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内斜视

本词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 崔馨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内斜视是双眼视轴不平行,一眼间歇性或者恒定性偏向鼻侧。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非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多是由于神经支配、解剖、调节集合、屈光、遗传等异常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容易引起斜视型弱视,导致视力低下、立体视功能丧失。非共同性内斜视是炎症、中毒、外伤、血管病变、肿瘤压迫等引起,多见于糖尿病、高血压等,中老年人多见。内斜视一般通过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共同性内斜视强调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就诊科室
眼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esotropia
疾病别称
斗鸡眼、对眼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斜视型弱视
治疗周期
不同疾病类型治疗周期不同
临床症状

远视、视疲劳、视物模糊

好发人群
儿童、中老年人
常用药物
肉毒杆菌
常用检查
斜视角检查、遮盖试验、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疾病分类

婴幼儿型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无明显屈光异常,斜视度数大。交替性斜视者无弱视,单眼斜视常合并弱视。可伴有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偏斜、眼球震颤等。

调节性内斜视

中度或者高度远视需要使用较多的调节,以得到切除清晰的物象,而导致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一定量的调节,引起更多的集合,形成高调节性集合/调节型内斜视。包括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调节性集合/调节型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患者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正眼位。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视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并发或不并发弱视,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非调节性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表现为恒定性和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中度偏斜包括基本型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周期性内斜视、感觉剥夺内斜视等。

基本型内斜视

斜视常在2岁以后出现,没有明显调节因素,单眼斜视可并发弱视,无明显远视性屈光不正,视远、视近斜视度相同。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病因不清,可能与融合机制突然破坏,引起眼外肌的不平衡有关,发病急,突然出现复视,多发生在5岁以后,因双眼视功能已健全所以才有复视,眼球运动无受限。

非调节性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以后发病,表现为恒定性和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中度偏斜包括基本型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周期性内斜视、感觉剥夺内斜视等。

非共同性内斜视

包括展神经麻痹、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其他类型非共同性内斜视,如内直肌运动受限、眼球后退综合征等。

病因

内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种类很多,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共同性内斜视常见原因一般认为是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支配异常、调节集合失调、屈光异常、遗传等引起。不论何眼注视,斜视角度数一致,即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非共同性内斜视,根据眼球运动受限原因,分为神经肌肉麻痹引起和肌肉粘连、嵌顿等机械限制引起。

主要病因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的病因是多元性,与眼部解剖、神经支配、调节与屈光、视系统功能发育以及家族遗传均有关联。如水平直肌的附着点异常,可以影响内外直肌的功能平衡。高度远视,不论看远处东西,还是看近处东西,都会使用强的调节,也必然使集合过度,导致眼睛内斜视。

非共同性内斜视

非共同性内斜视又称为麻痹性斜视,主要是由于神经核、神经干或者肌肉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眼球运动受限可以由肌肉麻痹引起,也可以由肌肉的牵制所引起。多数眼肌麻痹是由于中毒或者代谢障碍引起。

遗传因素

先天性内斜视无性别差异,可有家族遗传史,多认为是种不规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部分病例为隐性遗传。还有学者发现其他遗传方式,且家族成员的发病率差异显著,经常发现患儿的父母、兄弟姊妹有斜视病史。

诱发因素
  • 共同性内斜视可能因为感冒、发烧、惊吓等诱发,可能与这些因素破坏神经支配、调节集合失调等有关。

  • 非共同性内斜视可能因为鼻窦炎或者手术等诱发,可能与炎症刺激眼外肌神经与肌肉等有关。

流行病学
  • 内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 斜视患病率约为2%~6%。

  • 内斜视是外斜视的3倍。

  • 大多数内斜视具有调节因素。

  • 内斜视中28%~54%是婴幼儿型内斜视。

好发人群
  • 共同性内斜视多见于婴幼儿、儿童,有家族史的患者。

  • 非共同性内斜视多见于外伤、炎症、中毒、眼眶疾病等,中、老年人多见。

症状

内斜视的典型体征是眼位偏向鼻侧,可以表现复视、视疲劳、视物模糊等。根据内斜视具体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共同性内斜视以不论何眼注视,斜视度数相同为主症,可以表现为斜视性弱视、立体视功能丧失。非共同性内斜视以复视、眼球运动障碍、代偿头位等为主症。

典型症状

视力

在先天性内斜视中弱视的发生比例较以前认为的要高,然而,确定弱视的发病率很困难,尤其是对不会说话的儿童。弱视的发病率可高达40%~70%,许多婴幼儿自发改变注视眼,发生弱视;其他患儿可“交叉注视”,即交替使用双眼注视对侧注视野,似乎也不发生弱视。一些患儿可发展为用一眼注视,而另一眼注视极侧方或不注视。

斜视的程度

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的特征明显大于生后获得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中内斜角度平均40棱镜度,平均内斜约50~60°,有些甚至可高达 80°以上,虽然婴幼儿精确的远距离注视检查较困难,但是检查显示其远近注视的斜视程度相似。

屈光不正

先天性内斜视的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的睫状肌麻痹性屈光不正相近似,这些先天性内斜视与伴有远视的调节性内斜视者形成明显对比,特别是屈光类型对比明显,伴有高度远视的患儿随时间推移内斜视程度趋向减轻。

眼球转动

先天性内斜视的患儿常伴有明显眼球外转受限,这种假性麻痹常继发于交叉注视,如果患儿两眼视力相同,将不需要外转眼球,患儿可以通过内转或交叉注视对侧注视野。这种情况下,患儿可以表现出假性外转麻痹。假如存在弱视,仅有视力较好的眼将交叉注视,使得弱视眼表现为外转减弱。

眼球震颤

先天性内斜视可发生旋转性眼球震颤,并且震颤在10岁前开始减轻,这种类型眼球震颤的发病率极低,隐性眼球震颤绝大多数是水平跳动性眼球震颤。慢相侧朝向被遮盖眼。这种眼球震颤也是随时间推移而减轻。

其他症状

视野模糊

非共同性内斜视可以表现为眼疲劳、看东西模糊等。

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分离性垂直偏斜是一眼缓慢向上偏斜,或两眼交替性向上偏斜,遮盖时可以发现眼球上移时出现外旋,去遮盖时眼球向下转动时出现内旋,DVD可以是隐性的,即在患眼被遮盖时发现,或者是显性的,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恒定性。遮盖试验时无另一眼相应的下斜,可通过此与真正的垂直性斜视鉴别。

下斜肌亢进

下斜肌功能亢进可表现在受累眼向鼻侧转动时表现为眼位上移,由于鼻可作为一遮盖物分离两眼,DVD也可以由于眼向鼻侧运动时产生眼位上移。然而,DVD的垂直斜视在内、外转和原在位时的程度基本相同。在下斜肌亢进眼注视时,对侧外转眼发生相应的下斜视。DVD对侧眼则不发生下斜视。在这些患者中,IOOA和DVD常同时发生。

并发症

共同性内斜视发生后两眼视轴不平行,同一物体的物象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导致复视和混淆。为了克服复视和混淆,斜视眼物象被抑制,黄斑功能长期抑制可以引起弱视发生,日久,双眼立体视功能也丧失。

就医

内斜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共同性内斜视好发者,即婴幼儿、儿童等,非共同性内斜视好发者,即中老年人、糖尿病者、高血压者、鼻窦炎者等,都要定期进行眼科筛查。对于有疑似内斜视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儿童,定期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眼位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眼位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眼位异常,并出现中高度远视、视力下降、视觉模糊等症状,高度怀疑内斜视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内斜视的患者,若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度数加大,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内斜视患者绝大多数就诊于眼科。

  • 若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等表现,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父亲或者母亲有类似症状吗?

  • 内斜视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复视、代偿头位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复视、斜视度数进行性加重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一般检查

内斜视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检查视力、验光、望诊。

遮盖试验

遮盖法是破坏融合的方法之一,通过遮盖检查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斜视以及斜视的性质。交替遮盖回答了有无眼位偏斜倾向,遮盖-去遮盖回答了眼位偏斜倾向属于显性斜视,还是隐性斜视。

斜视角检查

通过角膜映光法、三棱镜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试验、同视机法等检查,可以了解斜视角度数。

眼球运动功能检查

眼球运动检查包括单眼运动、双眼运动、娃娃头试验、牵拉试验、Parks三步法等检查,判断是共同性内斜视,还是非共同性内斜视。

感觉功能检查

包括抑制检查、融合储备力检查、立体视检查、复视像检查。可了解双眼单视功能,判断非共同性斜视的眼肌功能。

诊断标准

典型内斜视症状体征,即眼位偏向鼻侧、复视、视疲劳、视物模糊,加上眼肌检查,即遮盖试验、斜视角、眼球运动、感觉功能等检查结果,一般会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内眦赘皮性假性内斜视

内眦赘皮是指遮盖内眦部垂直的半月状皮肤皱褶,皮肤皱褶可以遮盖内眦部的和泪阜,使部分鼻侧巩膜不能显露,常被误认为共同性内斜视。

阴性Kappa角假性内斜视

Kappa角是指瞳孔中线与视轴的夹角。使用点光源照射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线颞侧,为阴性Kappa角,给人以内斜视的错觉。

外斜视

眼位偏向颞侧即眼球向外偏斜,分为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与眼位偏向鼻侧明显不同。

治疗

由于内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内斜视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斜视监测和非手术或者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1.共同性内斜视、中调节性内斜视需要配戴合适眼镜和遮盖眼睛保守治疗1年以上。 2.非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需观察半年以上。 3.非共同性内斜视一般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果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后观察半年以上。
药物治疗

该病多无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肌肉减弱术常采用内直肌后徙的方法,适用于非调节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

  • 肌肉加强术常使用外直肌截除缩短的方法,适用于非调节共同性内斜视。

  • 外直肌全麻痹可以考虑内直肌减弱联合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连结术。

  • 非调节性共同性内斜视,一般需要肌肉减弱术联合肌肉加强术。

其他治疗

光学治疗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孔验光,测量正确度数,配戴眼镜,适用于调节性共同性内斜视。三棱镜,适用于复视患者。

配镜治疗

配戴合适眼镜和遮盖眼睛治疗,是治疗弱视的两个基本手段。也可以考虑其他弱视治疗方法,如精细作业、弱视治疗仪等。

视能矫正训练治疗

需要在眼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内直肌注射肉毒素

适用于展神经麻痹引起的非共同性内斜视,其可以避免或者缓解肌肉痉挛,又不影响睫状血管供血,可以替代内直肌后徙术,并且可以反复注射。

支持疗法

适用于展神经麻痹引起的内斜视,如营养神经、能量合剂、改善微循环等药物,可以考虑中医中药、针灸治疗。

预后

内斜视通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一般会恢复正常。共同性内斜视强调早发现、早治疗,6岁以前治疗效果较好,12岁以后治疗仅仅能通过手术改善敏感、视功能,立体视功能一般不会恢复正常。非共同性内斜视通过保守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需要手术治疗,也会使内斜视改善。

能否治愈

内斜视通过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一般会治愈。

能活多久

内斜视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 内斜视保守治疗刚开始,至少每月复查1次。达到治疗目标,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1次。

  • 内斜视手术患者前2周,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观察3个月。

饮食

内斜视患者无特殊饮食宜忌,但规律健康的饮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平衡饮食,内斜视手术患者恢复期内应慎吃辛辣刺激食品及肥甘厚腻食物。

饮食调理
  • 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注意均衡饮食即可,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应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

  • 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吃辛辣刺激食品,如生葱、大蒜、辣椒等。

  • 手术患者应清淡饮食,可以考虑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等。

  • 不吸烟、不饮酒。

护理

内斜视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内斜视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要目的。手术患者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尽早识别感染的发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日常护理
  • 配戴眼镜患者,需注意正确使用及护理眼睛;通过遮盖方法治疗弱视的患者,需遵医嘱进行遮盖治疗,掌握其方法及时间。

  • 内斜视手术患者,手术日需遮盖眼睛,多休息眼睛,不要剧烈运动眼睛,避免缝线断裂。次日需要换药,及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不要使眼睛沾水,避免眼睛感染,一般5天以上拆除缝线。

病情监测

可使用角膜映光法检测保守治疗的效果。

特殊注意事项

内斜视患者保守治疗弱视时,需要注意遮盖时间,避免遮盖性弱视发生,手术患者需要避免眼睛感染。

预防

由于内斜视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内斜视患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对于婴幼儿、儿童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斜视、视功能筛查。宜从出生时开始,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年至少重复筛查1次。中老年人容易引起非共同性内斜视,眼科或者全身体检,需要每年1次,最好从40岁开始。

内斜视筛查的方法

对于婴幼儿、儿童高危人群,一般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角膜映光法、验光复光等方法筛查。

预防措施
  • 婴幼儿、儿童在视觉发育期间,避免感冒、发烧、惊吓等不良刺激,做到饮食平衡。

  • 具有斜视家族史的患者,孕前需要进行眼科基因检查,做到优生优育。

  • 宝宝在小的时候,避免让宝宝一直盯着一个方向看。

  • 宝宝在睡觉或者躺着的时候,应该适当翻动宝宝。

参考文献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