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曹杨审核认证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长期久坐的人群等的腰椎间盘、腰椎关节软骨和周围的韧带出现自然退化以及功能减退引起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腰部的疼痛、腰部僵硬、下肢麻木等症状,最常见的腰椎退化是L4~L5。临床常用X线检查、脊髓MRI检查等明确病情,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改善患者症状,辅以药物、物理方法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腰部僵硬、疼痛、下肢麻木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发病因素主要是与腰椎的承受压力过大和平衡失调有关。包括有腰椎的纤维环、椎间盘髓核、软骨终版、腰椎体、黄韧带等退行性病变引起骨质增生导致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好发人群是中老年。长期久坐、腰部外伤的病史等最容易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和上肢的重量,损耗较大,而且椎间盘只有少量的血液提供营养,随着年龄的增加,失去了韧性,产生裂痕甚至破裂。
椎间盘髓核含水量下降、弹性下降,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椎间盘变性加快,导致髓核发生退行性变化。
椎间盘的终板软骨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变薄、钙化等,并产生变化和骨软骨的细胞坏死,软骨终板不能再生,这种长期会加速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骨质增生是一种增强对抗腰椎的压力的变化,椎间盘突出后,纤维环出现退化松弛,其稳定性减弱,引起腰椎的限制性活动现象。
韧带拉力降低、变薄,导致韧带老化,发生椎管狭窄,出现相应症状。
当肌肉失去原有功能,不能维持脊柱稳定时,会使得脊柱发生畸形,产生症状。
长期腰椎受到高强度的压力,腰椎的纤维环和软骨组织会发生变形并破损,椎间盘向各个方向突出,压迫神经导致脊神经根压迫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的髓核和椎体发生退化,腰椎的支持组织变性,不能支持正常的重量,出现椎体的压迫和破损,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发病较为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久坐、久站的患者,常常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史。
这类人群腰椎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髓核含水量下降、弹性也会减弱。软骨终板出现钙化和变薄,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都会引起腰椎退行性病变。
由于这类人群的腰椎组织和附属支持物承受了整个躯干和上肢的重量,损害较重,缺乏营养并逐渐失去原有的韧性和结构,产生不同的裂缝,并出现退行性病变。
当腰部椎体表面受损后,腰椎的骨膜部位缝隙形成血肿,纤维环的母细胞逐渐浸润并取代。出现血肿的机化和钙化,之后增生的组织对脊神经和硬脊膜产生压迫并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典型症状是腰部疼痛、腰部僵硬、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其他伴有腰部的腰酸无力、不适感、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腰椎的支持力下降等,可能会并发下肢瘫痪。
典型症状表现为长期站立或者坐位之后腰部的疼痛加重,休息和卧床后症状会减轻。
典型症状表现为下肢疼痛伴麻木不适感,主要是坐骨神经受到压迫,出现从腰部向下沿着臀部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的放射痛。
部分患者有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腰部酸胀无力等,主要是腰椎长期受压,引起脊髓的神经根受压症状。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最后会影响神经的功能,严重情况下压迫下肢的脊髓神经根,出现下肢瘫痪。
腰椎退行性病变出现腰部疼痛和僵硬感、下肢麻木疼痛等不适需要及时到骨科就医,需要进行X线检查、脊柱CT检查、脊髓MRI等检查。注意与肾结石、流感、感冒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僵硬不适,且伴有腰部的活动受到限制。
患者有马尾神经受压迫的表现,比如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等。
腰部外伤导致腰部的酸胀疼痛、乏力等不适。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比如下肢的麻木、疼痛、大小便的障碍,甚至是瘫痪时要立即前往脊柱外科或者神经外科就诊。
日常有无腰痛?疼痛程度如何?
有无下肢麻木、肿胀、疼痛?
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间歇性跛行等情况?
既往是否有腰部外伤史?
腰痛经过休息是否有缓解?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损伤部位以及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X线的穿透作用,了解脊柱的大体形态和正常的生理弯曲情况,对腰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脊柱的CT检查可以通过轴位观察脊柱的椎间盘和附近韧带等情况,如果出现椎间盘有侧突压迫脊髓神经,并且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可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
MRI是检查脊髓的特殊项目,可以对脊髓更加清楚的了解是否有压迫,椎管的狭窄情况,有助于诊断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诊断包括疾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做出诊断。
有腰部疼痛、僵硬病史。
伴有下肢的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有脊柱的病理性改变,包括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和椎管的狭窄情况。
肾脏的结石从输尿管排出的过程中出现嵌顿时,结石刺激输尿管收缩,诱发腰部肌肉收缩,出现腰背部的疼痛,伴有放射疼痛,鉴别诊断是依靠彩超检查,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肾脏和输尿管无结石存在。
腰椎退行性病变需要长期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塞来昔布、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手术治疗包括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和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ISDFF)。通过康复锻炼和局部的针灸、按摩等手法,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作用是缓解患者的腰部疼痛和部分炎症,常见的药物有塞来昔布、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适用于腰椎稳定性差、退变明显、椎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对于腰痛明显、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放散痛严重、二便异常的患者,保守疗法无效,则建议手术。
棘突间撑开固定术是对于一些症状不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这种手术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出血少、手术恢复快。主要的目的是减轻手术部位的椎间盘的压力,为腰椎的修复提供基础。与传统手术相比,棘突间撑开固定术具有手术创面小、时间短,术过程中出血量少,手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的明显优势。目的是在不切除椎间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棘突间的持续牵引作用,增加椎间盘后缘椎体间的高度,减轻手术部位椎间盘的压力,为病变椎间盘的修复提供空间。也可以作为椎间融合内固定腰椎的邻近节段的辅助手术,预防邻椎退变。
通过康复锻炼和局部的针灸、按摩等手法,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并发症。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康复后都能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并且不会影响寿命,所以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腰椎的复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腰椎退行性病变如果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术后康复锻炼等,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严重的神经根损伤患者预后一般较差。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治愈后根据恢复能力不一样,但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腰椎退行性病变在治疗好转后,如果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比如下肢瘫痪等,应立即到医院进行X线、CT、MRI等检查,没有症状时也要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饮食对于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并无特殊作用,合理膳食,健康饮食即可。
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避免劳累和长期的久坐、久站等加重腰椎受累的情况发生,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注意观察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是否有加重,用药时按时按量的服用,手术之后的患者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度。
避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弯腰、过度的加重腰椎的负担等。饮食也要健康清淡为主,避免饮食的刺激导致炎症的复发。适度的活动腰背部,促进功能的康复,以及补充钙剂等。
注意观察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是否有加重,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用药时按时按量的服用,切忌改变用药剂量,如果出现胃肠道的反应,比如恶心、呕吐等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调整。手术之后的患者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度,勤换药,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处于长期久站和久坐、运动员、中老年人等容易发生的疾病。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腰部情况,控制体重、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运动、劳逸结合等综合管理自己的生活。
运动员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训练导致腰部外伤,做到劳逸结合。
改善生活习惯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每天按时休息,不熬夜。
腰部存在外伤的患者应积极对其伤处进行治疗,并注意做好腰部的保暖等。
[1]金辉,金才益,曾忠友,王海峰.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05):502-503.
[2]孙茹松.个体化护理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2):152-154.
[3]邹爱元,杨莲欢,陈雪宇.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患者积极度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6):2183-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