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淋巴管炎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陆海英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淋巴管炎是由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由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的炎症反应,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为淋巴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感染病灶近侧皮肤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严重者可伴有发热、恶寒、乏力、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全身临床表现。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Lymphatic ducti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急性淋巴结炎
治疗周期
7~10天
临床症状

局部硬肿、压痛、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

好发人群
婴幼儿、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
常用药物
青霉素、磺胺类药物
常用检查
血常规、脓液细菌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测
疾病分类

淋巴管炎在临床分类中分为急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慢性淋巴管炎

慢性淋巴管炎是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成。

病因

淋巴管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主要病因
  • 致病菌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引起淋巴管炎症反应。

  • 在丝虫病流行的地区可见到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

  • 在炎性乳腺癌时也可广泛累及皮下淋巴管。

  • 临床也有被猫咬伤引起的巴斯德氏菌性败血症,及孢子丝菌病的孢子丝菌造成淋巴管炎的报道。

流行病学

我国暂无淋巴管炎流行病学的相关数据。

好发人群

主要是婴幼儿、糖尿病和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处于重症疾病的终末期、免疫缺陷的人群。

症状

本病多见四肢,感染病灶局部皮肤往往有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侧延伸,沿行程有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及白细胞计数增多。

典型症状

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急性淋巴结炎

病初局部先有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难以分辨淋巴结的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发红、发热,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甚至破溃出脓。

索条状红线、硬且触痛急性淋巴管炎

病变部位有一条或多条红线向肢体近侧延伸,硬而有压痛。深层淋巴管炎时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条形压痛区。

其他症状

全身症状病人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并发症

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原体。由于化脓菌侵犯淋巴结所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初期尚可推动,到后期往往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而不易推动,使表面皮肤红肿、压痛明显,严重时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就医

淋巴管炎患者四肢出现有一条或数条红色的线向近侧延伸,沿行程有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做血常规、脓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静脉炎、腮腺炎、软组织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如伤口附近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轻压后颜色消退,伴硬肿、疼痛,及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表现,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淋巴管炎的患者优先考虑就诊于感染科、普通外科。

  • 如病情严重,引起菌血症、脓毒症,可转诊至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 症状开始的时间?

  •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如损伤)?

  • 有无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

  •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 治疗情况如何?

  • 有无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触诊

感染病灶近端皮肤沿淋巴管走行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心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的感染有密切关系,细菌性淋巴管炎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脓液细菌培养

局部形成脓肿时,穿刺抽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其他

如果需要排除丝虫感染,可做病原学及血清学抗体检测。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

诊断标准
  • 有手足部疔疮或皮肤破损感染史。

  • 病灶近侧皮肤沿淋巴管走行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心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严重者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鉴别诊断

静脉炎

发生深部淋巴管炎时需与静脉炎相鉴别,静脉炎多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性肿胀,行走时加剧,周围皮肤可有发热、红肿的表现。与深部淋巴管炎不同的是,静脉炎沿静脉走行分布,可予以鉴别。

结核性淋巴炎

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病灶触痛、肿胀不如急性淋巴结炎明显,结核菌素试验试验阳性,穿刺检查涂片可找到抗酸菌,结核杆菌培养阳性。

血栓性浅静脉炎

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血栓性炎症,急性期静脉局部疼痛,发红呈条状或网状,沿静脉走向有压痛性索条,1~2周后红肿消退,代之以色素沉着,触及硬如绳的索条,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不适。由于部分症状类似与淋巴管炎,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结合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可以诊断。

治疗

淋巴管炎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可通过对原发病灶或局部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治疗;出现并发症时,结合并发症病情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及对症治疗。

治疗周期
淋巴管炎患者的治疗周期大约在7~10天。
一般治疗
  • 除急性期或炎症严重外,一般鼓励经常活动。

  • 平常应防止脚气感染及丝虫病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早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原发病灶若有原发感染,比如疖、急性蜂窝织炎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未形成脓肿时,先行抗生素治疗,一般疗效较明显,可应用β-内酰胺类(常用的有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如已形成脓肿,除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外还应行手术切开引流,丝虫病应根据丝虫的分类及疾病分期采取相应治疗。

手术治疗

当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物理治疗

淋巴管炎局部可用硫酸镁湿敷或热敷及理疗等,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中医治疗

以火毒凝滞、走注经络、气血凝滞为其病因病机。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予以五味消毒饮,外敷金黄膏、鱼石脂。

其他治疗

患者可出现菌血症或脓毒症,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达到较好的疗效,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预后

患者如属于初次发作,没有其他疾病,通过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生命。如出现全身表现需及时正确治疗,以免迁延为慢性淋巴管炎,患者治愈后需要定期复诊。

能否治愈

淋巴管炎患者若没有其他疾病,通过积极治疗多能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会转为慢性淋巴管炎,病情反复发作,会出现肢体的淋巴水肿及局部皮肤的肥厚性纤维化样变。

能活多久

淋巴管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患者复诊每次预留半天,每周复诊至食欲正常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头痛缓解后转门诊治疗。

饮食

淋巴管炎是由致病菌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所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多食蔬菜、水果,高蛋白饮食,不吃辛辣食物,不要饮酒。

饮食调理
  • 淋巴管炎的患者要多吃绿叶蔬菜,绿叶的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水分,有助于治疗淋巴管炎。绿叶蔬菜包括菠菜、香菜、芹菜、小白菜、油菜、生菜、菜花等。

  • 不能吃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食品,忌海产品,如鱼、虾等尽量少吃或不吃。

  • 不要抽烟、喝酒,平时注意休息。

护理

淋巴管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疼痛、活动无耐力等,淋巴管炎患者可抬高患肢,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有脓肿形成时及时就医。注意卫生,防止感染。

日常护理
  • 发病部位在四肢时,应抬高患肢。

  • 患者应卧床休息,疼痛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必要的止痛剂减轻痛苦。

  • 发热患者需根据医嘱使用地塞米松降温或给予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

  • 由于患者可能合并水疱、破溃,因此应穿着宽松柔软的内衣,并保持局部清洁。

  • 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充分暴露患处,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防止感染。

特殊注意事项
  • 有脓肿形成时,切忌自行挤压或排脓,应及时就医。

  • 换药后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预防

淋巴管炎是由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净,避免感染疾病或进一步加重病症。

预防措施
  • 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损伤或及时处理皮肤伤口。

  • 积极治疗足癣、溃疡、鼻窦炎等疾病。

  • 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等皮肤和黏膜的清洁,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 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 当皮肤出现破损时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参考文献

[1]张静.淋巴管与淋巴管病[J].中国微循环,2005,9(3):149-153.
[2]杨伊兰,龙笑.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治疗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3):170-174.
[3]李金兰,张丽娟,张慧珍,钟巧玲,罗庆华,刘凤,唐海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并发淋巴管炎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
[4]贾琳,刘巍.肺癌性淋巴管炎[J].临床荟萃,2004,19(4):235-236.
[5]邵琼,秦昌友,高丽华主编.全身性疾病的诊疗护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6.
[6]陈长青,缠双銮,金霖主编;李书林等副主编;刘冀等编.下肢疾病自我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12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