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开放性颅脑损伤

本词条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 魏礼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钝器、锐器击打或枪支弹片火器造成头皮、颅骨、硬脑膜破损,致使脑组织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发颅内血肿、颅内感染、脑挫裂伤、脑水肿严重时,亦可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一般会首先控制患者生命体征,其次进行手术治疗,后期利用药物治疗防止感染。及时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就诊科室
急诊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raniocerebral injury
疾病别称
脑外伤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颅内高压、失血性休克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面色苍白、脉搏减弱、血压下降、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好发人群
发生意外伤害的人群、高空作业人群
常用药物
头孢克肟、阿司匹林、复方磺胺甲噁唑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象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
病因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头部外伤,大多数是由于交通事故、钝器伤、高空坠落伤以及锐器伤等造成,好发于打架斗殴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特种作业违反安全的人、高空作业的人等。

主要病因

交通事故

酒驾、疲劳驾驶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容易造成头部外伤。

钝器伤

常见的致伤物有棍棒、砖、锤、斧背等。该类损伤所造成的头皮挫裂伤创缘不整,颅骨呈粉碎性骨折伴凹陷,脑组织挫裂伤面积较大,常有异物、毛发、泥沙等污染创面,感染发生率高。

锐器伤

常见的致伤物有刀、斧、匕首等。类损伤所致的头皮损伤创缘整齐,颅骨呈槽形裂开或陷入。通常锐器伤污染较轻,颅内异物亦少见,感染发生率较低。

高空坠落伤

抑郁症患者跳楼或者从事高空作业发生意外造成的头部外伤。由于快速运动的头颅撞击在有棱角或突起的固定物上所致。常引起头皮裂伤,伴局限性或广泛性颅骨骨折及脑挫裂伤,颅内感染的机会增高。

流行病学

开放性颅脑损伤尚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因各种原因导致意外伤害的人群

打架斗殴者

年轻人年轻气盛、喜欢聚众打架斗殴,容易钝器损伤,造成危险。

不遵守交通事故的人

酒驾、疲劳驾驶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容易造成头部外伤。

特种作业违反安全生产条例的人

不按规定生产易造成不可逆的颅脑损伤。

高空作业的人

高空作业意外跌落或高空坠物砸伤头部,冲击大,损伤大。

症状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受伤的程度不同,表现个体差异大,典型症状有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癫痫发作,严重者可并发颅内高压。

典型症状

面部苍白

因患者失血过多造成面色苍白。

脉搏细弱

因失血过多造成失代偿,脉压明显缩小。

血压下降

因失血过多造成失代偿,血压下降。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因损伤程度不同,造成不同的意识障碍,轻者昏迷,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脑局灶症状

部分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因损伤中枢神经,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及感觉障碍。

并发症

颅内高压

当脑组织肿胀或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脑血流灌注过多导致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癫痫及脑疝。

失血性休克

外伤造成血容量不足,大出血造成的休克,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心慌、胸痛、呼吸急促、少尿等。

就医

当普通人群有明显的外伤,伴有出血、意识障碍出现时,应立即就医,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普通人群出现明显的外伤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普通人群出现大量出血、意识障碍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

  • 患者有明显外伤,出现脑出血时应及时送去神经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
  • 什么时候受伤的?

  • 受伤时周围什么环境?

  • 致伤物是什么?

  • 对伤口做过什么处理吗?

  • 现在手脚麻木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脑脊液漏出的表现,有没有颅内高压症状,有没有偏瘫、偏盲症状,并判断损伤程度。

血象检查

通过血象检查观察患者红细胞、血色素、白细胞以及多核细胞情况,用以判断患者是否失血过多或存在感染现象。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显示嵌入颅腔内金属致伤物、颅骨骨折的类型与骨碎片的分布。

头颅CT检查

显示颅内存留的致伤物和颅骨骨碎片,明确脑伤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内出血与血肿的位置、大小等。CT检查还可以做三维立体重建,可以发现细微的骨折,比如内耳、颅底骨折,做出可靠的诊断。

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显示颅内挫裂伤和颅内有无血肿。对于亚急性期的颅内血肿,磁共振非常敏感。

腰椎穿刺

用以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的情况。

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询问患者病史、实验室病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为开放性颅脑损伤。

  • 患者有明显的交通事故、钝器伤、高空坠落伤以及锐器伤的外伤史。

  • 血象检查可见红细胞及血色素下降,伤口或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多核细胞升高;腰椎穿刺可见脑脊液混浊,糖和氯化物减少,细菌培养阳性。

  • X线指导医生清创;头颅CT检查了解损伤的性质、位置和范围;同时根据显示影像显示异物残留,清楚异物;头颅MRI检查显示脑挫裂伤和血肿。

鉴别诊断

开放性颅脑损伤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其诊断较为明确。

治疗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原则是及时抢救和防感染,通常根据损伤程度选择清创缝合术和颅脑修补术,术后药物治疗防止感染,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周期
开放性颅脑损伤需要短期治疗。
急症治疗
  • 昏迷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瞳孔散大或呼吸功能不全者,应先就地抢救,稳定后尽快转往设有神经外科的医院。创口用无菌敷料包扎,脑膨出时应妥为保护。

  • 控制生命体征,保持心跳、血压、呼吸正常,抗感染、止血、营养神经。较重患者需重症监护,监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

  • 开放性颅脑损伤因创伤部出血过多造成失血性休克较为常见,因此要迅速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

在临床上,主要是可以口服头孢类的抗生素来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就比较好,如头孢克肟等。

阿司匹林

为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具有缓解疼痛,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制剂有片剂、肠溶胶囊、泡腾片等。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对本品过敏者和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复方磺胺甲噁唑

为抗菌药,用于敏感菌株所致的各类感染。制剂有片剂、分散片以及口服悬浮液等;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孕妇、哺乳期妇女、小于2个月的婴儿以及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本品。

手术治疗

清创缝合手术

一般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多采用清创缝合术,用生理盐水或者抗生素冲洗创面,将头皮、颅骨、硬脑膜的受损组织清除,再将组织缝合、封闭、修补,使开放性颅脑损伤变为闭合、完整的颅脑结构,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

颅脑修补术

严重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会引起脑疝和脑肿胀,需要将颅骨去除,造成减压窗,颅压释放,后期行颅骨修补术。

营养治疗

对于昏迷患者需要进行鼻饲饮食或静脉营养。

预后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轻微且紧急抢救的情况下,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生存期,若病情危重且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患者创伤后肯定会遗留瘢痕可在出院后进行瘢痕修复,建议患者一般每2个月复查一次。

能否治愈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轻微且及时抢救下一般都可治愈,但如果病情危重且耽误治疗时机,则危及生命。

能活多久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抢救,一般不影响生存期。

后遗症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会遗留瘢痕,急诊清创美容缝合后只能减轻瘢痕,医生会尽可能的精细操作,组织复位准确,但术后仍会遗留瘢痕及畸形。

复诊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一般每2个月复查头颅CT及头颅核磁共振,确定颅内没有新的出血出现,则慢慢延长至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仍需住院观察治疗。

饮食
饮食调理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饮食上无需过多注意,多吃热量高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健康术后饮食即可。

护理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患者需要每天查看伤口愈合情况,卧床期间防止褥疮,严格遵医嘱用药,防止伤口感染。

日常护理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 视自身情况多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伤,防止感染。

  • 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特殊注意事项
  • 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若昏迷卧床,家属应定期帮患者翻身,防止褥疮。

  • 术中通常将创口周围3~5cm区域头发剔除干净,建议患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发生头部汗液侵入创口,发生感染等情况。患者在拆线前应尽量避免洗头。

预防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危险,遵纪守法,不打架斗殴,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事故;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意识到生命至上。

预防措施
  •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防止疲劳驾驶、醉酒驾驶。

  • 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杜绝生产事故发生。

  •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打架斗殴,寻恤滋事。

  • 生活中加强安全宣传,意识到生命可贵。

  • 高空作业细致认真,避免失手高空坠物。

参考文献

[1]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于学忠,黄子通.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56.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4-19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