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纵隔气肿

本词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刘朝阳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纵隔气肿是指纵隔内有气体聚积,通常是因为自发性、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气体经由肺部、气道或者是消化道进入纵隔。少量积气可没有症状表现,但是如果突然发生或大量气体进入会压迫器官,导致呼吸循环障碍,严重者会危机生命。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ediastinal emphysem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气胸
治疗周期
1~2周
临床症状

胸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

好发人群
新生儿、男性群体、体型瘦高的人群
常用药物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常用检查
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
疾病分类

根据引起纵隔气肿的原因,可以分为自发性纵隔气肿和继发性纵隔气肿两种类型。

自发性纵隔气肿

是一种少见的、自限性的疾病,是指没有肺部基础病变以及外伤状况下的纵隔积气,很少有复发以及并发症。

继发性纵隔气肿

多是指由外伤、医源性等原因导致的纵隔气肿。

病因

纵隔气肿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肺泡壁破裂、纵隔内气道破裂、食管破裂、腹腔气体进入纵隔、颈部气体进入纵隔所致,尚有部分纵隔气肿患者临床不能确定其气体来源部位及病因。

主要病因

自发性肺组织破裂

常由于某原因引起声门紧闭或吸气后屏气,以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使气道和肺泡内内压骤然升高造成肺泡破裂,可见于剧烈咳嗽、严重哮喘、分娩、剧烈运动、癫痫发作等原因,尤其是在原有慢性肺疾病,例如慢阻肺、肺大疱、肺间质病变等患者更容易发生。

外源性原因

外伤性或自发性食道、气管、支气管破裂气体进入纵隔,常见于胸部创伤使肺、食道、气管破裂,偶尔见于剧烈呕吐致食道自发性破裂,因食道上、中段有其他器官组织结构支持而下段则缺乏支持。

医源性原因

常见于内镜检查(纤支镜、胃肠镜、腹腔镜、纵隔镜等)和活检、胸部手术、颈部手术(气体沿颈部深肌膜间隙进入纵隔),以及人工气腹、人工气胸、腹部手术(气体经腹腔及腹膜后隔肌裂孔进入纵隔)等。

诱发因素
  • 胸部严重的外伤,例如遭受钝挫伤。

  • 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后出现恶心、呕吐。

  • 支气管哮喘发作或者是出现剧烈咳嗽。

流行病学

该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文献报道发病率自0.04%~1%不等,成人亦不少见,成人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成年男性,以及体型瘦高的人群。

症状

纵隔气肿的症状轻重不一,主要与纵隔气肿发生的速度、纵隔积气量的多少、是否合并张力性气胸等因素有关。少量积气患者可完全无症状,积气较多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和颈部皮下气肿的症状。

典型症状

胸痛

积气较多、压力较高时,患者可感胸闷不适,咽部梗阻感,胸骨后疼痛并向两侧肩部和上肢放射。

呼吸困难

纵隔内大量积气或合并有张力性气胸者,临床表现危重,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发绀明显,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危及生命。

颈部皮下气肿

体格检查可发现颈部皮下气肿,严重者皮下气肿可蔓延至面部、胸部、上肢,甚至蔓延至腹部和下肢,同时可出现皮肤黏膜发绀、呼吸困难。

腹部不适

如果气体进入腹膜后或腹膜腔可引起腹部不适,这种情况不多见。

其他症状

发生张力性纵隔气肿时会导致纵隔内压力急剧增高,进而引起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及心脏舒缩障碍。

并发症

气胸

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可以自发性发生,也可由于疾病、外伤、手术或诊断以及治疗操作不当造成。

就医

如果发现颈部、胸部前面出现有积气、握雪的感觉,同时感觉有胸痛、呼吸困难的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明确是否为纵隔气肿。

就医指征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颈部皮下气肿,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到胸外科或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具体出现的不适感觉有哪些?

  • 不适症状已经出现多久了?

  • 已经出现的不适感觉有没有加重?

  • 最近有没有感冒或者肺炎病史?有无遭受外伤?

  • 最近有没有大量饮酒史?

  • 最近是否有进行什么手术?当前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种类?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青紫、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不能触及、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音遥远,约半数患者可于心前区闻及与心搏一致的摩擦音或咔嗒音(Hamman征),以左侧卧位为清晰。出现皮下气肿时,局部肿胀,扪诊有握雪感,听诊有皮下捻发音。

X线检查

在纵隔气肿的诊断中非常重要,纵隔积气在X线上可被显示是因为气体勾画出壁层胸膜和其他纵隔结构。X线正位胸片示纵隔两旁有以索条状阴影为界的透亮带,一般以上纵隔显示明显,心边缘亦见透亮带,多发生在左侧。纵隔气肿向下扩散至心脏与膈之间,使两侧横膈与纵隔呈连续充气,称为“隔连续征”,其他征象有主动脉结突出,系其周围包绕着透光区所致。纵隔积气在侧位片上能更好地显示胸骨后积气,表现为胸骨和心脏间距离增大。后纵隔内有气体时,通常在下行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肺动脉等结构近端形成锐利的轮廓线,亦能在颈、面、胸部皮下组织见到积气征。

CT检查

不仅能直接观察到纵隔内气体密度影的存在,并能清晰分辨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可显示胸壁及颈部有无皮下与深部组织间的气肿存在。

心电图

如果出现突发胸痛,建议可进行心电图检查,在自发性纵隔气肿中可见低血压、轴向移位或心电图ST段抬高。

诊断标准

根据有诱发纵隔气肿的有关疾病史,有呼吸困难和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应考虑纵隔气肿的可能性。若尚有颈部和胸部皮下气肿、颈静脉充盈等体征,则应高度怀疑本症,并行胸部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皮下气肿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以手按压该处皮肤,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出现捻发感或者握雪感,听诊可闻及类似捻动头发的声音。但出现纵隔气肿的时候,听诊可闻及与心动周期同步的“嘎吱嘎吱”的声音。

Boerhaave综合征

该病的发病原因与纵隔气肿类似,例如剧烈咳嗽、呕吐,并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纵隔气肿,另外还存在心动过速、低血压或者液气胸的患者。但是该疾病典型者位于胸段食管远端,胃食管连接处上方的左侧壁纵行圈层撕裂,长约1~4cm,在其临床表现上可进行鉴别。

气胸

气胸纵隔气肿延伸至胪尖部或沿纵隔顶分布或由于压力进入胸骨后组织时需与气胸相鉴别,此时可在X线透视下动态观察,气体固定不动为纵隔气肿,如气体能向外侧移动则为气胸,二者可同时存在。气胸常为单侧不伴有纵隔气肿,而纵隔气肿常为双侧。

心包积气

少量气体仅局限于一侧心缘时,让患者改变体位,气体分布随患者体位改变而改变者为心包积气,反之为纵隔气肿,但临床上该病非常少见。

心包炎、心肌梗死

纵隔气肿有心前区或胸骨下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相似,故临床上应与心肌梗死及心包炎相鉴别。纵隔气肿的心前区及胸骨下区疼痛,因体位改变、呼吸、吞咽及颈部活动等而加重,且通过X线可有纵隔加宽和气体的影像,以此可进行鉴别。

治疗

纵隔气肿的治疗关键在于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原发疾病,如控制哮喘发作以缓解气流受限,对外伤所致气道损伤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积气量少者1~2周内常可自行吸收,积气量大者治疗周期视病情而定。
一般治疗

对纵隔气肿本身应根据积气量多少和临床症状轻重决定治疗方案。对积气量少,症状不明显者不需特殊治疗,气体在1~2周内常可自行吸收。对积气量大、压力高,致使纵隔器官受压出现呼吸循环障碍者,可经胸骨上切口行排气减压术。伴有大量皮下气肿者可行多部位针刺排气或小切口排气,酌情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原发病治疗
  • 肺气肿、肺大疱破裂引起的张力性气胸,应尽早施行闭式引流术减压排气,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 食管、肠道破裂同时有感染中毒休克的纵隔气肿,则需采取引流、控制感染、输液、输血等急诊措施。

  • 气管切开术并发纵隔气肿,立即拆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缝线,以减轻张力使气体外溢。

  • 如发病原因不明,且无新的气体进入纵隔,但面、颈、胸腹部皮下余气吸收较慢影响患者发音和呼吸时,可于局部麻醉下做上胸部皮肤小切口,使气体自行排出,切口顺延至皮下组织。

药物治疗

纵隔气肿的患者必要的时候可给予止痛镇痛、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但是具体用量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手术治疗

流排气减压术

如果是广泛的纵隔气肿的患者,可选择在胸骨上切迹出行引流排气减压术,必要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

如果是纵隔积气较多,出现压迫症状,经一般治疗仍不见好转的患者,尤其是罕见的气体压迫大血管或气管的患者,可行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或开胸手术。

预后

纵隔气肿如果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通常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建议患者遵医嘱进行复诊,以观察其病情变化。

能否治愈

纵隔气肿通常可治愈。

能活多久

纵隔气肿的患者如果积极治疗原发病,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纵隔气肿极少出现复发,并且大部分自发性纵隔气肿通常在15天左右气肿可自行吸收。因此建议约在15天后进行必要的胸部CT复查,以观察病情的恢复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

纵隔气肿与疾病无关,无特殊饮食禁忌,但部分患者需要禁食,需遵医嘱进行饮食调理。

护理

纵隔气肿患者的护理要以保证呼吸道通常为主,如果是行纵隔引流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同时注意卧床休息,严格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日常护理
  • 早期下床活动,鼓励病人咳嗽、深吸气、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 病情稳定或手术结束后,应取半卧位,同时要预防便秘。

  • 规律作息,可适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病情监测

严密观察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以及皮下气肿消散的情况,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预防

纵隔气肿多数是因为外伤或者是原发性疾病所致,所以预防纵隔气肿发生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严重外伤的发生。

早期筛查

如果外伤后出现了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时,应尽早进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纵隔气肿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
  • 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预防疾病的进展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 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戒烟,避免进行可能增加胸内压的运动,例如潜水等运动项目。

  • 如果进行了胸部手术或者其他侵入性操作,要注意休息,定期进行复查,预防因为外伤或手术导致的纵隔气肿。

参考文献

[1]Kouritas VK,Papagiannopoulos K,Lazaridis G,etal.Pneumome diastinum[J].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15,7(Suppl1):S44-9.

[2]李东旭.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治及管理流程[J].临床肺科杂志,2019,024(004):747-750.

[3]余长永,刘武新,王强.创伤性纵隔气肿与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临床肺科杂志,2020,25(8),1197-120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