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张亚平审核认证
棘间韧带损伤是腰背痛的常见疾病之一,棘间韧带纤维联结于相邻的两棘突间,20岁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在此基础上,棘间韧带可发生不同类型的松弛和破裂,刺激韧带内的痛觉神经而出现疼痛,需要积极进行药物、手术治疗等,一般预后较好。
腰痛、乏力、条索状结节
棘间韧带损伤的主要病因是腰背部的外伤,以及长期反复弯腰、久坐等劳损,好发于中老年妇女、长期从事挑抬工作的人。
患者有急性腰部扭伤史,20岁以后棘间韧带即开始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对腰椎的固定和保护差,在牵拉应力大的时候,会造成急性的损伤。
长期反复的弯腰,久坐,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拉和挤压,这种日常机械性摩擦引起此韧带的变性。退变的韧带纤维弹性差,应激能力降低,人体姿势不正,过度扭转牵拉,用力不当,致使棘间韧带损伤。
本病目前尚无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女性腰椎前凸、两髂骨后翼间距大,对腰骶部保护差的关系,在棘间韧带纤维弹性变差后,因过度扭转牵拉、姿势不当时,就容易出现棘间韧带损伤。
长期从事挑、抬工作的人,背部经常做屈曲动作,使棘突分开、挤压、摩擦,更容易导致其变性,引起损伤。
棘间韧带损伤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劳累和弯腰等活动可加剧疼痛,局部用1%普鲁卡因封闭后可暂时缓解疼痛。
棘间韧带损伤多发生于第5腰椎、第1骶椎处,在第4腰椎以上则多与棘上韧带同时断裂,劳累和弯腰时疼痛,背伸时可减轻或消失。
其压痛点在两棘突之间正中点,重压则疼痛加剧,局部用1%普鲁卡因封闭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会因为疼痛难忍,采取被动体位,患者会出现腰背部活动受限。
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长时间的疼痛导致活动量减少,会引起腰背部的肌肉力量下降,甚至会出现腰背部的肌肉废用性萎缩。
如出现腰痛症状,在劳累和弯腰时加剧,应及时就诊,进行腰背部X线检查和棘间韧带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棘间韧带损伤,应与腰肌劳损相鉴别。
中老年女性,长期从事挑、抬工作的人,定期体检非常必要,一旦在体检中发现棘间韧带损伤的征象,腰痛症状,在劳累和弯腰时加剧,应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如疼痛症状严重,可就诊于疼痛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痛、乏力、腰部活动受限等)
是否有腰背部的外伤史?
症状持续多久?
患者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工作中是否需要腰背部弯腰负重?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坐位检查时腰椎屈伸尚可,压痛点较棘上韧带损伤者深在,多位于腰5骶1及腰4、腰5棘突间。有的可触及棘突间距增宽,或在棘突之间的偏旁可以触摸到较软的肿物,有触压痛,有时还有韧带剥离的浮动感。拾物试验阳性。少数有急性损伤史者,局部可有肿胀甚至瘀血。
腰椎平片无特异表现,棘突发育不良仅供参考。棘突间普鲁卡因局封后,摄腰椎最大屈、伸侧位片,有时可见该棘突间隙增宽。
在预定损伤间隙的上、下棘突两旁用针刺到棘突,每侧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2.5ml,15min后仰卧位照片,正常棘间韧带两旁有一光滑梭形透光区,厚约10mm。棘间韧带损伤者可出现下列改变。
造影剂侵入中线一侧韧带有裂隙,表示部分断裂,最常见。
两侧造影剂穿过棘间韧带桥状相连,表示韧带全断裂。
在韧带区内有造影剂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使韧带有囊腔化,亦较常见。
韧带的正常梭形透光区消失或轮廓不清,近似渗水样或冰融化状,使棘间韧带松弛,较少见。造影比临床症状的出现率高,说明有的虽已破裂,但无症状。
患者多有腰背部外伤史,或是腰背部的劳损史。
出现腰痛症状,在劳累和弯腰时加剧,背伸时可减轻或消失,多发生于第5腰椎、第1骶椎处,在第4腰椎以上则多与棘上韧带同时断裂。
腰背部的X片检查发现棘突间隙增宽,棘间韧带造影术检查可发现一侧韧带有裂隙、棘间韧带桥状相连、造影剂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韧带的正常梭形透光区消失或轮廓不清,近似渗水样或冰融化状等,即可明确诊断。
棘间韧带损伤应与腰肌劳损相鉴别。棘间韧带损伤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而腰肌劳损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腰肌劳损通过X线检查多无异常,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X线检查可发现棘突间隙增宽,可进行鉴别。
棘间韧带损伤的患者可以外用、口服止痛药物治疗,也可以做局部穴位注射,腰背部的电疗,或小针刀治疗,如果有手术指征,也可以手术治疗。本病可经短期治疗改善。
急性棘间韧带损伤均需卧硬板床休息2~3周,若韧带断裂,则手法后应予以腰围或石膏背心固定,待预后再行腰背肌锻炼。
局部疼痛剧烈者,可短期使用双氯芬酸钠口服治疗,该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注意饭后用药,或是配合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也可外用1%双氯芬酸,适量外擦患处。
经过严格科学的非手术治疗无效,长期疼痛影响工作生活,或症状严重,同时全身情况尚好,主要脏器无严重病变,无凝血机制异常,可以承受手术者。
全身情况不佳,上述重要脏器患有严重疾患,不能承受者,以及高龄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病程过长。
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进行手术修补治疗或脊柱融合术。
电疗是一种深部电热作用,局部热敷,频谱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症状,常棘间韧带慢性劳损损伤日久者效果较好。
棘间韧带损伤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治愈,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
棘间韧带损伤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因不注意保养,会出现病情反复。
棘间韧带损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棘间韧带损伤治疗后的患者应第3、6个月复诊,若是手术治疗患者应第2周、1、6个月复诊,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评估手术疗效。若有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棘间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应注意6小时内禁食,12小时后可饮用少量水,次日可进流食,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禁忌,可多食用含蛋白质的食物。
棘间韧带损伤患者的护理要注意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多休息,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需要特别注意,本病患者要注意卧硬床板休息,避免按摩。
应该严格遵医嘱服用止痛药物,若出现全身皮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咨询医生,最好饭后服用。
棘间韧带损伤应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弯腰搬抬重物,在病情稳定后,应适当的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锻炼,可以做“桥式运动”。
术后应注意切口清洁干燥,如放置引流袋,应注意避免引流管的弯折、扭曲,预防发生感染。
急性棘间韧带损伤后应注意卧硬板床休息,不要去按摩,避免加重无菌性炎性渗出,加重疼痛、肿胀等症状,及时就医。
棘间韧带损伤是外伤或长期劳损引起的,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外伤和劳损,做好疾病的早期筛查,如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劳动防护以及进行相应的力量锻炼。
有腰背部劳损史和外伤史的患者应注意早期筛查,可进行体检以及腰部影像学筛查。
在参与交通时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在劳动中应注意劳动防护,避免外伤。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合理的坐卧姿势,不要过度的搬抬重物。
适当的加强腰背部力量锻炼,以此稳定脊柱。
[1]马鋆,刘武,余召民.近十年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10.
[2]窦群立,杨涛,牛淑亮.颈肩腰腿痛中医特效疗法[M].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37.
[3]岳民生,赵延宾,司翠权.颈肩腰腿痛临床诊断与治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