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小儿惊厥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 王翠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小儿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紧急症状之一,是由于随意肌的剧烈、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或者收缩、松弛交替出现导致的发作,可以是部分身体,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常伴有意识丧失,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之一,尤以婴幼儿多见。一般短暂的惊厥几乎对大脑没有明显影响;重复、短暂惊厥发作对儿童早期发育有持续作用效应;长时间持续惊厥会导致脑组织损伤,惊厥频繁发作或是出现惊厥持续状态,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儿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nfantile syncope due to fright
疾病别称
抽搐、惊风、抽风、抽筋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遗传易感性
并发疾病
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肌肉抽动、神志不清

好发人群
婴幼儿
常用药物
苯巴比妥钠、地西泮、咪达唑仑、苯妥英钠
常用检查
脑电图、脑CT、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检查、血生化
疾病分类

感染性惊厥

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热性惊厥等导致。

非感染性惊厥

可由颅脑损伤、出血、先天发育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代谢性疾病、中毒等导致。

病因

小儿惊厥可伴或不伴发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热性惊厥、各种严重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不伴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各种脑器质性病变等。

主要病因

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  

如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期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颅外感染

高热惊厥是儿童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最多见,其他如下呼吸道感染、传染病、中耳炎等也可引起。感染性中毒性脑病是由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败血症、伤寒等严重感染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在原发病的极期出现反复惊厥、意识障碍与颅内压增高症状,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其余均正常。

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如产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流行病学

6岁以下儿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

好发人群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小儿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6岁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症状

小儿惊厥根据不同病因和神经系统受累部位不同,其发作形式和严重程度不同。局灶性发作前可有先兆,但多数突然发作,全面性惊厥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面肌及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呼吸暂停,甚至出现皮肤青紫、惊厥后昏睡、疲乏。热性惊厥多于惊厥后很快恢复神志,惊厥呈持续状态或者频繁发生表示病情严重。

典型症状

惊厥的典型表现  

惊厥的典型表现突然发作,全身和局部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凝视、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部分患儿有大小便失禁,发作时伴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惊厥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停止后多入睡。  

惊厥的不典型表现

惊厥的不典型表现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表现为两眼凝视、反复眨眼、咀嚼、一侧面肌或口角抽动、单侧肢体抽动、呼吸暂停等微小动作,一般神志清楚。

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虽然惊厥持续不到30分钟,但发作频繁,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惊厥持续状态由于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由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

单纯型高热惊厥

单纯型高热惊厥多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10分钟,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复杂型高热惊厥

复杂型高热惊厥形式呈部分性发作,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在24小时以内发作一次以上,反复发作5次以上,发作后清醒,体温不太高时即出现惊厥,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其他症状

新生儿惊厥多数不典型,有些发作症状不明显,称为轻微发作,可表现为阵发性眼球转动、斜视、凝视或上翻,也可反复眨眼,面肌抽动似咀嚼、吸吮动作,也可表现为阵发性面红、苍白、流涎、出汗或呼吸暂停等。

并发症
  • 小儿惊厥存活者部分会出现后遗症,如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癫痫。

  • 其他还有共济失调、多动、视听障碍、语言障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就医

小儿惊厥的治疗原则是一旦发现,立即就医,应尽快明确原因并针对性治疗,同时控制惊厥、稳定生命体征,稳定后要定期监测,以防止复发。

就医指征
  • 有惊厥病史或有引起惊厥表现的病因存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有脑部感染、高热、颅内疾病、颅外疾病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 一旦发生惊厥,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神经内科。

  • 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急促,应立即去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惊厥病史?

  • 惊厥时的表现?(如意识丧失、强直性抽搐等)

  • 抽搐持续时间多久?

  • 是否有呼吸暂停?

  • 是否有感染因素存在?

需要做的检查

血尿便常规

血常规可提示有无感染性疾病,2~7岁小儿出现夏秋季伴发热的惊厥,必须进行冷盐水灌肠,取粪便镜检,除外中毒型菌痢。婴幼儿病因不明的感染伴惊厥,应查尿常规,除外尿路感染。

血生化检查

一般包括血糖、血钙、血镁、血钠、血尿素氮、肌酐等。

脑脊液检查

怀疑颅内感染时应尽快作腰穿,送检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脑电图

所有惊厥患儿均应做脑电图,癫痫患儿多数可检出癫痫样放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背景慢波活动增多等,脑电图随访复查还有助于对惊厥的预后判断。

头颅B超

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儿,对脑室内出血、脑积水等具有诊断价值。

脑CT或磁共振成像

对颅内出血、各种占位性病变和颅脑畸形、感染等均有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小儿惊厥诊断时必须结合有无发热、年龄、季节、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全面分析考虑:

  • 既往有热性惊厥史、现病史有发热,多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性脑病及热性惊厥。

  • 新生儿期有产伤、窒息、先天颅脑畸形,1~3岁有各种脑膜炎和脑炎、中毒性脑病等因素。

  • 有皮肤瘀点、局部感染灶、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症等,测血压及眼底检查等均可能有助于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震颤

新生儿震颤是新生儿运动反射发育不完善的表现,常有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全身或局部的快速颤抖,可由突然的触觉刺激诱发,不伴有异常的眼或口、颊运动,一般在生后4~6周消失,而小而惊厥无节奏抽动,幅度大小不一。

睡眠期眼球转动及呼吸不规则

睡眠期眼球转动及呼吸不规则常在入睡开始或将近觉醒时出现,眼球在合拢的眼睑下转动,有节奏的嘴动、面部微笑或怪相,头部和肢体伸展或扭动,清醒后消失,也可出现肌阵挛,早产儿可出现呼吸暂停,通过这些表现即可与小儿惊厥进行鉴别。

癔性抽搐

癔性抽搐多见于年长儿,女多于男,有情感性诱因,可表现为强直性惊厥,持续时间较长,不会发生跌倒和跌伤,无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面色无改变,瞳孔不扩大,无意识丧失,无发作后睡眠,脑电图示正常,而小儿惊厥脑电图有明显异常。

晕厥

神经性暂时性脑血流减少可致晕厥,多在疲倦、紧张、受恐吓、突然站立时发生。发作时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冷、心跳缓慢、血压下降、肢体痉挛、意识短暂丧失,通过临床表现即可与小儿惊厥进行鉴别。

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多在6~12个月龄起病,发作前先有啼哭,后有屏气、呼吸暂停、发绀、短暂强直或阵挛,脑电图无异常,而小儿惊厥脑电图有明显异常。

治疗

小儿惊厥是急症,必须立即紧急处理。治疗的原则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控制惊厥发作、寻找并治疗引起惊厥的病因、预防惊厥复发。

治疗周期
一般为短期治疗,患儿如为周期性发作,则应在相应的时间范围里做好预防发作的准备工作。
一般治疗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记录惊厥发作的具体症状学表现。注意保护,防止意外伤害,保持头向一侧偏斜,维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及误吸,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注意不要过度用力按压病人,以免造成骨折。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必要时给氧,若长时间发作,应根据氧合情况,适时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

如有静脉通道,应静脉推注地西泮,如发作持续,必要时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如不能或者难以马上建立静脉通道的情况下,目前在国内,咪达唑仑肌内注射具有很好的止惊效果,而且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首选。

苯巴比妥钠

肌注吸收较慢,不适宜用于急救的一线用药,可选用静脉制剂,此药维持时间较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静脉注射,苯巴比妥在脑组织中的蓄积也需要较长时间,大约需要20~60分钟,脑组织药物才可达峰浓度。而且由于半衰期很长,婴幼儿平均50小时,因此先用苯巴比妥,再用苯二氮卓类,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此药镇静作用较强、持续时间长,容易影响意识判断,在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怀疑脑病的时候,判断意识对于判断病情很重要。因此目前此药已经仅作为止惊治疗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

10%水合氯醛

10%水合氯醛作用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用上述治疗无效时,可稀释10%水合氯醛至3%灌肠。

苯妥英钠

用于惊厥持续状态,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苯妥英钠无抑制呼吸现象,止惊作用缓慢,且有潜在的致心律不齐的危险,使用时应进行心电监护。

药物降温

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

手术治疗

小儿惊厥以药物治疗为主,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小儿惊厥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多可治愈,少数会有后遗症。一般短暂的惊厥几乎对大脑没有明显影响,重复、短暂惊厥发作对儿童早期发育有持续作用效应。任意长时间持续惊厥均会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抽搐持续时间长,尤其是惊厥持续状态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

能否治愈

小儿惊厥能治愈,部分患者有后遗症出现。

能活多久

小儿惊厥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控制良好没有再次发作者可半年复诊一次,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按医嘱复诊,一般是调整用药后1~3个月。

饮食
饮食调理

小儿惊厥一般无需特殊饮食护理,若是小儿热性惊厥,在饮食方面让孩子尽量吃一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即可,特别是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米汤、果汁、面条、蔬菜等,也要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

护理

小儿惊厥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意外损伤,防止缺氧性脑损伤。高热者可给予药物及物理方法降温,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存在颅内压增高,可予以20%甘露醇等降低颅压,必要时予以循环与呼吸支持。

日常护理
  • 避免再次发生,避免智力发育障碍,避免抽搐时咬伤舌头。

  • 了解各类抗惊厥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 加强护理,避免感染性发热,预防高热惊厥。  

  • 对惊厥发作时间较长的患儿应指导家长观察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耳聋、肢体活动障碍等。  

  • 家长应了解患儿病情,掌握预防及控制惊厥的措施。  

  • 对于癫痫的患儿,家长应确保患儿生活规律、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正确用药,可间歇服药,当发热时立即用药,并定期门诊随访。

预防

小儿惊厥的病因相对比较明确,可针对其病因进行预防。此外,还需预防小儿惊厥的复发,就是在易发年龄6岁之前完全避免再次发作,同时还应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早期筛查
  • 对初次发生小儿惊厥者应彻底治疗,检查有无颅内外病变等,及时发现并治疗。

  • 对一过性惊厥患者要重视,彻底筛查,避免复发。

预防措施
  • 发热及时处理。

  • 感染性疾病及时应用抗生素,避免进展成为败血症。

  • 颅脑损伤或发育异常要及时治疗。

  • 代谢性疾病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17-2421.

[2]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12-614.

[3]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4-376.

[4]丁淑贞,倪雪莲主编;吴建华,马丽梅,王京等副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1):407-4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