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病风湿科 张浩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是一些疾病发展时的一种身体现象,只能根据原发病进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就诊科室
肾内科、心内科、肝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itting edema of lower extremitie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呼吸困难、胸水和腹水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双下肢皮肤肿胀

好发人群
营养不良的人群、妊娠期妇女
常用药物
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尿常规、血常规
疾病分类

心源性水肿

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肾源性水肿

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引起水肿,钠水潴留是肾源性水肿的基本机制。

肝源性水肿

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腹腔积液,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门静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是水肿与腹腔积液形成的主要机制。

药物所致水肿

如药物过敏反应,常见于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某些抗生素等。还有药物性肾脏损害,可见于某些抗生素、磺胺类、别嘌醇、木通、雷公藤等。药物致内分泌紊乱,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萝芙木制剂、甘草制剂和钙拮抗剂等,引起水肿原因为钠水潴留。

病因

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出现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则可产生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还有当钠水潴留时,也会产生本病,本病好发于营养不良的人群、妊娠期的妇女等人群,药物、内分泌激素不调等因素可诱发。

主要病因

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等,这些因素使得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产生水肿。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肾小球滤膜通透性降低、球-管平衡失调、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使得组织间液的回吸收小于生成时产生的水肿。

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引起水肿。

诱发因素

药物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胰岛素、萝芙木制剂、甘草制剂和钙拮抗剂等,可因为钠水潴留引起水肿。

内分泌激素不调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钠水潴留导致水肿。

流行病学

暂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营养不良的人群

由于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1缺乏症,导致血液中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产生水肿。

妊娠期的妇女

一般是生理性的,结束妊娠后可好转。还有的是病理性的,如妊娠性水肿主要原因为钠水潴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

有肾病、心力衰竭、肝硬化的患者

可因为回收组织液减少、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等导致水肿。

症状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主要表现是双下肢皮肤张力和透亮度增加,凹陷性水肿局部受压后可出现凹陷。不同病因会引起不同的表现。

典型症状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皮肤张力和透亮度增加,水肿部位按压出现凹陷,抬手后几秒内凹陷不消失。其中心源性水肿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较为明显。

伴随症状

心源性水肿

颜面一般不出现水肿,伴有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肾源性水肿

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很快发展为全身水肿,可伴有无尿、少尿表现。

肝源性水肿

主要表现为腹腔积液,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水肿,或者妊娠期妇女导致的生理性水肿(可在终止妊娠后水肿消失)。

并发症

呼吸困难

发生在重体力活动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可能是全心力衰竭的晚期,同时有左心衰和右心衰的症状。

胸腹水

肝硬化的患者可能出现腹水加全身性水肿,严重的还可以出现胸水加心包积液等。心力衰竭的患者,一般双侧胸水多见,常以右侧为甚;腹水见于病程晚期。

就医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应至肾内科、心内科等科室就诊,出现腹水、胸水、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就诊。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注意鉴别心源性、肾源性因素等导致的水肿。

就医指征
  • 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情况下,要明确病因来进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如果出现腹水、胸水、无尿、少尿需要及时就医。

  •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说明有可能出现全心衰竭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优先考虑去肾内科。

  • 出现休息或活动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去心内科。

  • 出现双下肢水肿伴有腹部积水的症状去肝病科、消化科。

医生询问病情
  • 你是什么时候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

  • 水肿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 一开始出现的位置,加重或缓解因素?(头面部、脚踝部、休息时缓解、活动时加重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腹水、呼吸困难、少尿、无尿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心脏病、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以视诊和触诊相结合,观察水肿的位置,程度。

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少量蛋白尿、透明或颗粒管型、红细胞,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有助于肾源性水肿鉴定。

血常规检查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可有轻度贫血,常与水钠潴留、血液稀释有关。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血沉在急性期常加快,判定肾源性水肿还是心源性水肿。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可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可以确定是否为心源性水肿。

肝功能检查

在肝功能明显减退时,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合成减少,可以通过此鉴别是否为肝源性水肿。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双下肢皮肤张力和透亮度增加,凹陷性水肿局部受压后可出现凹陷即可确诊,具体分型需根据既往患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无需进行鉴别。

治疗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进行治疗,需要长期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药物治疗以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为主。

治疗周期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

严重水肿的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增加肾血流量和尿量,缓解水钠潴留。下肢明显水肿者,卧床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水肿。水肿减轻后,病人可起床活动,但应避免劳累。

饮食

低盐饮食,根据源性水肿不同进行营养均衡的配比,蛋白质适量根据病情不同,进食量也应不同。同时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药物治疗

呋塞米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排钠排钾,为强效利尿剂。对轻度心衰病人一般小剂量起口服,逐渐加量,但须注意低血钾的副作用,应监测血钾。

氢氯噻嗪

作用于肾远曲小管近端和髓袢升支远端,抑制钠的重吸收,并因Na^+-K^+交换同时降低钾的重吸收。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因可抑制尿酸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影响糖、脂代谢。

螺内酯

作用于肾远曲小管远端,通过拮抗醛固酮或直接抑制Na^+-K^+交换而具有保钾作用,利尿作用弱,多与上述两类利尿剂联用以加强利尿效果并预防低血钾。

手术治疗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预后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一般可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原发病不同,复诊时间不同,复诊项目包括体格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

能否治愈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一般可治愈,同时因为原发病进展的程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反复,甚至不能治愈的情况。

能活多久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但是因为原发病出现的水肿,会根据发病程度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减少寿命。

复诊

根据造成水肿原发病不同,患者的复诊时间不同,复诊项目一般包括体格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

饮食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因而需要对于水肿患者给予低盐饮食,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饮食宜忌有做不同。

饮食调理

肝源性水肿

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严禁饮酒,适当摄入脂肪,动物脂肪不宜过多摄入,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血氨升高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以防发生肝性脑病。禁食糠皮、硬屑、鱼刺、甲壳等坚硬、粗糙的食物。

心源性水肿

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伴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补充白蛋白。限制含钠量高的食品如腌或熏制品、香肠、罐头食品、海产品、苏打饼干等。

肾源性水肿

要予以少盐饮食,液体入量视水肿程度及尿量而定。若每天尿量达1000ml以上,一般不需严格限水,但不可过多饮水。若每天尿量小于500ml或有严重水肿者需限制水的摄入,重者应量出为入,每天液体入量不应超过前一天24小时尿量加上不显性失水量(约500ml)。

护理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要多休息,低盐饮食。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按压水肿局部松开后凹陷不恢复,肝源性水肿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以防发生肝性脑病。

日常护理

多休息

平卧位有利于增加肝、肾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的营养,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故应多卧床休息。可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

低盐饮食

对于水肿病人给予低盐饮食,以减轻体内水和钠的含量。

病情监测

患者注意自行观察是否出现按压水肿局部松开后凹陷不恢复,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心理护理

肝源性水肿

例如当病人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可能为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时,或消化道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

心源性水肿

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孤独,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综合性情感干预包括心理疏导可改善心功能,必要时酌情应用抗焦虑或抑郁药。

预防

平时可自己进行按压双下肢水肿的位置,查看是否存在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保持蛋白的摄入,少喝酒,尽可能预防发生此病。

预防措施
  • 保持蛋白的摄入,营养均衡,减少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形成。

  • 少喝酒,预防酒精性肝硬化导致的肝源性水肿。

  • 积极治疗肾小球疾病、心力衰竭、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32.

[2]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上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92.

[3]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下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

[4]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6.

[5]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