谢病特异性治疗药物。其可明显改善Ⅰ型戈谢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生活质量,为Ⅰ型戈谢病治疗的标准方法,并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除此以外,还包括美国FDA批准的维拉苷酶和他利苷酶,但是这两种药物尚未在中国药监部门获得审批。
美格鲁特于2003年7月由FDA批准上市。但是由于其治疗效果不显著,并且会引起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仅作为治疗成人Ⅰ型戈谢病的二线用药。与美格鲁特相似的还有依利格鲁特,它的副作用小,治疗作用强。
贫血患者可补充维生素及铁剂,必要时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以纠正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另外要预防继发感染。
骨骼病变可辅以钙剂治疗骨质疏松,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双膦酸盐等。
在无法接受替代治疗的情况下,如出现脾功能亢进、脾梗死可谨慎考虑脾切除,目的在于减小脾的体积,减轻由于脾肿大带来的症状。但应明确脾切除会加速葡萄糖脑苷脂在骨髓、肝脏、肺脏的蓄积,加剧许多临床症状,并增加骨危象、肺动脉高压等的发生风险。所以脾切除要充分衡量利弊,并对肝、肺、骨骼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最佳年龄为18个月,移植时间通常在诊断和移植间隔不超过6个月为最佳,因为此时心、肺及肝的器官合并症尚轻,能够耐受移植。但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大,并且随着葡糖脑苷脂酶应用于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受到限制。
不同类型的戈谢病预后有所差异。Ⅰ型戈谢病患者预后最好,但生长发育落后。Ⅱ型病死率高,Ⅲ型病情进展缓慢。
此病为基因病,不能治愈。
Ⅰ型预后较好,寿命较长。Ⅱ型常发病于新生儿期至婴儿期,进展较快,病死率高,多于2~4岁前死亡。Ⅲ型常发病于儿童期,病情进展缓慢,所以寿命较长,多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
患者日常应遵循营养均衡的原则,少食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食物。饮食中应注意矿物质、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加强营养,增加机体免疫力。
患者要禁酒、限烟,因乙醇对肝有直接毒性损害。
避免食用腌制食品、煎炸食物、防腐剂食品等。少吃坚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患者应少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蛋类、牛奶、豆类、含糖量高等的食物。
患者日常应注意自身的防护,预防交叉感染,并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外伤,并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避免外伤:患者由于全身骨质疏松,易骨折。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但也应避免因缺失运动造成骨量减少,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可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
休息时嘱患者半卧位,减轻脾脏对肺呼吸运动的压迫,缓解呼吸困难。
平时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导致呼吸道感染。
患者出院后坚持按医嘱用药,伊米苷酶要低温保存不得自行停药。
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助其床下活动,请医生指导功能锻炼,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密切观察骨折固定的是否太紧,夹板边缘的皮肤有无受压情况。
骨痛患者可抬高患肢,下面垫软枕,减少不适。严重者可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止痛药,夜间给予可促进睡眠的药物。
戈谢病患者常有慢性疲劳,导致功能障碍,所以需避免发生坠床。患者下床活动时,要循序渐进,限制活动范围,避免因虚脱而摔倒。
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等,以及肝胆及骨骼的影像学检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如果再次生育,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25%。对于生育过戈谢病患者的家庭及亲属,应进行遗传咨询及致病基因携带者检测。产前诊断是预防高危家庭再次生育类似患儿的最有效方法。
在高危孕妇妊娠9~13周取胎盘绒毛,或是在妊娠16~22周取羊水进行胎儿羊水细胞培养,针对上述标本进行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和(或)DNA基因突变检测。
[1]孟岩,张永红,张惠文,梁雁,黄永兰,罗学群.中国戈谢病诊治专家共识(2015)[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4):256-261.
[2]宋颖,田宇,柳琳琳,谷玥.戈谢病合并巨脾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33):7100-7101.
[3]李艳茹,李修英,王超红,江美娜,高慧莹.一例戈谢病合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15):1163-1167.
[4]李亚萍,杨合英.戈谢病的临床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8,19(02):103-107.
[5]张博健,乔海泉.戈谢病的外科研究进展[J].腹部外科,2019,32(02):144-147.
[6]张永红,罗学群,邱正庆.戈谢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4):313-315.
[7]商春阳,陈春雷,贾敦茂,乔海泉.戈谢病治疗方式研究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05):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