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杨明华审核认证
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或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可伴有发热、恶心、腹痛等症状,病程自限。有多种病毒可引起胃肠炎,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腹痛、腹泻、呕吐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气溶胶、飞沫等方式传播,成人和儿童均可被传染,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
有多种病毒可引起肠胃炎,其中最常见的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其次为肠道腺病毒和其他病毒等。一些病毒具有肠毒素样作用,可致肠黏膜对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但大多数与腹泻有关的病毒通过其他途径引起腹泻,如轮状病毒主要通过侵犯上部小肠黏膜,致上皮细胞发生病变,使小肠腔局部形成高渗状态,吸收大量液体,引起渗透性腹泻。
病毒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多见。该病通常会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口密集的地区暴发流行,出现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群众的恐慌。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有发生。
除经消化道的粪-口途径传播外,还可经气溶胶、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毒性胃肠炎,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比较差,更容易感染。
病毒感染性腹泻根据感染病毒类型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主要包括腹泻、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有时可出现肠套叠、肠出血、脑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日,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腹痛、腹胀。患者常表现大量水样便,病程一般为3~6天,有时可达10天,大便次数10~20次/日,可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脱水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人感染者症状较轻,但老人等免疫低下者感染后症状较重。
潜伏期1~3天,以呕吐、腹泻起病,儿童以呕吐为主,部分患儿可伴有低热、头痛,约50%的患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5天可自愈,小婴儿病程可达8~9天。
潜伏期为10天左右,主要症状为腹泻、水样便或稀便,大多患者有呕吐症状,持续1~2天,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病程为4~8天。约20%肠腺病毒肠炎患者有呼吸道症状,粪便排病毒时间为1周左右。
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表现为水样便,伴呕吐、腹痛及发热等症状,一般不发生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可出现肠套叠三联征,如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肿块。
常表现为便血、呕血、腹痛等。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乏力。
表现为腹痛、呕吐及腹泻,可为血性腹泻。
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过度亢奋、神志不清、惊厥或癫痫,甚至昏迷。
主要表现为口渴、头晕、乏力。
病毒感染性腹泻需到儿科、消化内科就诊,如出现腹泻、腹痛、腹胀时应及时就诊。需要完善血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相关检查,注意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相鉴别。
当出现急性腹泻、腹痛、腹胀时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大量水样便、呕吐、腹痛、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建议到儿科、消化内科就诊,如出现紧急情况,可到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泻)
出现的时间是多久?
腹泻的次数是多少?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样的?(如稀便、水便、脓血便、黏液便、蛋花汤样便)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为正常,少数可稍升高。
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无脓细胞及红细胞,有时可有少量白细胞。
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排毒时间可从粪便提取液中检出致病的病毒颗粒,但诺如病毒常因病毒量少而难以发现。
补体结合(CF)、免疫荧光(IF)、放射免疫试验(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嵌杯病毒、星状病毒等特异性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PCR(RT - PCR)检测粪便标本相应病毒DNA或RN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用于轮状病毒感染诊断及肠腺病毒型鉴定。
常无致病菌生长。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该病。在流行季节,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住院患者中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腹泻,病程短暂,往往有集体发病的特征,而末梢血白细胞无明显变化,便常规检查仅发现少量白细胞时,应怀疑本病。但确诊需经电镜找到病毒颗粒或检出粪便中特异性抗原或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在发病的初期往往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严重时也可因水分大量丢失引起脱水,因此很容易和本病混淆。胃肠型感冒本质上是感冒的一种,往往是由天气变化等原因引起,而不是由不洁饮食导致。该病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表现为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咳嗽、咳痰等感冒症状,可由此进行鉴别。
病毒感染性腹泻为短期治疗,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治疗上主要是针对腹泻和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患者需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轻度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口服等渗液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补液治疗是WHO推荐的首选治疗。米汤加口服补液盐液治疗婴儿脱水很有益。口服补液剂量应是丢失量加上继续丢失量之和的1.5~2.0倍,脱水纠正后应即停服。
慢性病毒性腹泻,尤其是轮状病毒引起婴儿腹泻时,可喂以含轮状病毒抗体的牛奶或母奶,如出现乳糖不耐受情况,应适当限制含乳糖的饮食。由于微量元素锌对肠黏膜有修复作用,补锌能缩短病程,减轻腹泻程度,减低腹泻的再发生,因此应及早补锌。
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应静脉补液。脱水情况改善后改为口服。
WHO推荐蒙脱石散剂用作病毒性腹泻的辅助治疗。尤其对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吐泻较重者,可予以止吐剂及镇静剂。有明显的痉挛性腹痛者,可口服山莨菪碱(654-2)。还可应用抑制肠道分泌的药物,次水杨酸铋制剂及脑啡肽酶抑制剂。
此病目前无手术治疗。
病毒感染性腹泻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治愈,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治疗期间及结束后需要按要求复诊。
经过治疗后可治愈,轻症患者多可自愈。
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治疗周期结束后,需进行复诊,需要做大便常规等复查,确认病毒是否消失或减轻。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生肉、生水。忌食辛辣食物,保持饮食及餐具的清洁卫生。
治疗期间以清淡饮食为主,可多食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
需注意肉类食物要经过高温烹制,炒熟后再食用。注意饮水卫生,不要喝生水。
同时注意保持饮食及餐具的清洁卫生,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禁食,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人可暂时禁食,止吐后可给予口服补液。待病情好转,大便成形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否则可引起反复腹泻。
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若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注意观察症状变化,粪便需严格管理,防止病菌传播而扩大感染人群。
遵医嘱进行用药治疗,避免自行更改用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日常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并注意保证饮水。
腹泻病人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若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但使用时注意不要烫伤病人。
注意观察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如出现加重,及时向医生说明。
腹泻病人的排泄物要严格管理,规定统一倒放处,防止病菌传播而扩大感染人群。
病毒感染性腹泻多由于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即通过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应注意卫生,加强饮食和水源等管理。
发现家庭其他成员腹泻后要及时就诊,进行大便常规的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和传播。
对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应消毒隔离,积极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及疑似患者施行严密的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而有效的措施。重视食品、饮水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注意手的卫生。加强对海产品的卫生监督及海关检疫。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保证海鲜食品的加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
目前仅轮状病毒疫苗获准临床应用。主要用于6~12个月龄的婴幼儿,最佳接种方式是在2、4、6个月龄时口服3次。最迟在1岁内接种完成。其有效率达80%以上。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急性胃肠炎者为接种禁忌证。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严重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对婴儿提倡母乳喂养。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牝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康利红,赵红梅.散发性诺如病毒性胃肠炎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9,23(005):1358-1360.
[2]徐潜.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010):25-28.
[3]缪晓辉,龚智翔.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02):132-134.
[4]付建光,祁贤,吴斌.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学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12(23):204-205+210.
[5]崔阳春,陈明.病毒性胃肠炎62例临床疗效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0).
[6]邓莉.儿童病毒性胃肠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010):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