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病内科 刘红燕审核认证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水肿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漫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膜性肾病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水肿、高血压、蛋白尿
膜性肾病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
绝大多数病例原因不明,目前更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扫描电镜下可对膜性肾病进行分期,光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公认的是Ehrenreich-Churg的分期法:
肾小球基底膜(GBM)无明显增厚,足突广泛融合,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细胞下有小块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细胞下有较大块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它们之间有肾小球基底膜反应性增生形成的“钉突”。
电子致密物被增生的肾小球基底膜包绕,部分开始被吸收而呈现出大小、形状、密度各不一致的电子致密物和透亮区。
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大部分电子致密物被吸收而表现为与肾小球基底膜密度接近。
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感染、药物、肿瘤等所致,约占膜性肾病的1/3。
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膜性肾病多继发于多种疾病和药物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上呼吸道污染、环境污染等因素容易诱发。
至今病因不清,现多认为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膜攻击复合物形成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疾病等。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
汞、青霉胺、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布西拉明)及卡托普利等。
部分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当环境中的PM2.5超过一定的标准后,PM2.5暴露与膜性肾病患病率增加有一定关联性。小颗粒物的吸收可促进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并导致免疫失调。
接触碳氢化合物如甲醛,金属如汞、铁,可能会诱发疾病,主要与个体对化合物的敏感性、化合物的毒性和剂量等有关,可能的机制是毒素诱导的间接免疫过程。
膜性肾病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高发的原因尚不清楚。在全国的活检患者中,以每年13%的比例增长,不同地区流行病学特点不同。世界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同样存在差异,北美洲、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发病率分别为11.6%、12.5%、10.1%和11.1%。
生育期女性患者易患红斑狼疮,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常规检查红斑狼疮。
在中国,继发性膜性肾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最常见。
特发性膜性肾病虽病因不明,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老年男性患病率较高,且预后相比女性患者更差。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如低白蛋白血症、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继发性膜性肾病除了特发性的症状外,还可有原发病的表现。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可以出现肾静脉血栓、抗肾小球基底膜型新月体肾炎等并发症。
水肿逐渐加重,表现为身体下垂部位的组织间隙出现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和腹水。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还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
早期血压多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50%出现高血压,随着肾病缓解而恢复正常。
膜性肾病最显著的特点,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大量蛋白尿,80%以上患者大于3.5g/d,部分患者甚至可大于20g/d,很多病人时体检发现。
30%~50%的成人患者都会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较为罕见。
除了有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一些表现外,还可以有原发病的一些表现,临床上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常见的疾病类型及表现为: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可有肾外多系统受累及的表现,如面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贫血等。
特别是肺癌、乳腺癌、胃肠道及肾癌,均有引起膜性肾病的可能,应注意检查病灶。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也可见于老年人,患者多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史,病理呈非典型性膜性肾病,病毒血清学检查证实有病毒血症,肾脏组织免疫病理检查发现乙肝病毒抗原成分。
青霉胺、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非类固醇消炎药等均可引起膜性肾病。
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部位,其中以肾静脉血栓相对多见,约为4%~52%。急性深静脉血栓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腰痛,伴肾区叩击痛,常出现肉眼血尿、高血压,查尿蛋白可突然增加,超声显示患侧肾脏增大,双侧肾静脉血栓可导致少尿和急性肾损伤。肺、脑、心和下肢等部位的血栓可有相应的而表现,需格外注意栓子脱落可导致猝死。
膜性肾病极易合并该病,可能是由于基底膜受损引起膜抗原暴露或释放,相应抗体形成。如果病情稳定的患者出现迅速的肾功能减退,或快速进展性肾炎的表现,如少尿、血尿、全身乏力、高血压、头昏目眩、心悸气促、面色苍白等,应高度警惕合并该种并发症的可能。
对于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并且出现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应定期到肾内科筛查相关指标,对疑似膜性肾病的患者,应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来确诊,避免漏诊,注意与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相鉴别。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乙肝患者,应注意定期体检,重视尿常规、肾功能检查,一旦体检中发现大量蛋白尿,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发现大量蛋白尿,并有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当高度怀疑膜性肾病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血抗磷脂酶A2受体的抗体及肾脏穿刺活检。
已经确诊膜性肾病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少尿、血尿、全身乏力、高血压,头昏目眩、心悸气促、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尽快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肾内科就诊。
若合并有其他原发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应至风湿免疫科;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应至感染科;合并肿瘤应至肿瘤科进行专科诊疗。
做过什么检查吗?检查结果如何?(如尿常规、肾功能)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双下肢水肿、高血压等)
是否出现过以下症状?(如腰痛、食欲减退、少尿、血尿、全身乏力、头昏目眩、心悸气促、面色苍白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乙型肝炎病毒及肿瘤等)
最近是否应用过某些药物?(青霉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金制剂等)
蛋白定性阳性,若合并有血尿,隐血阳性,可见红细胞。
通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3.5g/天。
白蛋白<30g/L,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蛋白的分解增加,肝脏合成蛋白不足。
多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伴有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发生原因多为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外周组织的利用和分解减少。
膜性肾病患者有高凝倾向,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循环中前凝血因子升高,抗凝血因子,如凝血酶Ⅲ减低。
轻症患者无肌酐的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肌酐高于正常。
早期双肾大小形态多正常,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肾萎缩,合并深静脉血栓时受累侧肾脏肿大。
是确诊肾静脉血栓的最准确的手段。
膜性肾病的诊断依靠肾组织检查病理诊断。
光镜下毛细血管基底膜显著弥漫性增厚,“钉突”形成(嗜银染色),上皮细胞下钉突之间颗粒状嗜复红物质沉积。
免疫荧光,IgG、补体C3沿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沉积。
电镜是诊断膜性肾病最强的证据,可见基底膜上皮下有分散或规则分布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脏层上皮细泡组图广泛融合。现多采用Ehrenreich-Churg的分期法将其分为四期。
成人以大量蛋白尿,尤其是以肾病综合征,如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者,应重点怀疑本病。光镜下检查发现毛细血管基底膜显著弥漫性增厚,有“钉突”形成(嗜银染色),上皮细胞下钉突之间颗粒状嗜复红物质沉积,电镜下检查发现基底膜上皮下有分散或规则分布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即可诊断,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之前必须除外继发性原因导致的情况。
早期膜性肾病患者,肾活检材料在光镜下可正常,甚至在嗜银染色时亦正常,常易误诊微小病变型。但用电镜检查,在上皮细胞下可见少数散在的沉积物,免疫荧光检査沉积物包含IgG和C3。故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对诊断早期膜性肾病是很重要的。
原发性者常需与乙肝病毒所致膜性肾病者鉴别,后者肾组织中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一旦发现并确诊膜性肾病,应及时治疗,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对于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需要终身治疗,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控制等。
大量蛋白尿、水肿明显时应卧床休息。
成人每天摄取钠盐2~3g,儿童适当减少。水肿严重时应限制饮水。
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肾小球高负荷、高滤过,进而导致肾损伤,对无明显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以含有必须氨基酸的优质蛋白为主,同时应摄取足够的热量,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水肿明显且血容量不低的少尿患者,在限制钠盐无效时可以适当利尿。氯沙坦片可以降低尿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改善脂代谢异常,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纠正血脂异常。双嘧达莫,可以起到预防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
甲泼尼龙清晨顿服,因为服用激素期间有可能会出现胃溃疡、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建议同时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碳酸钙和维生素D3预防骨质疏松。
推荐初始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以有效的诱导缓解,降低终末期肾脏病发生率。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需至少完成4-6个月以上的治疗,规律治疗4~6个月无效时,应考虑改变方案。
对于拒绝使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存在禁忌症,或治疗方案无效者,可考虑使用神经钙调蛋白抑制剂治疗,常用的有环孢素与他克莫司。
雷公藤多苷片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疗效,但长期疾病的缓解率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
本病无手术治疗。
膜性肾病进展缓慢,早期治疗者可治愈,不会影响寿命,但晚期患者不能治愈,严重者可影响寿命,建议每个月到医院就诊,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膜性肾病病理分期较早期,如Ⅰ期、Ⅱ期患者能够治愈,晚期的可能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不能治愈,需终身治疗。
10年生存率在80%左右,大量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者预后不佳。
膜性肾病的患者开始治疗后每月应门诊随诊,完善相关指标如尿蛋白、肾功能、尿常规、血药浓度的复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膜性肾病的患者应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低钠的食物,三餐合理搭配,荤素协调。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选择优质蛋白饮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限制蛋白的摄入量。
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可选择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等。
水肿而尿少的患者注意限制水的摄入。
低盐饮食,注意每天进食不超过3g。
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常见的如瘦肉、鸡蛋等,应减少使用豆制品等粗制蛋白。
应注意热量的补充,减少蛋白质的分解消耗,应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适当进食碳水化合物类,如米、面。
膜性肾病患者必须保证休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膜性肾病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要及时就医。
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者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可适当床上活动,水肿消失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保持水肿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摩擦或损伤,注意定期沐浴,餐后漱口。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舒适,定期空气消毒,地面及座椅使用消毒水擦洗。室内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开窗通风换气。减少外来亲戚朋友的探访,限制上呼吸道感染者的探视。
需了解药物的作用、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切勿自行加量、减量甚至停药。注意观察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糖皮质激素,观察有无上消化道症状出现、精神症状、骨质疏松等。
在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并发症,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注意观察大小便的颜色,避免应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的膜性肾病患者,都要警惕是否有并发症,如临床上出现急性腰腹痛、难以解释的血尿、蛋白尿增加、急性肾功能损害伴双或单侧肾脏体积增大,高度怀疑肾静脉血栓形成时,应做CT、MRI、彩超或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肾静脉造影等检查。
由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大有益处。继发性膜性肾病的预防应重在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注意自身监测,自觉身体不适,出现夜尿增多、食欲减退、腰部不适感或酸胀感,早晨起床后出现眼睑、颜面部水肿,排尿异常等,提示有肾脏病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做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加强身体锻炼,保证营养均衡,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
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尽量远离污染的空气,防寒保暖,避免感染。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肿瘤等。
规范合理的治疗原发病,提高治愈率,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复发。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2-1043.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70-477.
[3]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70-2174.
[4]任成山,王甲汉,牛广政.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M].第1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214-215.
[5]梅长林,余学清.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1-108.
[5]叶文琴,王筱慧,张玲娟.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