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心律失常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冯高科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冲动形成或传导异常。以心悸、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电图提示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各类期前收缩、阵发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均为心律失常的临床常见类型。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ardiac arrhythmia
疾病别称
心律紊乱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部分心律失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并发疾病
心力衰竭
治疗周期
一般需要长期治疗、部分心律失常可以手术根治。
临床症状

心慌、心悸、黑蒙、头晕、胸闷、晕厥

好发人群
可见于任何年龄人群,老年人群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发
常用药物
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常用检查
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经食管调搏心脏电生理检查、希氏束电图检查
疾病分类

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过快、过慢或有明显不规则形成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异位心律

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异位)的冲动,则形成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以及逸搏心律等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病理性

传导阻滞常见的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病因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因素、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等,此外,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饮酒及浓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也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

主要病因

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的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受病变的侵害,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几乎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和心脏损伤,如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或心脏导管检查时损伤等。

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心脏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心脏的离子平衡失调;心脏因素以外的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介导的心肌缺氧、全身及心脏局部酸碱平衡渊节障碍等,形成心律失常的条件因素,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药物因素  

多种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如洋地黄、奎尼丁、非保钾利尿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及某些抗肿瘤药物。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经过改变离子通道、或稳定细胞膜、或改变心脏的不应期、或作用于心脏的受体,达到防止或终止心律失常的曰的,但其本身也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风险,故使用时应慎重。

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  

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创伤、手术等都可以诱发心律失常。

诱发因素

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群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律失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暂无具体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群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症状

心律失常患者常表现为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慌、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典型症状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并发症

心律失常并发症根据具体类型有所不同,如果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持续进展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甚至诱发猝死。心房颤动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脑卒中并发症。

就医

对于因情绪激动或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出现偶发短暂性心律失常且无相关症状的健康人群,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症状,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意识丧失、晕厥等严重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就医指征

急诊指征

  • 持续严重的心悸、乏力;

  • 迅速加重的呼吸困难;

  • 突发的意识模糊、昏迷等。

门诊指征

  • 做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

  • 反复发作心慌、心悸、胸闷、气喘;

  • 伴劳动耐力下降,活动后、情绪激动后出现心悸;

  • 伴反复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下肢水肿等心功能衰竭表现;

  • 伴反复头晕、头痛等脑供血不足表现。

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先考虑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伴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都会出现什么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特点描述下?

  • 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有没有接受过治疗?

  • 怎么知道您心律失常的?什么时候开始的?

  • 有其他病史、手术史吗?

  • 家族中有没有遗传性心脏病?

  • 吸烟、嗜酒吗,最近情绪波动大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心律失常的频率与特征

虽然多数心律失常靠心电图检查定性,但一些简单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房颤等通过听诊可基本确诊。

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如心脏扩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等。

其他系统异常表现

如有无甲状腺肿大、肺动脉高压、贫血、感染等体征。

特殊检查  

心电图检查

是确诊心律失常最简单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常较困难。

动态心电图

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小时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缺陷,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

通过皮下植入的方式将心电监测期植入患者体内,无需植入电极和导线,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科实时监测记录心电活动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心电监护

综合了心电网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且具备报警和自动记录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帮助。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放置食管电极可以间接刺激左心房和左心室,分析同步记录的体表心电图可以对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和心律失常机制做出分析,或可以诱发和终止心律失常。

希氏束电图

希氏束电图检查可记录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的电活动,对了解窦房结功能、确定房室传导阻滞部位,揭示隐匿性房室附加束的存在以及了解折返的部位有诊断意义,但是一种有创检查。

其他检查

心电图运动试验

应用于运动时出现心悸的病人以协助诊断。

心脏MRI

能够更详细更直观地提供心律失常病理机制的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进行诊断。

病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史,有心脏病家族遗传史,有心律失常发作史。

临床症状

发作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意识丧失、晕厥等表现。

检查结果

可发现异常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及定量诊断,具体表现与疾病本身有关。

鉴别诊断

心律失常一般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但其类型繁多,具体类型需结合症状、体征、心电图等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

心律失常多由各种类型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由于其原发病的病因及临床类型均较为复杂,不同的病因导致的心脏病不同临床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需要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钠通道阻滞剂

主要有普罗帕酮,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嘱患者应注意宜饭后服用,应学会自测脉搏,服药期问勿驾驶、高空操作。

β受体阻滞剂

主要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的发作。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奥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乏力、胃肠道不适及停药综合征等。注意不要突然停药。

动作电位延长药物

常用的有胺碘酮等,此类药可延长复极过程。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角膜色素沉着、心动过缓,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患者表现为咳嗽、气促、肺间质纤维浸润,肺弥散功能变弱,停药后多数可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甲状腺毒性,多见于长期用药者,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按医嘱服药,逐渐减量。

钙内流阻滞剂

主要有维拉帕米等,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级、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应学会自测脉搏,服药初期尽量避免驾驶、高空操作等。

抗栓药物

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等。用来溶解血栓,预防血栓形成,进而保证心脏血液流通。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多种房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是由于附加旁路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主要手术方式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在心导管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技术,其创伤小,疗效确切,包括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等的重要治疗策略。

外科手术治疗

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还需进行相关的手术治疗,如预激综合征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采用心房内切开术,应用于二尖瓣病变引起的左心房肥大者,折返激动位于左心房体的左房隔离术,心房颤动可能需要进行左心耳结扎、封堵或切除,迷宫手术等。对于部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心律失常患者,只有进行相应的心脏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术、先矢性心脏病手术、瓣膜置换术等才能根治。

其他治疗

心脏电复律

电复律是一种治疗手段,是终止心动过速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许多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措施,方便且效率高。适用于各类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临床上,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可选此治疗方法。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

ICD是一种体积较小的植入式医疗设备,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电转服、高能量电击及抗心动过缓起搏等功能。适用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能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起搏心脏。

预后

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情况以及治疗后护理有关,若属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良好,若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一般预后较差。

能否治愈

心律失常的原发病病因复杂且临床类型多样,一般治愈困难,但经过积极合适的治疗有志于可能。

能活多久

心律失常患者若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则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若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危及时可导致死亡。

复诊

心律失常患者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都应积极随访,严格遵医嘱复诊。

饮食

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建议食物多样,保持低糖、低脂、清淡饮食,建议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类烹饪方法。

饮食调理
  • 营养丰富,粗细搭配,常吃杂粮、杂豆,如小米、玉米、燕麦、红小豆、绿豆、芸豆等。

  • 低脂,建议食用脱脂奶、鱼类、瘦肉、大豆及其制品、各种蔬菜水果。

  • 低盐为主,控制盐的摄入可减轻心血管负担,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 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可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 少食多餐,避免喝浓茶和咖啡,戒烟限酒。

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除需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日常生活管理也很重要。日常应当加强对患者心理及生活方式的护理和关注。

日常护理
  •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鼓励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一般以打太极拳、慢跑、步行等为主。

  • 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更改或停用药物。外出时须携带急救盒,存放硝酸甘油,以备急用。

  •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 心动过缓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面加重心动过缓。

病情监测

患者应注意自我检测脉搏,每日检测至少1次,每次1分钟以上。

心理护理

心律失常难以彻底治愈,且会反复发作易造成患者心理负担,患者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从而减少复发。

预防

心律失常多因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病因复杂,应早期筛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此外,还需改善日常生活方式,降低其发病风险。

早期筛查

一般无危险因素的人应该从45岁起进行定期查体,即便完全正常也应每3年复查1次,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定期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减少患病风险,因为症状多不典型,很多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

  • 平时坚持做一些身体运动,坚持锻炼身体,以适度为宜,如游泳、散步、慢跑等,有利于增强免疫力。

  • 注意保暖,天气转冷时要增添衣物,避免忽冷忽热。

  • 积极治疗疾病类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周围动脉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高凝状态、代谢综合征等。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对于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病具有积极作用。

  • 孕妇在怀孕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以减少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纪文岩,周景想主编.吉中强学术经验辑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41.

[2]李美娟主编.现代临床常见病护理学.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07):295.

[3]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急诊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01):325.

[4]赵春杰编.告别心脑血管病.华龄出版社,2020(06):11.

[5]郑曼主编.常见心血管病区域医疗策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10):153.

[6]宋敬东编著.图解家庭医学百科 全彩图解典藏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289.

[7]王盛强主编.医院健康教育管理规范.宁波出版社,2018(04):62.

相关问答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什么意思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在年轻人体检的时候容易发现,平时患者没有症状,在做常规检查或者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时,提示胸前导联广泛的ST段抬高,那么这种导联看起来好像是跟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类似,都是表现为ST段红旗飘飘,但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急性心肌梗死。有些患者会感到非常的害怕和担心,这是不是真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其实可以冷静下来去分析一下,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患者一定有症状,而这种症状的发作往往非常剧烈,患者会表现为胸闷、胸痛、大汗淋漓、恶心想吐、有濒死感,一个年轻人去做体检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症状,有症状的时候已经前往医院进行处理。所以早期复极综合征并不意味着患者心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是一种心电现象而已。\n由此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反向推理,肌电图出现一个波形改变的时候,不是百分之百一定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症状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心电图检查才立体、丰富,避免出现空中楼阁,单看结论忽略上述的信息,这样非常不可靠,很容易被误导。所以早期复极综合征既然是年轻人常见的生理性现象,不需要进行干预和治疗,可能一直都会伴随这样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