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 陈志芬审核认证
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因,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除了常见的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以外,还有肠道腺病毒及星状病毒。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出稀便或水样便
该病婴幼儿与成人相比,出现的症状略有不同。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水样便或者黄绿色稀便、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成人的主要症状是腹泻、黄水样便、腹痛、腹胀、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发热。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大约每天排便10次左右,排水样便,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表现。一般潜伏期为1~2天。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排水样便,排便次数每天可达3~30次。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一般潜伏期为3~10天。该疾病病情较轻,但病程较长。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一般情况下是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的高峰季节多数在秋季,所以又被称为婴儿秋季腹泻。
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其次为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
使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病毒可能会经口进入胃肠道。
乳糖酶是轮状病毒受体,病毒借此酶进入上皮细胞。婴幼儿肠黏膜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乳糖酶,因此易感染轮状病毒。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月~2月),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
据疾控监测数据显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诺如病毒感染和流行的高发期。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患病期和康复后三天内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小儿,发病情况仅次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最小发病年龄为1月,绝大多数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Ad-40主要感染1岁左右婴儿,Ad-41则感染稍大的幼儿,全年均可发病,但腺病毒性胃肠炎一般呈散发性。肠道腺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原因是因为树突状细胞缺乏腺病毒受体,不能感染附近淋巴结。
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但近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
免疫低下或者免疫功能不足的人群容易使机体受到病毒的感染,出现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起病较急,患者多数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出稀水样便,同时也会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患者可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粪便多为稀水样便或水样便,每天多达10余次。少数患者还可以伴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等症状。
多为婴幼儿,症状表现呈多样化,出现感染、轻度腹泻、严重脱水,严重的患儿甚至会出现死亡的可能。具体症状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发热,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厌食等。腹泻次数每日不少于十几次,粪便多位黄绿色稀水样便。
患者多表现为低度发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腹泻次数多数为3~10次不等,粪便为黄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表现,还有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多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偶尔出现低热。腹泻次数为每日高达3~30余次,粪便多为黄绿色稀水样便。
大量的呕吐以及腹泻,或造成患者出现脱水的表现,进而引起电解质紊乱。
同样因为大量的呕吐及腹泻,会引起体内酸碱失调,引发酸中毒的发生。
病毒性胃肠炎的患者要根据出现症状的情况进行就医选择,出现发热、同时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出现是建议及时就医,此疾病经过早期就医治疗基本上都是可以治愈的,治疗周期较短。
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腹泻次数频繁,导致无法正常行走或活动,同时伴有发热、腹痛,严重者已出现精神症状改变,如表情淡漠。
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同时四肢末梢发凉、血压降低、脉搏微弱。
意识出现障碍,例如旁人大声呼唤才可以叫醒或根本不能唤醒。
优先考虑就诊于消化内科。
出现紧急情况,如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脱水等,需就诊于急诊科。
儿童患者可考虑去儿科就诊。
是否出现发热?发热已经出现了多长时间了?测量的最高体温是多少?
是否出现了腹痛、腹泻的症状?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腹痛出现的部位是哪里?腹痛持续了多长时间?腹痛的具体感觉是绞痛还是刀割样疼痛?
腹泻持续了多长时间?腹泻的次数有统计吗?
粪便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样的?是稀水样便、脓血便,还是黏液便?
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等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细菌性的炎症。
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便,检测有时可见少量白细胞。
检测粪便中是否含有特异性病毒抗原。
如果检测到免疫球蛋白A抗体,提示可能为轮状病毒感染。
可以检查到约20%的标本有少量白细胞。
可见形态独特的病毒颗粒,急性期粪便中病毒含量甚高,每克粪便有10^9或更高浓度。若用免疫电镜,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感染5天后血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lgM,2~4周后lgG和IgA抗体亦升高。近年来主要采用ELISA检测大量粪便标本,方法简便、精确、特异,可以区分人类轮状病毒与动物轮状病毒。RV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更可鉴定亚群和型抗原。
多为在秋冬季节发生的水样腹泻。
出现急性水样腹泻,但是中毒症状较轻。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以及分类大多数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大便镜检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如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等。
病毒性胃肠炎目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已出现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的患者,需紧急纠正。如果腹泻患儿出现了严重的脱水,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保证充足休息,并且大量饮水。
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剧烈活动以及重体力活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的使用可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并可减轻其严重程度,有助于恢复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功能。关于用益生菌治疗方面缺乏一致的共识,推荐的证据等级也不高,目前是否使用尚有争议。
为肠黏膜保护剂,可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可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可促进肠细胞的吸收与减少分泌功能等,可作为病毒性胃肠炎的一种辅助治疗,尤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及迁延性腹泻。
常常可以用链霉素或者庆大霉素进行肌肉注射,以此来解决患者的感染症状。
病毒性胃肠炎以对症药物治疗为主,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同时避免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多以半流质食物为主。
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比较良好,病程一般大约为一周左右,但是可能会出现少数患儿在短期内仍存在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能会持续数周,极少数患儿会长达数月。
病毒性胃肠炎一般都能治愈。
病毒性胃肠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病毒性胃肠炎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复查大便常规检查以及粪便培养,必要时进行血液白细胞计数的检测。
病毒性胃肠炎的初期饮食建议以流质饮食为主,当流质饮食顺利完成过渡之后,可以改为半流质饮食,注意少食多餐。
患者患病期间要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例如小米粥、面条等,以减轻胃肠道刺激。
忌食油炸、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肥肉、奶油、煎炸食物等都不建议食用。
辣椒、酒、洋葱、浓咖啡等也不建议食用,同时也要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和碳酸饮料。
大量饮水,避免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脱水。
由于病毒性胃肠炎会出现粪-口传播,所以该疾病的护理重点要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同时注意对于患者的呕吐物以及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因此,病毒性胃肠炎的患者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腹泻的患儿注意保持臀部卫生干燥,避免酸性大便容易刺激皮肤。
疾病治疗期间,可以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纠正身体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电解质紊乱。
发现病毒性胃肠炎的患者务必注意第一时间进行消化道隔离,同时对于患者的呕吐物以及粪便进行消毒处理。由于病毒性胃肠炎有婴幼儿群体的高发病率,所以对于患病婴幼儿的护理也是重点内容。
合理处理腹泻患儿的大便、尿布、玩具等,应尽量避免“病从口入”、重复或交叉感染以及疾病的传播。
同时注意患儿的臀部护理,酸性大便容易刺激皮肤而引起尿布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糜烂。
病毒性胃肠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三大方面开展,注意严密管控传染源、同时切断传播途径,其实更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
出现发烧、腹痛、腹泻的患者,注意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秋冬季节出现呕吐、发热、排稀水样便的婴幼儿,注意密切观察大小便次数以及大便形状及量,及时进行粪便常规和粪便培养等相关检查。
对确诊患者呕吐物以及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对所使用的餐具要严格进行消毒。
提倡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
注意休息,补充大量水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陆星华,钱家鸣主编,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5,126.
[2]崔天国,郭梦和主编.全科医师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01,532.
[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34,消化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02,48.
[4]栾同芳等主编.家庭医学宝典[M].青岛出版社,2002.0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