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遗尿症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 王翠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遗尿症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小儿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遗尿频率≥2次/月,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大多为原发性遗尿症。大部分遗尿症患者长大后可以自愈,部分患者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愈。

就诊科室
儿科、泌尿外科、肾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enuresis
疾病别称
尿床、夜间尿失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具有遗传相关性
并发疾病
精神心理障碍、皮疹
治疗周期
1~2月可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

夜间睡眠中尿床、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急迫性尿失禁

好发人群
学龄期儿童
常用药物
托特罗定、奥昔布宁、丙咪嗪、麻黄碱、去氨加压素
常用检查
尿常规、尿培养、血抗利尿激素水平测定、尿流动力学、泌尿系彩超
疾病分类

原发性遗尿症

自幼遗尿并持续存在者,且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约占70%~80%。

继发性遗尿症

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患者,表现为除了遗尿,白天常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单纯性遗尿症

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

复杂性遗尿症

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下泌尿系统症状,常为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病症。

病因

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遗尿症的病因可能涉及遗传、生理和心理因素。

主要病因

原发性遗尿

大脑皮层发育延迟

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

睡眠过深

这类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半醒不醒,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

心理因素

本病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且遗尿常在精神刺激后开始或恶化,如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黑夜恐惧受惊等,而且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

遗传因素

74%的男孩和58%的女孩,其父母双方或单方有遗尿症的历史,而且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

教育训练因素

因父母排尿习惯训练不良、教育不当,未能养成正常排尿习惯,或儿童生活不规律,白天体能活动过度或功课负担过重,均可造成夜间不能适时排尿而出现遗尿。

继发性遗尿

器质性疾病

如泌尿系感染、尿崩症、癫痫发作、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病变等。

局部刺激

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

全身疾病

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有关,多见于成人。

诱发因素

精神压力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便秘、肥胖以及与父母共同睡眠等,均可以诱发遗尿症。

流行病学
  • 遗尿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且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

  • 遗尿者在5岁时发病率为15.0%~20.0%,7岁时发病率为10.0%,11~12 岁儿童发病率在5%。

  • 虽然每年以15.0%的比例自然消失,但仍有1.0%~2.0%患儿其症状持续到成人。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即6~7岁的孩子,且男孩多于女孩。

症状

多数遗尿症患者为单症状性夜间遗尿,少数患者伴有白天尿频、尿急,严重者有急迫性尿失禁,成人中的遗尿症一般都来自器质性因素,如疾病、伤残、药物不良反应、衰老等。

典型症状

患者表现为睡眠过沉,难于唤醒,夜间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现象,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白天睡眠中也可发生遗尿。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除尿床外,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失禁、尿细流等症状,甚至出现急迫性尿失禁。遗尿症患者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卑、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和行为问题。

并发症

精神心理障碍

长期的遗尿会对患儿造成心理创伤,影响其人际交往,严重时出现焦虑、抑郁等。

皮疹

患儿夜间入睡深,通常醒来之后才发现尿床,部分患儿为避免尿床,夜间会佩戴纸尿裤,可能对局部皮肤刺激,出现会阴区皮肤黏膜损害,诱发臀部和会阴部皮疹。

就医

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对于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及早的识别病情,早期干预,有利于患儿恢复。继发性遗尿症的患者早期发现病情,可以查找相关病因,如器质性病变,针对病因治疗,可使得患儿尽早解除尿床的困扰,并有利于其身心发育。因此,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

就医指征
  • 学龄期的儿童,出现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现象,5岁以上小儿遗尿频率≥2次/月,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一次需要及时就医。

  • 部分患者白天睡眠时无遗尿现象,仅夜间睡眠时出现,也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部分患者就诊于泌尿外科。

  • 部分患者就诊于儿科。

  • 部分家长考虑为孩子着凉、肾不好,首诊于肾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睡眠时不自主排尿症状的次数和持续时间?重点在是否从婴儿时期开始?

  • 是否有以下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尿量多少)

  • 家族史?(父母是否有遗尿症)患病期间是否有精神创伤因素?

  • 既往有无先天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应进行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包括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主要目的是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和肾病等。

血抗利尿激素水平检查

可以了解有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疾病。

Ⅹ线检查

脊柱X线片了解有无各种畸形,如脊柱裂。

泌尿系超声检查

可以发现潜在的泌尿系结构异常,包括肾积水、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囊肿、膀胱增大等。

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无抑制性收缩。

静脉泌尿系造影

观察有无输尿管异位开口,有无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

诊断标准

原发性遗尿症

诊断标准为年龄在5岁或5岁以上,5岁儿童每月至少两次遗尿,7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一次遗尿,排除有明显原因引起的遗尿。

继发性遗尿症

具有遗尿症的临床表现,曾出现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再次出现尿床的现象。同时具有继发因素器质性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以及脊柱裂、癫痫、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鉴别诊断

尿失禁

其尿液不自主流出不受清醒与睡眠影响,不论昼夜,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或脑病后遗症的患儿。

神经性尿频

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特点是患儿在白天尿频、尿急,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区别显著。

治疗

治疗遗尿症首先应查明病因,如果是原发性遗尿症,需要积极对症治疗,尽早解除患者痛苦。如果是由器质性疾病造成的,只要治好原发疾病,遗尿症状也会相应纠正。其中大部分患者是精神因素造成的,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治疗周期
遗尿症的治疗周期在1~2月,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目的。
一般治疗

良好的生活习惯

安排好孩子白天的活动,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晚餐以干食为主,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睡前3~5小时适当控制饮水量,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予以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

膀胱功能训练

儿童在日间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由每1/2~1小时一次延长至3~4小时一次,以扩大膀胱容量。另外,患儿在白天排尿时,排尿过程尽量做到排尿中断再排尿再中断,最后将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达到夜间控制遗尿的目的。

条件反射训练/唤醒治疗

同时使用尿湿报警器或闹钟,训练患儿在遗尿前惊醒。在患儿身下放一电子垫和一电铃相连接,一旦电子垫被尿湿时,接通电路而使电铃发出声响,惊醒患儿起床排尿。如效果不佳,可加用丙咪嗪以减轻睡眠深度;或使用闹钟,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0.5~1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唤醒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有助于控制遗尿症状,但复发率高,通常不能治愈。因此,推荐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以提高其有效率,减少复发。

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

常用为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除有抗利尿作用外,还有改善睡眠障碍、促进觉醒的作用,有效率70%~90%。该治疗方法短期内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用药时需限水,以防水中毒、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抗胆碱能药物

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解除膀胱平滑肌痉挛,松弛逼尿肌,减少其收缩频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是合并有不稳定膀胱的遗尿症的首选药物。托特罗定治疗80%完全有效、17%部分有效,特别是对奥昔布宁依从性差的患儿。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丙咪嗪为中枢兴奋剂,作用机制是对膀胱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使膀胱容量扩大,并可刺激大脑皮层,使患儿容易惊醒而起床排尿,一般用药总疗程是6个月。丙咪嗪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个别患儿在治疗开始时,可出现睡眠不安、胃口下降、容易兴奋的现象,一般未经处理约1~2周可自行消失。

其他药物

甲氯芬酯为中枢兴奋剂,可兴奋,有利于唤醒,近年的研究认为其有促进脑代谢、改善记忆的作用,麻黄碱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尿频、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药物治疗无效的年长儿童及成人遗尿症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膀胱横断术或膀胱膨胀疗法,目的是使膀胱敏感性和收缩性下降,有一定作用。手术治疗为遗尿症治疗的最后选择。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主要适用于存在膀胱尿道功能紊乱的遗尿症儿童,对于改善患儿的最大尿流率和尿量,帮助建立正常的尿流曲线和调整逼尿肌-括约肌收缩协调性有作用。

预后

遗尿症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可自愈,另外大部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临床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洽愈率在20%~60%。但药物治疗终有效果不佳时,此时可行手术治疗。

能否治愈

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即使复发,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能活多久

遗尿症一般不影响寿命,但会对患儿造成心理创伤。当伴发继发因素时,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复诊

在治疗开始后的1~3个月时,需要来院复诊,观察目前疗效,看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式。

饮食

遗尿症患者饮食无特殊禁忌,整体上应注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但晚餐饮食需要特别注意。

饮食调理
  • 早餐和午餐可以进食牛奶、乳制品、豆制品、鱼、肉、蛋、鸡等食物,以满足生长营养需求。

  • 鼓励患儿日间积极饮水,保证水分的摄入,晚餐及临睡前不建议饮水过多,或食用液体食物,少食用西瓜、葡萄、甜瓜等利尿水果。

护理

遗尿症患儿除了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管理,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适当进行训练。

日常护理
  • 教育、监督患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每天排尿4~7次,同时睡前鼓励患儿排尿2次。

  • 记录排尿日记、训练膀胱功能,以及进行条件反射训练。

特殊注意事项

不要长期使用纸尿裤,以免降低患儿夜间主动起床排尿的积极性。

预防

对于原发性遗尿症,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等,可以增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加教育训练,使孩子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减少其精神压力来进行预防。而对于继发性遗尿症患儿,需要积极查找病因,重点在早期发现疾病,经过合理的监控、治疗,从而使患者受益。

预防措施
  •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排尿习惯,睡前减少水分的摄入,避免睡眠前过度紧张、兴奋,避免过度疲劳。

  • 可以夜间定时让孩子起床排一次尿,从而减少尿床的发生。还要定期带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 要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精神刺激和情感创伤。

参考文献

[1]那彦群,郭振华等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袁 慧,丁桂霞.儿童遗尿症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9):1776-1781
[3]汪春华.儿童遗尿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8):1234-1235
[4]袁志毅,戎萍.小儿遗尿中医治疗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7):474475
[5]邓会英,高岩.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6):391-393
[6]张玉海,赵继懋主编.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0-44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