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黄燕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病变,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肿大等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20~40岁的青壮年。少数急性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随着灭活疫苗的使用,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就诊科室
感染科、肝胆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cute viral hepatitis type B
疾病别称
急性乙肝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重型肝炎、肝硬化
治疗周期
无明确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脏肿大

好发人群
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视者、多个性伴侣者
常用药物
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制剂、多烯磷脂酰胆碱、恩替卡韦、替诺福韦
常用检查
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乙型病毒感染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本病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及体液传播,好发于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

主要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形、不完全闭合的DNA。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其内层为核心部分,核蛋白即是核心抗原,不能在血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导致本病,与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一定关系。

流行病学

该病有地区性差异,按流行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度三种流行地区。低度流行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在0.2%~0.5%,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为代表,中度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在2%~7%,以东欧、地中海、日本、俄罗斯为代表,高度流行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在8%~20%,以热带非洲、东南也和中国为代表。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值为1.4:1。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血液及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

主要是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有乙肝病毒的母体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被传染。

血液传播

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共用口腔洁具、剃须刀等用品,用品上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如果不慎自身也存在伤口则容易感染。

体液传播

主要是通过呕吐物、精液等,在密切接触过程中传播。

性传播

在性接触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直肠、阴道、尿道或口腔内壁的破损,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好发人群

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增加接触到患者体液和血液的几率,一旦保护措施不当,体液及血液中的病毒会大量进入体内,导致发病。

症状

急性乙型病毒感染性肝炎患者多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腹胀,肝脏肿大,有的患者会出现巩膜、皮肤发黄,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重型肝炎、肝硬化。

典型症状
  • 乙型肝炎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平均60~80天。

  • 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症型临床上均有乏力、易疲劳、小腿肌酸、食欲减退,部分患者有发热、恶心,偶有呕吐,肝区痛常见。

  • 黄疽型肝炎患者10天内常出现黄疸,在出现黄疸后,全身症状减退,黄疽和临床症状一般在1~3个月内消退,即使血清谷丙转氨酶已降至正常,仍会有持续的疲劳感。

  • 体检可有轻度肝肿大和轻度肝压痛,15%可有脾肿大。蜘蛛痣、肝掌在急性患者少见。

  • 急性乙肝也有肝外表现。急性重型乙型肝炎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起病2周内神经系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很快下降至≤50%,叩诊有肝浊界缩小(肝萎缩),肝嗅,可并发胃出血.脑水肿,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程超过2周,出现黄疽加深、出血倾向、腹水、肝缩小、烦躁或嗜睡,亦可并发肝昏迷、肝肾综合征。

并发症

重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大量肝细胞发生严重病变,如溶解和坏死,使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有害物质由门脉直接进入体内,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都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发展为重型肝炎。

肝硬化

少数急性乙肝患者病程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乙肝,乙型肝炎病毒反复作用形成弥漫性肝损害,导致原有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而形成新的假小叶,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就医

出现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感染科、肝病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确诊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本病需要与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其他肝胆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没有明显症状,仅查体时发现肝功异常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检查。

  • 自觉症状较明显,一旦体检发现肝功轻度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 肝功明显异常,若出现极度乏力、纳差、肝区隐痛、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肝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可去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乏力、右上腹不适等)

  • 是否进行过治疗?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学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细胞浓度高于血清中的浓度,肝细胞损伤后会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释放入血,因此检查时会出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血清白蛋白检测

血清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后肝脏合成白蛋白下降。

血清胆红素检测

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代谢,肝功损后代谢胆红素能力下降,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凝血酶原时间

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病原学检查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乙型肝炎E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体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血清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转变为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乙肝核心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只要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肝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标准
  •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疽。

  •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 有明确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

  • 核心抗原IgM阳性1:1000以上。

  •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 恢复期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

同时符合1、3项或2、3项可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为“疑似病例”加4或5或6或7项。

鉴别诊断

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肝胆疾病

脂肪肝通过腹部彩超可以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中毒性肝炎通过追问病史,患者都会有明确服用药物、大量饮酒、接触毒物的病史,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通过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项目、肝脏病理等可资鉴别。

治疗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多种方式,多数患者需要短期治疗,严重者需进行长期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与患者的具体病情有关,轻者多需短期治疗,重症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

卧床休息十分重要,至少1个月,卧位保持肝血流量利肝脏的灌注,待症状减轻,食欲和体力增加、生化检查结果有好转,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应有3个月不参加工作的康复巩固时期。

饮食和营养

急性期食欲减退应给予清淡饮食,食欲改善后增加蛋白质食物,适当的脂肪饮食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利恢复,并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索C。

药物治疗

保肝药物

  • 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 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 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抗病毒药物

  • 恩替卡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 替诺福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

  • 拉米夫定是临床应用中最早用于乙肝治疗的核苷类似物,但由于其较高的耐药率,近年来不再常用。

  • 阿德福韦酯适用于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用于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但鉴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现在应用较少。

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预后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大都良好,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者估计有5%~10%,预后较差。本病活动期患者需要及时复诊,待稳定后可3个月复诊一次。

能否治愈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未转为慢性肝病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轻度的急性乙型肝炎者自然寿命不受影响,转为慢性乙型肝炎者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对自然寿命有影响。

复诊

肝炎活动期需要及时复诊,病情稳定期可3个月复诊一次。

饮食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急性期应选择清淡饮食,逐渐增加蛋白质,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饮食调理
  • 适量吃含维生素的蔬菜,如韭菜、萝卜、南瓜等,注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 避免油腻、辛辣、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烧烤、蛋糕等。

  •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护理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应用对肝功有损害的药物,同时定期进行定期检查肝功、凝血系统、腹部彩超、CT、MRI,观察自身感觉及皮肤、巩膜和小便的颜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家属要检查乙肝五项指标。

日常护理
  • 养成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适度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的运动。

  • 避免应用对肝功有损害的药物,规律应用治疗药物。

  • 出现黄疸的患者可能会感觉皮肤瘙痒,应注意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保持清洁干燥。

病情监测
  • 定期检查肝功、凝血系统、腹部彩超、CT、MRI,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治疗。

  • 注意患者自身感觉及皮肤、巩膜和小便的颜色,一旦有不适症状、皮肤及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则需要积极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 建议患者家属及其他密切接触者检查乙肝五项指标,一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需立即就诊。

  • 患者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可以注射乙肝疫苗,形成乙肝抗体后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作用。

预防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关键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献血者的筛选以及控制母婴传播等,同时可通过做乙肝五项进行筛查。

早期筛查

乙肝感染比较隐匿,需要筛查乙肝五项才能及时发现,建议易感人群定期查体,及时发现。

预防措施
  • 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 对慢性肝炎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

  • 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

  • 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 行介入性检查治疗前,器械应严格消毒。

  • 控制母婴传播,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高倩.抗病毒治疗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2):133-134.

相关问答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做什么检查
1、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学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细胞浓度高于血清中的浓度,肝细胞损伤后会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释放入血,因此检查时会出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2)血清白蛋白检测:血清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肝功能受损后肝脏合成白蛋白下降。 (3)血清胆红素检测: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代谢,肝功损后代谢胆红素能力下降,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凝血酶原时间: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2、病原学检查: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2)乙型肝炎E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血清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转变为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3)乙肝核心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只要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3、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肝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多种方式,多数患者需要短期治疗,严重者需进行长期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卧床休息十分重要,至少1个月,卧位保持肝血流量利肝脏的灌注,待症状减轻,食欲和体力增加、生化检查结果有好转,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应有3个月不参加工作的康复巩固时期。 2、饮食和营养:急性期食欲减退应给予清淡饮食,食欲改善后增加蛋白质食物,适当的脂肪饮食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利恢复,并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索C。 二、药物治疗 1、保肝药物: (1)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2)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3)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4)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2、抗病毒药物: (1)恩替卡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2)替诺福韦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线用药。 (3)拉米夫定是临床应用中最早用于乙肝治疗的核苷类似物,但由于其较高的耐药率,近年来不再常用。 (4)阿德福韦酯适用于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用于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但鉴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现在应用较少。 三、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