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日光性角化病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 李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日光性角化病是因日光长期暴晒损害皮肤所致的皮肤癌前损害,多发生于老人的面部、手背及前臂等经常暴露日晒的部位。本病临床以棕红或黄色扁平丘疹或斑块为主要表现,少数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但转移极为罕见,经过正规的治疗,预后较好,病情可明显得到控制。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keratosissenilis
疾病别称
老年性角化病、光线性角化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鳞状细胞癌
治疗周期
一般1~3个月
临床症状

皮肤色素沉着、干燥

好发人群
中老年男性、白化病患者、室外工作者
常用药物
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乳膏、复方维A酸乳膏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日光性角化病镜下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肥厚型

表皮过度角化并有灶性角化不全,表皮肥厚而呈乳头瘤性增生,有的细胞不典型,真皮浅部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萎缩型

角化现象较轻,表皮萎缩,基底细胞不典型并可向真皮延伸及围绕毛囊和汗腺管,有时基底层上方有空隙及少数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部有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发生嗜碱性变性。

苔藓型

除肥厚型变化外,尚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下带状炎症细胞浸润、真皮上部胶样小体等特点。

原位癌型

少见,与皮肤原位癌相似,但不累及毛囊末端和汗腺导管。

色素型

表皮内尤其是基底层色素明显增多,真皮上部也有较多噬黑素细胞。

棘突松解型

基层上可见类似于毛囊角化病的裂隙或腔隙,其中可见棘突松解的角化不良细胞,不典型细胞可向真皮内作导管样增生或围绕毛囊和小汗腺导管。

病因

日光性角化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长期日光照射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个体易感性、基因突变等也参与发病过程。而接受过度紫外线照射、辐射、化工产品等均可诱发此病,所以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室外工作者、接触辐射时间久的人。

主要病因

日光照射

日光干扰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造成DNA损伤、促使细胞增生。同时,老年患者缺乏青年人的修复功能,DNA损伤的积累和DNA修复功能低下并不一致,从而发生了日光性角化病。紫外线还可引起基质金属蛋白酶、核纤层蛋白的异常表达,加速疾病进展。

个体易感性

日光性角化病多半是皮色较白的中年以上患者,其中又以白化病患者的发生率较高,说明个体易感性在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

本病有p53基因突变,在白种人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为75%~80%,朝鲜人和日本人分别为40%和30%。

诱发因素

紫外线照射

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尤其是UVB照射是该病发病最重要的诱因。

长期接触石油化工产品

长期接触沥青、煤提炼产物或其他石油化工产品,均可诱发本病。

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机体易患此病。

基础病变

如机体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皮肤癌、白化病、艾滋病等,可间接诱发本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率约为0.006%~0.7%,可见于所有种族,但浅肤色人群更易发病,一般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见,也可发生在日晒严重地区的20~30岁的人群。本病有一定的恶变率,约0.01%~0.3%的损害可演变成鳞状细胞癌,但转移率极低,仅为0.5%~3%。

好发人群

中老年男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组织常发生退行性变,抵抗力减弱。

白化病患者

白化病患者中发生老年性角化病的概率明显增高。

室外工作者

本病多半发生于常在室外工作的人,如农民、海员、渔民等,长期接受日光照射、接触紫外线。

长期接触辐射的人

长期接触放射能、辐射热、电离辐射等发病率高。

症状

日光性角化病的皮损可发生于男性的秃发处、耳廓和下唇,女性则多见于前臂伸侧,以患处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干燥为典型表现,一般无疼痛感、瘙痒感,少数患者炎症反应明显,极少数甚至可能发生癌变,转化为鳞状细胞癌。

典型症状

皮损

皮损多为局限性、边界鲜明的角质性皮疹,扁平或略隆起,呈正常皮色或红色,直径为数毫米至1cm以上,数目不定,由一个至多个,通常分布于中年以上尤其老年人的面部、耳部手背及前臂等经常日晒的部位,但也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皮肤色素沉着

鳞屑下方的皮肤表面红润、凸凹不平呈乳头瘤状,易过敏,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慢性光照性皮炎的表现。皮损表面有干硬光滑的角质性鳞屑,可呈污褐或黑褐色,紧密地附着于皮肤,用强力刮除时容易出血。

其他症状
  • 少数患者皮损边缘可以出现炎症反应,炎症显著者或形成糜烂、溃疡面。

  • 一般患者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感,当皮疹皲裂时有疼痛感。

  • 日光性角化病病程长者,病损附近皮肤因过度角化可呈皮角样改变,皮肤松弛、干燥、粗糙,明显异于正常。

并发症

鳞状细胞癌

日光性角化病是癌前皮肤病,由日光性角化病逐渐递变到Ⅰ级鳞状细胞癌时没有很明显的分界。一旦表皮下部不规则地增生,染色嗜酸性的较大表皮细胞成群地深入真皮内时,往往是恶变的征兆,患者皮损处表现为合并炎症、糜烂及溃疡等。

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日光照射下的工作者、中老年男性,一旦察觉皮肤出现异常改变时,应该及时就诊,于皮肤科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日光性角化病,并与脂溢性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等加以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机体暴露部位出现异常改变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无意中发现身体某部位出现皮损,有异常红斑,单发或多发,或伴有头皮屑状的鳞屑,严重时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结痂,病损周围皮肤干燥、粗糙,高度怀疑角化病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日光性角化病的患者,若出现皮损区域瘙痒感、疼痛感,当皮损有皲裂时,瘙痒刺痛明显加重,甚至有溃疡形成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 当确定恶性改变时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异样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既往有无类似的皮肤改变?

  • 皮疹有没有疼痛、瘙痒的感觉?

  • 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长期暴露在日光的照射下?

  •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简单地视诊、触诊等判断基本情况。日光性角化病患者机体常暴露部位多有红色斑丘疹形成,单发或片状,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多覆有厚度不一、范围不一的鳞屑,表面粗糙。触之多无压痛,质硬,鳞屑不易清楚。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病损处少许皮肤,镜下观察其组织变化。日光性角化病常被称为半度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棘细胞层不规则地肥厚,棘细胞紊乱排列,有的发生空泡或角化不良,有的有丝状核分裂。基底细胞也不典型,往往不像正常排列成栅状,角质层肥厚可有角化不良的有核细胞。真皮深部胶原纤维常有嗜碱性变性,并有炎性浸润。

诊断标准

医生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该病:

临床表现

日光性角化病多有长期日光照射史,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耳廓、手背等,皮损为局限性,边界清楚,大小为针尖至数毫米不等,数目不定,呈红色或者皮色斑点或斑块,病变发展缓慢。

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表皮多呈增生样改变,可见细胞排列紊乱,少数细胞有异型性,多伴有稠密的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鉴别诊断

脂溢性角化病

皮疹常多发,为褐色丘疹或斑片,周围无红晕,表面光滑无质硬的角质层,表面有油腻性鳞屑,鳞屑容易剥离但无出血。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表皮囊肿形成,在非暴露部位也可见到乳头瘤样增生和角化过度,未发现角化不良和核分裂,真皮炎症反应较轻。通过典型症状以及组织病理检查容易鉴别。

盘状红斑狼疮

皮损好发颜面部,尤其是两颊及鼻部,呈蝶状分布。皮疹颜色鲜艳,鳞屑容易剥离,可见到角栓。镜下见有扩张的毛囊孔及毛囊角栓形成,并且有萎缩,并可见狼疮小体或狼疮细胞。通过典型症状以及组织病理检查容易鉴别。

恶性雀斑样痣

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发生于暴露部位,为色素斑点,颜色可逐渐加深成褐色或黑色,不高出皮面,可逐渐扩大,直径可达数厘米。病期长者约有1/3的损害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其临床病史与日光性角化病明显不同。

治疗

由于日光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多主张对此病进行积极干预而不是采取保守疗法。该病与接受过度紫外线照射相关,因此加强光防护,特别是加强青少年光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已出现症状的患者,可行药物、手术、物理等治疗方法加以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周期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疗周期约为1~3个月。
药物治疗

氟尿嘧啶软膏

对于播散性、大面积或数目多的损害,局部外用氟尿嘧啶软膏非常有效,推荐外用于皮损处。一般在4~10天内发生局部红斑、灼热感,10~14天后有较强的反应,出现结痂、坏死等,此时应停止治疗,通常在停止治疗2周后痊愈。如果仍未痊愈,就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否已经癌变。

咪喹莫特乳膏

多用于治疗面、颈部皮损的患者,可有效减轻皮肤红斑,缓解症状,且不留瘢痕,但需要注意有过敏风险。

复方维A酸乳膏

手足背皮损外用氟尿嘧啶联合维A酸疗效更佳。

阿维A酯

属于内服用药,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及角质溶解作用,角化病是其适应症之一,用药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可能会有口干、唇炎等。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术

当发现有恶变征象,即继发感染、溃疡,或其他情况下无法判断是否恶变时,均可及早行手术治疗,以彻底切除病灶,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皮肤磨损术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瘢痕明显,可用皮肤磨损术修复瘢痕,主要是通过对瘢痕处的表皮和真皮浅层进行可控制的机械性磨削,修复表皮内基底层细胞和靠近基底层的棘细胞,以及残存的皮肤附属器。

物理治疗

冷冻疗法

当皮损较局限时,液氮冷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避免瘢痕形成,应尽量只冷冻皮损,控制解冻时间。

激光切除

如CO2激光,可以破坏皮肤角化的表层,有效去除病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灼痛、红肿,疤痕体质患者不宜使用。

电灼疗法

使用安全适度的电流去掉病变组织,再以火花放电灼除残存病损,但应注意不损伤其他正常组织,对于去除皮损处的红斑效果显著,但有继发感染或色素沉着范围较大时不宜电灼。

预后

日光性角化病经过正规的治疗,预后较好,病情可明显得到控制,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患者应定期复诊,医生密切随访观察。

能否治愈

本病难以彻底治愈。

能活多久

日光性角化病患者治疗及时,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控制不及时恶化可危及患者生命。

复诊

患者治疗1个月后去医院复查,主要由医生行体格检查即可,观察病情控制情况。

饮食
饮食调理

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保持日常规律饮食即可,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保持营养丰富均衡,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即可。

护理

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以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日光照射为主要诱因,因此日常护理在于加强皮肤管理,尽量避免日光长时间照射,注意饮水,对于正在使用外用药膏治疗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的出现,必要时就医调整用药。

日常护理
  • 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的监督。

  • 在冬季气候干燥时,皮肤失水较多易发生此病。因此冬季洗澡不宜过勤,不宜过多使用碱性强的洗浴用品,洗澡后要涂抹有护肤作用的油脂,以保护皮肤的柔润。

  • 加强皮肤护理,减少裸露部位皮肤暴露于日光下的时间,做好防晒工作,以免疾病复发。

病情监测

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损处的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正在使用外用药膏治疗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的出现,必要时就医调整用药。

预防

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其最大的危险因素在于日光紫外线的照射,所以为预防此病,一定要做好防晒,减少暴晒时间,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 尽量避免日光照射,远离强电、热辐射场地,外出使用防晒霜,尽量不在日光照射最强的时间出门。

  • 对于高危的室外工作者,尤其要注意防护,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相结合,双重防护。

  •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44-1046.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15-718.
[3]刘媛,李福民.光线性角化病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007):180-18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