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新生儿呼吸衰竭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张晓蕊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和较高治疗费用的特点。虽然随着呼吸治疗手段的进步和PS(肺泡活性物质)的应用,使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存活率提高,但其病死率仍然较高。常由于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呼吸功能异常,新生儿肺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气体交换需要,造成动脉血氧下降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治疗周期
暂无明确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呼吸急促、呼吸费力、紫绀、烦躁不安、昏睡

好发人群
好发于新生儿群体
鉴别诊断
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暂停
常用检查
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分为:

I型呼吸衰竭

氧分压降低,PaO2<6.67kPa (50mmHg)。

II型呼吸衰竭

氧分压降低同时二氧化碳分压增高,通常表现为PaO2<6.67kPa(50mmHg),PaCO2>6.67kPa(50mmHg)。轻症显示PaCO2为6.67~9.33kPa(50~70mmHg),重症为PaCO2>9.33kPa(>70mmHg)。

根据病因和起病规律分为:

  • 急性呼吸衰竭

  • 慢性呼吸衰竭

病因

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剖宫产时的产伤、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呼吸道病变和胸廓疾患所致,好发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严重呼吸道基础疾病的人群、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等,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自身、药物等因素。

主要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

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胎粪吸人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主要与早产儿磷脂蛋白缺乏有关,磷脂蛋白的不足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升高,渗出增加,肺泡不稳定,易于萎陷或不张。

剖宫产

尤其是择期剖宫产时,胎儿胸壁未受到挤压,潴留在肺泡和气道的液体较多,影响通气和换气磷脂蛋白被稀释,加之母亲和胎儿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使磷脂蛋白分泌释放减少,抑制肺成熟,易使胎儿发生新生儿呼吸衰竭。

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

呼吸道病变和胸廓疾患,引起呼吸动力损害、增加气道阻力和限制肺之扩张所致。

气道梗阻

鼻后孔闭锁、鼻咽肿块,喉噗,声带麻痹、会厌下狭窄、气管软化症、先天性大叶肺气肿等。

肺受压

气胸﹑膈疝、食管裂孔疝、脓胸胸内肿瘤﹑胃或腹部膨胀等。

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伴心力衰竭等。

流行病学

2008年和2009年,我国55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参与的新生儿呼吸衰竭回顾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呼吸衰竭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为19.7%。尽管我国采用的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与发达国家不同,但仍然显示了新生儿呼吸衰竭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高发生率。我国所进行的3次新生儿呼吸衰竭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亦显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新生儿窒息占主导地位,其他原发病尚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发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及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及21-三体等。我国于2008~2009年全国第二次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为24.79%,发达国家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维持在10.0%~15.0%左右,而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病死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或者由于胎粪及其他物质进入肺部会引起呼吸衰竭。

症状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典型临床表现是呼吸急促、呼吸费力、紫绀、多汗、烦躁不安、昏睡、意识障碍。此外还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呼吸急促、呼吸费力

呼吸频率或节律改变、深浅不一或浅慢呼吸亦颇常见。中枢性呼吸衰竭早期可呈潮式呼吸,晚期常有呼吸暂停、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听诊肺部呼吸音降低。此外,尚可有原发病相应体征。

紫绀

缺氧时,四肢末端、口唇等会有青紫的表现。

循环系统症状

可有心动过速或过缓、心音低钝、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可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肾脏症状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他症状

部分小儿胃肠道可有应激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其他尚可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少尿、无尿、尿素氮增高,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并发症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是指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48小时或停用机械通气、拔出人工气道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水电解质紊乱

该疾病也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就医

对于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等症状是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诊于新生儿科,进行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检查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呼吸困难。

就医指征
  • 对于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拒食、烦躁不安应该引起重视。

  • 在患儿有呼吸道异物进入等,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因为病死率高,故应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表现,有条件去新生儿科。

  • 没有新生儿科的话,去儿科急诊。

  • 当出现咳嗽、咳痰或者呼吸不顺畅时可去呼吸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孩子出现过咳嗽、咳痰或者咯血的症状吗?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呼吸困难等)

  •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颅内感染等)

  • 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等?

需要做的检查

血气分析

呼吸衰竭时必有血气的变化,常以动脉血气测定值作为诊断的参考。可出现PaCO2增高或和PaO2降低,或伴代谢性或(和)呼吸性酸中毒。

胸部X线片检查

有助于诊断肺炎等原发疾病。

血常规、电解质

有些原发疾病会引起白细胞增高,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会出现电解质紊乱。

体格检查

可以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来观察患者患者胸部有无畸形,有无桶状胸或者鸡胸等情况。

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的自身症状、病史以及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

  • 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比如原发疾病(如肺炎等)。

  •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发绀。

  • 根据血气结果进行诊断和分类:

    PaO2≤6.67kPa(50mmHg),PaCO2≥6.67kPa(50mmHg)为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为氧分压小于6.67KPa(50mmHg)。Ⅱ型呼吸衰竭为氧分压小于6.67KPa(50mmHg),同时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6.67KPa(50mmHg)。

鉴别诊断

可通过病史、临床症状与其他原因所致呼吸困难相鉴别。

胎粪吸入综合征

常有窒息史,粪染羊水,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胸部隆起,肺部出现湿啰音,粗糙的支气管音。

新生儿呼吸暂停

是指呼吸暂停20秒以上,伴有发绀和心率减慢(小于100次/分),反复呼吸暂停,可致脑损伤,预后严重。

神经肌肉骨骼胸腔病变

包括神经肌肉病变、胸廓与胸腔疾病等,如脊肌萎缩征、破伤风、胸腔积液、先天性膈疝等,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胸片、肌电图等明确诊断。

心血管病变

如先天性心脏病、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等,主要依靠心脏超声明确诊断。

治疗

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是机械通气,它对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存活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进行抗感染、减少并发症等治疗。

治疗周期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的治疗周期不定,病死率很高,若引起并发症时间会延长。
原发病治疗

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静脉给予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可增加新生儿的应激能力,减少渗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脑水肿及抗过敏。

肺表面活性物质

可显著提高血氧合状态,早期应用可降低气漏的发生,改善氧合,缩短应用机械通气的时间。

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用于控制感染,可静脉滴注敏感的大剂量抗生素。根据血培养等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确定使用疗程。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肺血管舒张剂,在足月及近足月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可以选择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促进氧合,并减少体外膜肺的使用率,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及长期后遗症。

药物治疗

无针对性药物治疗,主要是呼吸支持,以及针对原发病用药。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肺保护通气策略

呼吸衰竭首选的治疗措施是呼吸支持,机械通气能从根本上改善肺通气与换气功能,改善氧合,是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病死率。传统机械通气通常以较高潮气量及较低水平的呼气终末正压来改善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肺保护通气策略可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患儿的病死率,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并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保持气道通畅

将新生儿置于头后仰位,伸展头颈,适度抬高上半身体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湿化痰液。

氧疗

鼻导管给氧、口罩、头罩给氧。

支持疗法

加强护理、隔离新生儿、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适度。

治疗并发症

积极治疗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患儿经过治疗后可治愈且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建议家属在患儿治疗后遵医嘱复诊。

能否治愈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若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一般无相关后遗症出现。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缺氧性脏器损伤,遗留后遗症。

复诊

本病一般不需要复诊,如需复诊遵医嘱。

饮食
饮食调理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应注意母乳喂养,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无相关饮食宜忌。

护理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的护理以促进新生儿康复,避免出现感染为主,家属要观察患儿的状态,以便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同时也要注意患儿的用药安全。

日常护理
  • 定时给予翻身、拍背,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吸人,促使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

  • 定时观察体温,过高者及时给予物理降温;过低者采取保暖措施。

  • 遵医嘱给予足够的营养,喂奶以少量多次为宜。

  • 喂奶呛咳者,可侧卧位喂养,并观察新生儿呼吸状况,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

病情监测

家属观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精神、面色,呼吸快慢、深浅度及节律、缺氧程度,观察心率的变化,有无呼吸、心力衰竭、休克等征象,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师。

特殊注意事项
  • 无法经口喂养者给予鼻饲(按鼻饲护理要点);无法经胃肠给予营养者,遵医嘱静脉给予高营养,注意保护血管防止液体外渗,根据营养液的成分必要时给予避光输注。

  •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预防

预防新生儿呼吸衰竭多发生在新生儿,多无有效方式预防。家属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同时家属和儿童要保持好手卫生。

早期筛查

新生儿呼吸衰竭目前暂无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亲属避免接触新生儿,不带新生儿出人公共场所,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 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奶姿势,防止呛奶。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如肺炎、颅内病变、胸廓畸形等原发疾病。

  • 家属和儿童要同时保持好手卫生。

参考文献

[1]王芳.19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5.

[2]张五一,田昌军,龚华庸等.282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4.

[3]郭艳梅,刘翠青.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相关问答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剖宫产时的产伤、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呼吸道病变和胸廓疾患所致,好发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严重呼吸道基础疾病的人群、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等,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自身、药物等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吸人性和感染性肺炎、胎粪吸人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主要与早产儿磷脂蛋白缺乏有关,磷脂蛋白的不足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升高,渗出增加,肺泡不稳定,易于萎陷或不张。 2、剖宫产:尤其是择期剖宫产时,胎儿胸壁未受到挤压,潴留在肺泡和气道的液体较多,影响通气和换气磷脂蛋白被稀释,加之母亲和胎儿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使磷脂蛋白分泌释放减少,抑制肺成熟,易使胎儿发生新生儿呼吸衰竭。 3、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患:呼吸道病变和胸廓疾患,引起呼吸动力损害、增加气道阻力和限制肺之扩张所致。 4、气道梗阻:鼻后孔闭锁、鼻咽肿块,喉噗,声带麻痹、会厌下狭窄、气管软化症、先天性大叶肺气肿等。 5、肺受压:气胸﹑膈疝、食管裂孔疝、脓胸胸内肿瘤﹑胃或腹部膨胀等。 6、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伴心力衰竭等。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是机械通气,它对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存活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进行抗感染、减少并发症等治疗。 一、原发病治疗 1、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予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可增加新生儿的应激能力,减少渗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脑水肿及抗过敏。 2、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显著提高血氧合状态,早期应用可降低气漏的发生,改善氧合,缩短应用机械通气的时间。 3、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控制感染,可静脉滴注敏感的大剂量抗生素。根据血培养等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确定使用疗程。 4、吸入一氧化氮治疗:一氧化氮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肺血管舒张剂,在足月及近足月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可以选择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促进氧合,并减少体外膜肺的使用率,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及长期后遗症。 二、药物治疗 无针对性药物治疗,主要是呼吸支持,以及针对原发病用药。 三、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四、其他治疗 1、肺保护通气策略:呼吸衰竭首选的治疗措施是呼吸支持,机械通气能从根本上改善肺通气与换气功能,改善氧合,是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病死率。传统机械通气通常以较高潮气量及较低水平的呼气终末正压来改善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肺保护通气策略可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患儿的病死率,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并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2、保持气道通畅:将新生儿置于头后仰位,伸展头颈,适度抬高上半身体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湿化痰液。 3、氧疗:鼻导管给氧、口罩、头罩给氧。 4、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隔离新生儿、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适度。 5、治疗并发症:积极治疗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