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血栓性静脉炎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 马晓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血栓性静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全身反应少见,下肢静脉的压力升高。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thrombophlebi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深静脉炎、淤积性皮下硬化症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局部红肿、痛性索状硬条、痛性串珠状硬结

好发人群
创伤后病人、坐位办公人群、妊娠期妇女、肿瘤患者
常用药物
布洛芬、喜辽妥
常用检查
静脉压测定、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深静脉造影
疾病分类

血栓性浅静脉炎

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cm,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等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血栓性深静脉炎

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约1~2个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淤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病因

血栓性静脉炎病因很多,主要与创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同时与药物、输液的机械刺激以及潮湿、寒冷的环境也有关。

主要病因

血管壁损伤

血管壁损伤、静脉血管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血小板黏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导致发生静脉炎。

血流缓慢

长期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外科手术、妊娠、分娩、乘坐交通工具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原因均致使下肢血管受到挤压,导致下肢血流缓慢、淤滞,因而引发静脉炎等血管疾病。

血液高凝状态

血浓度高的病人在下肢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当静脉血管受到挤压后,血小板迅速聚集黏附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为静脉炎形成提供温床。

诱发因素

寒冷潮湿

体内温热之气凝结在静脉中,受寒后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量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

静脉炎主要是由于抗癌药物和化疗药物引起,大多数常见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有甘露醇、阿托品、盐酸阿霉素等。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引起静脉炎多为坏死型。如果药物对细胞刺激很大,大量流入的药物刺激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1和E2,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加强,血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血管收缩变硬。有些微粒可以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这些微粒包括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

输液

输液物质导致血液pH改变,干扰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容易引起炎症。输液物质浓度高,输入血浆后造成血浆内渗透压升高。血液从周围细胞吸水,造成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同时机械刺激可引起静脉炎,输液时针管长期穿刺同一个地方,或者塑料管在血管内长时间存在,损伤静脉血管引起静脉炎。

流行病学

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男性,常与创伤、药物、静脉曲张、肥胖、吸烟、感染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有关。本病发病与季节、年龄无关,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好发人群

创伤后病人

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释放凝血因子,呈高凝状态,诱发静脉炎可能性大。

坐位办公人群

久坐容易造成血流不畅,局部缺血、缺氧,引发静脉炎。

妊娠期妇女

妊娠期机体一些凝血因子增加,活性增强,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血管,影响下肢静脉血反流,导致血流淤滞,引发静脉炎。

肿瘤性疾病患者

此类人群常常卧床不活动,造成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症状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热、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全身反应少见,下肢静脉的压力升高。

典型症状
  • 局部的红、肿、热、痛,为炎症常见的反应。

  • 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状硬结,表面肉眼可见的索状静脉。

其他症状

血栓性静脉炎不严重的患者,患肢会形成静脉曲张,浅静脉会突出皮表面,会形成弯弯曲曲的一团,这时静脉会出现发红,肢体肿胀和发硬,还会出现痉挛性的疼痛,全身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皮肤的温度会伴随着升高。

并发症

深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一旦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者皮肤开始出现色素沉着,一开始为皮肤成褐色红斑,随后会出现紫暗红肿,全身不适,出现发热的情况,患肢会剧烈的疼痛,出现行动不便的情况,患肢的肌肉会萎缩坏死,出现溃烂。

淤积性皮下硬化症

血栓性静脉炎可导致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小腿下部水肿,逐渐发生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可导致淤积性皮下硬化症。

就医

当患者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出现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热、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的条状隆起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

就医指征
  • 患者身体某部位出现红肿的条状隆起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患者身体某部位出现明显压痛的条状隆起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红肿的条状隆起发现多长时间了?

  • 症状一直存在还是偶尔存在?

  • 之前有没有出现过血栓类疾病?

  • 之前受过伤或者做过什么手术吗?

  • 之前对头孢等药物过敏吗?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应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凝血及凝血酶原时间以及D-二聚体检查,判断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

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放射性核素检查

碘-125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阻抗容积描记法和静脉血流描记法

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带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则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定型及定位诊断。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来诊断。

病史

之前受过外伤史或者有过手术史。

症状

肉眼可见红肿伴有压痛,并沿静脉走行的隆状凸起。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查看血流情况,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鉴别诊断

软组织皮肤感染

症状主要以细菌感染为主,不会出现沿静脉管腔走行的红、肿、热、痛的症状,可与血栓性静脉炎鉴别。

急性蜂窝组织炎

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病变局部红、肿、热、痛,并向周围迅速扩大,红肿的皮肤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的界限,而血栓性静脉炎一般都沿静脉管腔走行。

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应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周期
血栓性静脉炎一般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可加用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热敷、理疗等促进炎症吸收,止痛。

药物治疗

布洛芬

解热镇痛的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有效控制由短段的浅静脉血栓病变所造成的的疼痛,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的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肠胃气胀、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

头孢类药物

在临床上可以口服头孢类的抗生素抗感染,效果比较好。但抗生素必须要在明确有病菌感染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不能盲目滥用。

喜辽妥

为一种动物器官中提取的黏多糖类而制成的药膏,局部涂后可迅速渗入皮下,改善患处血循环,消除局部水肿,缓解疼痛,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溶栓治疗

尿激酶也有一定的效果,虽不能证明预防肺栓塞方面优于抗凝治疗,但如早期应用,可加速血栓溶解,有利于保护静脉瓣,减少后遗的静脉功能不全。

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栓增大,并可起动内源性溶栓过程。肝素静脉注射,以后以持续静脉滴注,其滴速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倍于对照值为调整指标。肝素间断静脉或者皮下注射也可采用,华法林在用肝素后1周内开始和与肝素同时开始使用,与肝素重叠用药4~5天。

手术治疗

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并且其复发率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在选择时要谨慎。

化学药物治疗


预后

血栓性静脉炎由不同病因引起而预后不同,急性期发病及时治疗可治愈,但如果病情延误,则会留下后遗症,更加严重的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能否治愈

预后情况应根据基础疾病而定,大部分可以治愈,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继发的则无法治愈。

能活多久

如果及时治疗,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是延误治疗者严重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后遗症

若病情迁延、失治、误治,可能会遗留肢体肿胀、静脉管腔阻塞,造成浅静脉走行部位遗留硬结,导致输液困难等,建议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复诊

一般3~6个月复查即可,期间一旦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

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尽可能多活动,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外伤,同时保持心态平和的面对治疗,多运动,多锻炼。

日常护理
  • 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应注意患肢保暖,每天用热毛巾热敷患病部位,促进血液流动。

  • 循序渐进的做运动,提高自身抵抗力。

  •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抗生素时,需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

  • 注意抬起患肢,有利于减轻腿部的肿胀,促进静脉回流。

特殊注意事项

经常站立或者久坐的患者,应该穿弹力袜,预防或者改善下肢静脉曲张。

预防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关键在于促进血液流动,避免血栓形成。平时穿着宽松衣服,多喝水,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久蹲,定期活动。

预防措施
  • 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避免应用高渗或刺激性强的溶液剂药物,如果病情需要应用时,可以减慢输液速度,以减轻对静脉壁的刺激,预防炎症发生。

  • 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应缠扎医用弹力绷带或穿着弹力袜,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压力和淤血状态,能够有效的预防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

  • 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戒烟戒酒,防止外伤,适量活动,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30-731.

[2]高润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362-36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