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科 吴剑波审核认证
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毛细血管、细动脉和细静脉持续性扩张,形成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星状、线状或蜘蛛网状损害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损害分布可呈局限性、广泛性、节段性或一侧性,发生后可持久不变、缓慢扩展或增多,部分可自行消退。
皮肤黏膜表面呈红色至紫色细状丝、星状或蜘蛛网状扩张的血管。
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
病因不明。常见于血管痣、血管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全身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等。
常继发于其他原发疾病。可见于酒渣鼻、持久性日光暴晒而引起的慢性光线性皮炎、损伤后放射性皮炎、着色性干皮病、皮肤异色病、雷诺现象、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原因不明,形成机制是血管扩张,而不是血管增生,一般认为起源于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微小动静脉畸形,也有继发于其他疾病。
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病因不同。
原发性亦称为特发性,病因不清,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有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史者的患病率会增加。
可能继发于某些全身或局部疾病后,如红斑狼疮、寻常狼疮、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肤异色症、酒渣鼻及一些遗传性皮肤病。
可能与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长期作用有关,如长期暴露于阳光、风、寒冷、高热及放射线,或接触煤焦油和某些药物时容易诱发。
创伤、割伤或手术切口等都可能诱发受创区域形成毛细血管扩张。
老年人因皮肤萎缩变薄、松弛、弹性差,也易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多在面部和下肢。
女性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增高,加之循环血量会增加,增加毛细血管的张力,容易诱发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扩张症目前无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无特定好发人群,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青中年女性相对多见,但各年龄阶段人群都可发生。
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性,但其共同特点为皮肤黏膜表面红色至紫色细丝状、星状或蜘蛛网状扩张的血管。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分布,也可为节段性或一侧性分布。
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多见于以下四种类型。
表现为大片的毛细血管扩张,可向上蔓延至股、腹及上肢,一般不伴系统疾病和出血倾向。此病特征包括皮损广泛;皮损呈进行性或持续性;损害在下垂位置时加重;不伴有表皮真皮改变。皮损可分布于全身或局限于四肢,可散在也可融合,亦可沿皮肤神经走行分布。
表现为细丝、点状、星状或线状毛细血管扩张呈单侧分布,常局限于三叉神经或上颈椎皮节,有时沿布拉斯科线分布。除皮肤外尚可累及口腔与胃黏膜。
表现为多发性微小的铜红色到紫色血管瘤性斑点,并倾向变为丘疹,压之褪色,无含铁血黄素沉着,无炎症表现。簇集或小片状分布,表面可有少量鳞屑,外周不断出现新皮损,中央部分消退,形成小环或匐行模式排列和蔓延。四肢最常受累,初期常呈单侧分布,之后皮损可泛发。掌跖、黏膜不受累。
表现为中心红色丘疹性蜘蛛体和周边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中心痣体有动脉性搏动。皮损好发于躯体上部,尤以面颈部、双手常见,常一侧性单发,亦可多发。
部分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会出现便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出血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部分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往往会合并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紫癜等。
毛细血管如若未破裂,患者可无明显不适,仅为皮肤受损影响美观,需根据需要及时就医。如发生破裂反复出血,会引起贫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抢救。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皮肤黏膜表面出现红色至紫色细丝状、星状或蜘蛛网状扩张的血管,压之褪色。
出现多发性微小的铜红色到紫色血管瘤性斑点、丘疹,压之褪色,表面可有少量鳞屑。
中心红色丘疹性蜘蛛体和周边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
皮损广泛且呈进行性或持续性。
发生破裂反复出血,需立即就医。
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主要就诊于皮肤科。
什么时候出现的?近期有加重吗?
您的家人中有人有类似症状吗?
您是否长期处于日光暴晒、寒冷、炎热等环境中?
您发病部位长期使用过某些药物或者化妆品吗?
您之前做过治疗吗?
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需根据具体检查来做出诊断。
医生会给予患者基础的生命体征测量,并观察患者皮肤状态,发现点状、线条状或放射状分布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即可诊断为毛细血管扩张症。
一般临床会检查血常规、免疫球蛋白、血沉等,但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可见周围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降低等表现。组织病理学共同表现为真皮浅色毛细血管增多、扩张、管壁变薄,仅有内皮细胞组成。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对诊断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因有一定意义。
皮肤镜、超声、血管成像检查可了解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具体位置、形态、大小,帮助医生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
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有众多类型,各类型表现不同其诊断标准也不同,但一般根据患者年龄、职业、家族史、外伤史、用药史,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超声检、病理检查等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有众多类型,以下为一些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者同为皮肤浅静脉扩张所致。
前者出生时即有,而后者出生时正常,婴儿或青春期前发生;前者皮疹往往泛发,后者常累及单个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前者受累皮扶往往仪表现大理石样斑纹,偶见浅表小溃病,后者除见蓝色扩张增粗的静脉外,常伴皮下组织肿胀,部分病例可见血栓形成、出血、溃疡和坏疽,患肢可增长或萎缩。
二者均表现为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
前者有家族史,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后者无家族史,中青年女性多见。前者皮疹广泛对称,多在身体上半部,尤其以唇红缘膜状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而后者皮疹可以泛发也可为单侧发生,开始于身体下半部。前者往往有黏粘膜等部位明显的出血倾向,而后者无明显出血倾向。
弥漫性躯体血管角皮瘤又称Fabry病,其皮肤损害可见针头至数毫米大小,深红色至蓝黑色扁平或略隆起的斑点,有时与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似。
前者常于青春期之前发病,后者为成年后开始;前者双侧对称性分布,后者可表现为单侧性、局限性或沿皮神经分布;前者往往伴角化过度,后者无角化;前者可伴有肾脏、心血管、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定状,后者无系统性损害。
老年性血管瘤亦称樱桃状血管瘤,损害开始出现于成年早期。随时间延长,其数量及大小逐渐增加,表现为直径1~3mm鲜红至紫色表面光滑,质软的圆顶丘疹,好发于躯干上部,偶可累及颈及面部,与静脉湖二者均发生于老年人,皮疹特点亦较相似。
前者以躯干部为主,静脉湖以暴光部位如头、颈、前臂多发;前者颜色较浅,呈樱桃红色至紫红色,而静脉湖颜色较深,呈深蓝色至黑色。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目前一般无特殊治疗。对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通常去除不良因素或原发病的病情得到控制后,部分患者的毛细血管扩张症也可逐渐缓解。
避免长时间暴晒、过冷过热环境等;平时选用温和的护肤品,避免刺激皮肤,损伤皮肤的屏障作用。对于部分并未出现毛细血管破裂等症状的患者,并不需要治疗,可以通过定期复查、随访等方式,观察疾病变化。
本病无药物治疗。
本病无手术治疗。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治疗可应用长脉冲激光治疗,其能有效地治疗面部皮肤血管性疾病,其基本原理是选择性光热解作用,即特定波长的高能脉冲激光束透过皮肤表层照射到病变血管上,因该波长接近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吸收峰值而被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迅速吸收,使血液在瞬间产生强烈的光凝效应,阻断其流动,从而导致病变血管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硬化疗法是将硬化剂注入血管腔,引起小静脉内皮细胞急性炎症和腔内粘连、阻塞,最终导致小静脉纤维化和永久性闭塞。毛细血管扩张症常用的硬化剂为高渗右旋糖和高渗盐混合液。
毛细血管扩张症一般无法自愈,但病情进展缓慢,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毛细血管扩张症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通常并不能治愈。
毛细血管扩张症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需根据治疗方式选择复诊时间,谨遵医嘱即可。
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饮食原则为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切勿饮酒、避免油腻、高糖、辛辣刺激的食物。
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平日宜进食一些优质动物蛋白如瘦肉、鱼类等,同时也需食用适量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如白菜、油菜、胡萝卜、苹果、橘子等。需注意进食要清淡,选择低盐低脂饮食,严禁食用腌制品、高糖、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咸鸭蛋、咸菜、奶油蛋糕、辣椒等。
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协助患者树立信心为主。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
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避免皮肤外伤,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疾病。
平日注意防晒、防寒,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保护皮肤。
平日患者应注意观察自身皮肤上的红斑大小及数量,如数量增多或面积变大,需及时就诊。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应尽量选择配方较为温和的护肤品。如需要用激素类药物,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现未完全清楚,对此预防的总体原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积极作用。
合理膳食,作息规律,注意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避免使用刺激类化妆品,每日用温水洗脸,注意皮肤卫生。
平日出门注意防晒、防寒,避免皮肤处在暴晒、寒冷等环境中。
平日用药时仔细查阅不良反应,对可能对皮肤产生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需咨询医生后使用。
[1]吴志华,史建强,李定等主编;张锡宝,王建琴,郑敏等副主编.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479-482.
[2]王畅.实用皮肤病诊疗手册第5版[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9:509-511.
[3]王宝玺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1:243-244.
[4]方方,张国成主编.协和皮肤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01:94-95.
[5]王佳琦主编.面颈部医学美容整形[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