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 高世成审核认证
接触性布鲁菌病又称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皮炎、布病、地中海热、马耳他热、直布罗陀热、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其是由布鲁菌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起病可急性暴发或缓慢发作,临床以发热、肝脾大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伴有皮疹,多见于兽医或与布氏杆菌感染动物接触的人。本病的治疗以抗组胺药物和抗菌素为主,辅以局部止痒治疗。治疗效果较满意,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复发,患者应进行一年期的复诊。
乏力、多汗、关节肌肉痛
布鲁菌是一种革兰阴性需氧球杆菌,在牛、羊、猪中广泛传播,可引起母畜流产。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试验可分为羊型、牛型和猪型,其中羊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猪型和牛型次之。
接触性布鲁菌病的主要病因就是感染了布鲁菌,布鲁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常定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内。主要在肝、脾、骨髓、淋巴结内繁殖,形成肉芽肿性组织反应。人与病畜、带菌的牲畜直接接触,或食用被病畜污染的牛奶及乳制品,或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类均可被传染致病。对布鲁菌抗原具有高敏感性、幼儿、老年人抵抗力较差,可能是此病的诱发因素。
人与病畜、带菌的牲畜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尤其是有皮肤伤口的地方更容易感染。
食用被病畜污染的牛奶及乳制品,或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类。
吸入布鲁菌在空气形成的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此方式传染较少见。
患者对布鲁菌抗原具有高敏感性,可能会诱发此病。
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可能也会对此病起到诱发作用。
全球范围有超过100个国家有接触性布鲁菌病的发病报告,每年报告新发病例约为50万例。我国有25个省市区有布鲁菌感染的人、畜存在或流行,多见于内蒙古、西北、东北等牧区,也散发于城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
接触性布鲁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
这类人群接触到感染布鲁菌动物的可能性较大。
若肉制品或乳制品未严格消毒,可能留有布鲁菌,继而导致人体感染布鲁菌。
经常去疫区极有可能暴露在有布鲁菌的环境中,从而患病。
如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患有某些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等,因免疫能力的降低,致使机体抵抗布鲁菌的能力减弱,较易感染。
接触性布鲁菌病可呈暴发性及散在性发病,50%患者在感染后数天发病,部分患者呈隐匿性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羊型菌感染最重,猪型次之,牛型最轻,有时可无症状。
常发生于高危人群中,血清学检测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鲁菌抗体,无明确的临床感染史。
病程3个月内为急性期,3个月至1年为亚急性期。大多缓慢起病,急骤起病者占10%~30%,少数患者仅有数日的低热、无力、失眠、食欲差及上呼吸道炎等前驱症状。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睾丸炎等。
5%~20%的患者出现典型的波状热,体温多在39℃以上,每波1周至数周,间隔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曾称本病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亦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汗可湿透衣被,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关节疼痛较重,主要累及大关节,单个或呈游走性,可呈化脓性改变。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肌肉痛多见于大腿和臀部,可呈痉挛性。
最具特征性,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伴有明显疼痛和压痛,少数可伴鞘膜积液。
可出现头痛、神经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皮下结节、纤维组织炎等皮肤软组织改变。还可有心、肺、前列腺多个部位的损害。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可引起痛经、闭经、流产。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亦可无急性期病史而直接表现为慢性,此期症状多种多样而无特异性,持续时间1年以上,多因治疗不当引起。
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如有乏力、多汗、头痛、抑郁、烦躁、失眠及全身疼痛等症状。
可侵犯多个器官及系统。
骨骼、肌肉系统最常见,关节损害以大关节为主,可固定于1个或几个关节,为持续性钝痛,反复发作,持续数年,可有滑膜炎、鞘膜炎及脊柱病变。长时间未愈可引起关节强直或窄缩。
神经系统改变会出现周围神经损伤较多,表现为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等。另有脑膜脑炎、脑脊髓膜炎等,可出现头痛、昏迷、惊厥及瘫痪等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
累及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等,其他还有心肌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血栓性静脉炎等,肝肿大常见,脾大占15%。
布鲁菌可局限于几乎所有的器官,最常局限在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发现。
如患者的皮肤在接触病畜分泌物后出现乏力、多汗、关节肌肉痛等症状,请患者尽快就诊。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培养、血清特异凝集素试验等,以明确具体病因,临床上还应与伤寒等疾病进行鉴别。
当患者接触病畜或食用未消毒的肉制品奶制品之后出现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痛、睾丸肿痛、头痛、神经痛以及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应优先就诊于皮肤科。
哪里不舒服?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如瘙痒、红斑、风团、毛囊性丘疹、水疱等)
从事什么职业?
家是属于牧区吗?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的血清送去实验室进行培养,查看布鲁菌菌落是否阳性。
血清特异性凝集素试验滴度超过1:100为可疑,超过1:300可以确诊。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分离。
患者存在接触或感染布鲁菌的病史,并存在睾丸肿痛、头痛、神经痛、发热、皮疹等典型症状。
血培养发现布鲁菌,血清特异性凝集素试验滴度超过1300,即可明确诊断。
均有发热、游走性关节痛,但风湿热可见风湿性结节及环形红斑,多合并心脏损害,面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鲁菌病表现,肝脾肿大、睾丸炎和神经损害少见。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更明显,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水杨酸制剂治疗在效。
患者以持续高热、表情淡漠、腹胀、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而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布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肥达反应阳性,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布鲁菌病特异性检查阴性。
均有高热、寒战、多汗及肝脾肿大,但败血症常有原发感染灶,中毒症状严重,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血培养可见致病菌。
两者症状相似,但神经官能症患者发病多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多种多样,如乏力、失眠、不同部位疼痛,而无相应的体征,而布鲁菌特异性试验阴性。
均有局部肿痛,但睾丸附睾结核局部可有硬块及窦道,有的窦道经久不愈,布鲁菌特异性试验阴性。
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布鲁菌病治疗后易于复发,故治疗中多用联合疗法。推荐WHO治疗方案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合用,连续6周。也有用四环素联合链霉素,3周为1个疗程,一般采用2个疗程,治疗效果较满意。
主要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适用于此病。怀孕后期、婴儿期、8岁前儿童、哺乳期妇女、对四环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于此病效果良好。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胆道阻塞患者禁用、3个月以内孕妇禁用,合并活动性结核的病人禁止单独使用。
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胞内核糖体30S亚基形成可逆结合体,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到抗菌效果,对此病的治疗效果良好。8岁前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适用于此病。失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损害者慎用,对链霉素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疼痛严重者可应该布洛芬来缓解症状。
暂无针对性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病。
大部分积极治疗的接触性布鲁菌病的患者治疗效果较满意,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对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影响。但是因为患者的特殊职业及其不良的习惯,部分患者还会复发此病。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血培养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接触性布鲁菌病可以治愈。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血培养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用以调整治疗放案及用药方案。
均衡营养,宜摄入蛋白质,如鱼、虾、豆制品。
宜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苹果等。
在服药期间,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如生蒜、辣椒、芥末等。
患者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也应特殊注意用药禁忌。
患者了解多西环素、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便遵医嘱正确服用。
注意保持患处的干净卫生。
禁止患者搔抓患处,抓破只会给治疗造成困难或引起继发感染。
患者应注意避免再次受到重复的感染,如避免再次食用未消毒肉类及乳类、从事与牲畜相关的工作应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患畜应进行隔离或宰杀等。
除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外,患者自己也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的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以调整自身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方案。
要想预防此病,就要预防布鲁杆菌的感染。尽量避免接触患畜、吃熟肉、避免食用未经消毒乳制品、特殊职业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等,以上措施都可以对此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
尽量避免食用生肉、半生肉,应煮熟透食用。
尽量避免食用未消毒的乳制品。
尽量避免接触患畜。
工作于屠宰场、养殖场等,工作或劳作时,应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工作时应佩戴眼罩、口罩、手套、相应的工作服,饭前应注意洗手。如皮肤出现伤口,应进行消毒,并进行包扎,避免使其接触到牲畜分泌物。
隔离患畜或宰杀患畜。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12.
[2]王佳齐,袁廷勋,郭旗,李宝,王保强,李倩.92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07):916-919.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86.
[4]王勤英,黄利华.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传染病学[M].201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