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李力卓审核认证
青霉素过敏属于常见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青霉素药物及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的异常反应,常发生于一些体质易过敏的人群,此病发病较急,易引发过敏反应,常见的症状包括荨麻疹、发热、瘙痒、哮喘、消化道出血和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出现过敏性休克造成死亡,因此需要紧急治疗,治疗及时可挽救患者生命。
皮疹、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
是由IgE介导的,通常发生在给药后数分钟至1小时,可表现为全身风团、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造成死亡。
是非IgE介导的,发生在给药后1小时甚至数天,可表现为红斑疹、斑丘疹、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剥脱性皮炎、DRESS综合征等,主要包括Ⅱ、Ⅲ、Ⅳ型过敏反应。较为少见的迟发反应包括免疫性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性肺浸润及超敏性血管炎等。
青霉素过敏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主要是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在长期用药和局部使用青霉素后,机体错误的将青霉素降解产物当做有害物质,并引导免疫系统攻击这些物质,诱发了速发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过敏反应原因,青霉素性能不稳定,能够分解成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后者能够与体内的半胱氨酸结合,形成迟发性的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同血清的病样反应相关;前者能够聚合形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青霉.噻唑酸蛋白,属于一种速发过敏源,是过敏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重排:青霉素G的分子于溶液内较快的经分子重排成青稀酸,后者同蛋白相结合可生成高分子的聚合体,也可以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全抗原,这些都属于致敏性物质,会发生过敏反应。
青霉素G属于半抗原,进入体内同组织蛋白质进行结合形成全抗原,对过敏的体质能够使T淋巴细胞表现致敏,作用到B淋巴细胞,从而引起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体一般是免疫球蛋白E所形成抗体粘附在一些组织上表面,使机体呈现为过敏状态。当过敏体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抗原同白细胞表面的IgE和肥大细胞结合发生作用。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五羟色胺等血管的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致使毛细胞的血管扩张。平滑肌产生收缩,通透性会增高,发生哮喘、皮疹、血压下降,休克等。
长期用药和局部使用青霉素是诱发青霉素过敏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具体原因不明。
青霉素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约为0.015%~0.04%,20~49岁年龄组多见。在严重过敏反应中,由青霉素诱发的约占0.7%~10%,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致死性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估计为0.0015%~0.002%。
有过敏史或变态的反应性的患者,此类患者体质特殊,对大多数物品及药物的过敏可能要大于一般人群。
长效制剂及局部用药者,长期或局部使用青霉素,比静脉注射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有青霉素过敏家族史的患者,青霉素过敏可能会有遗传倾向,因此有青霉素过敏家族史的患者更易患病。
青霉素过敏发生迅速,症状出现快,根据分类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呼吸困呐、消化道出血等相关症状,迟发型过敏反应可表现为斑丘疹以及其他非皮肤病的症状,严重患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
皮疹,常见荨麻疹,即一种局限隆起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水肿性团块,常伴瘙痒,有时也可出现皮肤潮红、血管性水肿表现。
支气管哮喘,发生迅速,常在注射当时或给药5分钟以内即发生,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衰竭,因循环系统血容量锐减,患者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出冷汗、口唇青紫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部及四肢出现麻木,意识不清,全身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可引起腹痛、便血和过敏性紫癜等症状。
皮疹,多以变态反应为主,变态反应轻者多以皮肤瘙痒、荨麻疹、斑丘疹等症状为主,停药后即可自行消失。斑丘疹又称为麻疹样皮疹,主要表现为红色斑疹或丘疹,皮损相对固定,一旦形成就会在原处保留数日。皮损区域往往在几日内扩大。瘙痒表现不一,可以为剧烈瘙痒,少数患者可出现水疱、脓疱、皮肤片状剥脱等表现。
其他,常见非皮肤病变可有发热、血清病型反应(除发热、皮疹外还可有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腹痛等)。少见非皮肤病变可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间质性肾炎等相应的溶血、出血、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引起喉头水肿,造成呼吸困难,可有声音嘶哑、喉咙发紧、呼吸困难、喉痛等表现,严重时可造成患者窒息,此时应立即进行喉头切开以保证正常呼吸的进行。
青霉素严重过敏患者,其血压可迅速下降,大脑缺血昏迷,心脏骤停。
是最严重的不反应,早期表现主要有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动过速、呼吸频率快,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但脉压缩小。后期可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口唇发绀、冷汗、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和脉压更小,严重时有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血压测不出、代谢性酸中毒等,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青霉素过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改善症状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使用青霉素或者有有青霉素过敏家族史的患者。对于有疑似青霉素过敏临床表现,如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等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于急诊科。行皮肤试验、血清学特异性IgE检测、药物激发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青霉素皮试非常有必要,重视使用青霉素药物之前的皮试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疑似青霉素过敏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并及时治疗。
在使用青霉素后发现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闷、心悸、喉头堵塞感、呼吸困难等症状)
胸闷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是否使用过青霉素类药物?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面容及呼吸、皮疹等表现,必要时可对皮肤、关节、淋巴结等进行检查,可初步了解病变情况。
皮肤试验对于青霉素过敏的诊断很有价值,试验的试剂应包括PPL、MDM、青霉素G、阿莫西林、病史中怀疑导致过敏的药物、阳性及阴性对照。首先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若皮肤点刺试验为阴性结果进一步行皮内试验。皮肤试验最好在药物过敏发生6周后进行,以免在过敏反应的不应期内得到假阴性的结果。若病情需要也可在6周之内进行,如结果为阴性需在6周之后复查。但皮肤试验和药物过敏反应的间隔时间太长也会使阳性率降低。
青霉素特异性IgE检测系统,可检测抗原包括penicilloylV、peniclloylG、amoxicilloyl、ampielloyl。该检测虽特异度高,但灵敏度很低。病史强阳性而皮肤试验结果为阴性时,可在激发试验前进行sIgE检测,以避免不必要的激发试验的风险。
如皮肤试验为阴性,需进一步进行药物激发试验。采用剂量逐步递增的方式给药,通常采用口服激发。剂量递增的时间间隔为20~30min,最后一剂给药后需观察60~90min。当出现过敏症状或总的激发给药剂量达到常规治疗1d的总量时,终止或结束试验。
根据患者有青霉素用药史,出现皮疹、发热、瘙痒、头晕、气喘、呼吸困难、休克等临床表现,结合皮肤试验、血清学特异性IgE检测、药物激发试验任意一个实验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由于皮肤试验对迟发型过敏反应诊断的灵敏度低,目前也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和流程,因此,迟发型过敏反应比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诊断难度更大。
青霉素过敏发病迅猛,应进行急诊迅速短期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积极而理性、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青霉素过敏患者进行急救、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要立即停止给药、更换输液器,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并就地抢救,其中肾上腺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是青霉素过敏治疗的有效方法。
立刻停药,让患者平躺,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同时迅速大量补液,扩充血容量,维持组织灌注,并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
优先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以缓解呼吸困难,必要时可进行环甲膜穿刺切开或气管切开治疗。
补充液体及血浆,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输入新鲜同型血液以控制溶血性贫血;必要时给予血液透析或血浆交换治疗,清除血液内有害物质。
使用抗组胺类药物纠正酸中毒,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患者因为过敏性休克时有效血容量锐减,需要及时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注意各脏器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能够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约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能够激动β受体,可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扩张冠状动脉,可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抢救病人生命,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同时辅以突击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应激能力,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次选药和肾上腺素合用。
在使用肾上腺素和激素后大部分患者呼吸道阻塞感、胸闷、心悸、恐怖感均明显减轻、意识清楚,血压正常。少部分血压仍不能回升的患者,可以用间羟胺加入生理盐水静滴,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滴速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常见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特异性抗过敏药,能拮抗组胺与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此外,该类药物还可作为过敏性休克的二线用药,来改善呼吸困难及皮疹等症状。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青霉素过敏患者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若过敏情况严重,发现较晚,抢救困难,危及生命。
青霉素过敏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治疗能治愈。
青霉素过敏患者如果急救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急救不及时,多数会死亡。
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此后避免使用青霉素药物即可。
青霉素过敏患者的饮食无特殊禁忌,保持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青霉素过敏患者应注意做好皮肤护理以及用药护理,对于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患者,家属可予以安慰,日常充分休息,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注意个人卫生,同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
了解自己是否有青霉素过敏的经历,是否有青霉素过敏的家族史。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用量或停药,也不可乱用或滥用药物。
皮疹患者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搔抓,保持创面洁净,避免感染。
避免接触花粉、动物毛发等其他可疑或明确会引发过敏的物质,以防加重病情。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心跳,皮疹范围、大小、颜色等情况,若有恶化应该及时治疗。
因过敏反应可引起皮疹、发热、瘙痒、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易导致患者发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家属可多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保持平稳心态,正确面对疾病。
由于青霉素患者过敏症状出现迅速,且容易致死,因此在做青霉素皮试与肌内注射后均应观察20-30min,皮试阴性也不可忽视,防止“假阴性”。在整个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
青霉素过敏患者避免使用头孢类药物,其分子结构相似,可能也会造成过敏。
青霉素过敏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关键是对青霉素使用的把控,在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应明确自己是否对青霉素过敏,不明确的必须告知医生,进行皮试,皮试阳性方可使用。
了解自己是否有个人青霉素过敏史、家族中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有青霉素类过敏史的患者,避免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患者应该注意个人近期是否处于一种致敏状态、免疫稳定失衡、免疫防御过强。
避免擅自使用使用与青霉素结构类似的头孢类药物。
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进行药物皮内试验,可有效预防青霉素过敏情况的发生。
用药前认真做好皮肤过敏试验。
[1]张诚昉.青霉素过敏的抢救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3):119.
[2]段秋侠,王荣珍,邹先彪.2015美国CDC梅毒指南中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处置解读[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6,9(03):189-191.
[3]李海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1,8(04):107-108.
[4]李素萍,李生英.青霉素过敏试验的临床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0):70.
[5]周玥,韩绍兴,陈泽莲,徐珽,唐尧.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及皮试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8(0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