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颅内高压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 杜志刚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颅内高压指多为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并超出颅内压调节代偿的范围,是颅内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综合征,常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本病患者大多起病急,治疗应尽快明确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颅内高压的症状和体征,对症处理,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疾病别称
颅内高压综合征、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缺血、脑疝、库欣反应、胃肠道紊乱、消化道出血
治疗周期
根据不同疾病导致的颅内高压治疗周期不同
临床症状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好发人群
各个年龄段均可以发生,男女性别差别不大
常用药物
呋塞米、氢氯噻嗪、20%甘露醇、20%尿素转化糖、山梨醇溶液
常用检查
颅内压监测、CT、磁共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X线平片、腰椎穿刺
疾病分类

根据颅内压增高范围可分为两类

弥漫性颅内压增高

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移位。

局灶性颅内压增高

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病变部位压力首先增高,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及中线结构移位,更易形成脑疝。

根据病变进展速度,颅内压增高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急性颅内压增高

见于急性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等。其病情发展快。

亚急性颅内压增高

病情发展较快,颅内压增高的反应较轻,多见于颅内恶性肿瘤、转移瘤及各种颅内炎症等。

慢性颅内压增高

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病因

颅内高压的病因即颅内压病变挤占了颅内的空间,分为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血容量增加、脑脊液量增加、颅内占位性病变、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体积变小。

主要病因

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梗死、脑膜炎及缺氧性脑病等是颅内高压综合征的主要的病因。

脑组织体积增加

是指脑组织水分增加导致的体积增大,即脑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原因。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腔内额外增加的颅内容物,病变可为占据颅内空间位置的肿块,如肿瘤(原发或者转移)、血肿脓肿、肉芽肿等。此外,部分病变周围也可形成局限性水肿,阻碍脑脊液回流通路,进一步使颅内压增高。

颅内血容量增加

见于引起血管床扩张和脑静脉回流受阻的各种疾病。如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中二氧化碳蓄积,严重颅脑外伤所致的脑血管扩张。严重胸腹挤压伤所致上腔静脉压力剧增以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

脑脊液增加(脑积水)

可由脑脊液的分泌增多、吸收障碍或循环受阻引起。分泌增多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颅内某些炎症;吸收障碍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阻塞蛛网膜颗粒等;循环受阻除了可由发育畸形(导水管狭窄或闭锁,枕大孔附近畸形等)引起外,尚可因肿瘤压迫或炎症出血后粘连、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

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体积变小

包括大脑导水管发育畸形、颅底凹陷等。

诱发因素

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尿毒症、肝性脑病、毒血症等是颅内高压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本病目前尚未有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女性别差别不大。

好发人群

本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症状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高压的典型表现,称为颅内高压的“三主征”。其他症状和体征小儿病人可有头颅增大、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颅缝增宽或分离、前囟饱满隆起。本病可并发脑缺血等病。

典型症状

头痛

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症状之一,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呕吐

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颅内压增高不能及时解除,视力恢复困难,甚至失明。

癫痫样发作

在该病的后期患者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的抽搐发作。

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易怒、情绪不稳或淡漠、反应迟钝等精神相关的症状。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发生脑痛,去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为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高等病危状态,甚至呼吸停止,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其他症状

其他症状和体征小儿病人可有头颅增大、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颅缝增宽或分离、前囟饱满隆起。

并发症

脑缺血

如果颅内压不断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4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这时脑血管不能再作相应的进一步扩张以减少血管阻力,脑血流量随之急剧下降,就会造成脑缺血。当颅内压升至接近平均动脉压水平时,颅内血流几乎完全停止,甚至出现脑死亡。

脑移位和脑疝

这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可以导致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呼吸紊乱、昏迷等,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影响脑的代谢和血流量,从而产生脑水肿,使脑的体积增大,进面加重颅内压增高。

库欣反应

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减慢,血压升高(又称“两慢一高”),称为库欣反应。这种危象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例,慢性者则不明显。

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

部分颅内压增高病人可首先出现呕吐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这与颅内压增高引起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缺血而致功能紊乱有关。亦有人认为颅内压增高时,消化道黏膜血管收缩造成缺血,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而发生出血或穿孔。

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例中,发生率高达5% ~10%。病人表现为呼吸急促、痰鸣,并有大量泡沫状血性痰液。

就医

颅内高压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有疑似颅内高压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可以通过积极做CT、MRI等检查明病因。

就医指征
  •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如患者出现无法缓解的头痛、休克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首先去急诊科。

  • 有外伤史的先去神经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有什么表现呢?(如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

  • 大小便正常吗?

  • 是突然出现的吗?比如有活动吗?

  • 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吗?

  • 近来有外伤史吗?做过脑部手术吗?

需要做的检查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临床需要监测颅内压者,都可以植入颅内压力传感器,进行持续监测,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时机选择。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变化。

CT

快速、精确、无创伤,是诊断颅内病变首选检查,对绝大多数病变可作出定位诊断,也有助于定性诊断。

MRI(核磁共振)

MRI也是无创伤性检查,可反映更多的疾病细节,但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对颅骨骨质显现差。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用于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和富于血运的颅脑肿瘤。

 X线摄片

颅内压增高时可见颅骨骨缝分离,指状压迹增多,鞍背骨质稀疏及蝶鞍扩大等。X线片对于诊断颅骨骨折,开放性损伤后颅内异物位置,垂体腺瘤所致蝶鞍扩大以及听神经瘤引起内听道扩大等,具有一定价值。现已少用于单独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

腰椎穿刺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有一定危险,可诱发脑疝危险,故应慎重进行。

诊断标准
  • 患者有无外伤史、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等病史。

  • 患者有典型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 患者通过CT、X线片、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诊断病因。

  • 患者的颅内压持续保待在15mmHg以上可以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脑疝

主要症状是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可以表现为嗜睡、浅昏迷、深昏迷,两侧瞳孔不等大,肢体的运动障碍,生命征表现紊乱,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都可能有改变。如果是引起大脑镰下疝,可以表现为病侧大脑半球内侧受压的脑组织坏死,出现对侧下肢的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与本病通过CT检查结果与其相鉴别。

脑出血

多为中老年人,急性起病,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中发病,发病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半数患者有意识障碍或出现抽搐,CT可见高密度影的改变,脑脊液可呈血性。

治疗

颅内高压的治疗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有条件的监测颅内压。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积极降低颅内压。

治疗周期
不同疾病导致的颅内高压治疗周期不同。因为每一种疾病带来的颅内高压综合征,它的病因不同,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
一般治疗
  • 不能进食的病人应予补液,补液量应以维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为度,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注意补充电解质并调整酸碱平衡。

  • 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可做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

  • 对昏迷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更加增高。

  • 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病情稳定者需尽早查明病因,以明确诊断,尽快施行去除病因的治疗。

药物治疗

脱水利尿

若患者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较轻,先选用口服药物。常用口服药物有氢氯噻嗪、乙酰唑胺、氨苯蝶啶、呋塞米(速尿)、50%甘油盐水溶液等。若患者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急剧明显,则选用静脉或肌内注射药物,常用注射制剂有20%甘露醇、20%尿素转化糖、山梨醇溶液、呋塞米、20%人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等。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细胞膜、保护和修复血脑屏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对脑水肿,尤其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效。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氟美松、泼尼松。

降低脑氧代谢率

通过药理性昏迷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从而控制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戊巴比妥。

镇静药

丙泊酚是一可选择的半衰期很短的镇静剂。用药前须做好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准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等),用药后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估。

调控血压

血压、颅内压与脑灌注压三者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调控血压的目的在于颅内压增高情况下合理维持脑灌注压。

手术治疗
  • 对病人无手术禁忌的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

  • 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良性病变,应争取作根治性切除。

  • 不能根治的病变可作大部切除、部分切除或减压术。

  • 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液体通过特制导管分流入蛛网膜下隙、腹腔或心房。

  • 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其他治疗

对重度脑损伤患者应考虑颅内压监护,以动态观察颅内压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监测治疗效果。

预后

颅内高压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和病理改变,如不及时诊治,患者往往因脑缺血、脑疝等而导致死亡;经有效的脱水治疗或手术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并不难。

能否治愈

颅内高压可以被治愈,但是如果病因不去除,则颅内高压还会出现反复。

能活多久

本病早诊断,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如果并发脑出血等病,可导致患者瘫痪。

复诊

颅内高压的患者即便治疗成功,也可能出现复发,如有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饮食

颅内高压的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防止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易导致颅内压升高。

饮食调理
  • 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鸡肉、鸭肉、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

  • 患者禁忌食用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护理

颅内高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科学管理情绪、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规律服用药物以及密切关注疾病变化。正确的护理,及早治疗,可避免病情进展。

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服用药物。

情绪管理

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避免情绪激动。

生活习惯

患者应该避免用力排便、用力咳嗽等。

病情监测

基础疾病监测

患者如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应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指标。

颅内压监测

通过颅内压监测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变化。

特殊注意事项

镇痛剂

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可以服用,但应禁用吗啡和哌替啶等类药物,以防止抑制呼吸中枢。

有抽搐发作者

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镇静剂

对于烦躁的病人在排除颅内高压进展、气道梗阻、排便困难等前提下,给予镇静剂。

预防

颅内高压是急症,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如果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不适,应该积极就医,预防进一步进展发病导致严重的后果。

早期筛查

有颅内外伤史的患者应该积极行头颅CT做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

  • 有外伤,特别是脑部外伤的患者应该及时治疗处理。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毛霄鹏,冯东侠,叶富华.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J].江苏医药,2007(5):452-454.

[3]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