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耳前淋巴结肿大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 黄东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耳前淋巴结肿大是指外耳道旁的耳前部淋巴结增大,超过5mm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与头面部炎症、肿瘤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病原体感染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可导致感染、听力障碍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预后与病因有关。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wollen lymph nodes before ear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感染、听力障碍
治疗周期
2周左右
临床症状

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工厂工人
常用药物
青霉素、头孢克肟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因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主要病因与头面部炎症、肿瘤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病原体感染有关,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工厂工人。此外,免疫力低下、不良卫生习惯、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等都能诱发耳前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

头面部炎症

常见于麦粒肿、泪囊炎、结膜炎、外耳道炎、外耳道疖、扁桃体炎、腮腺炎等,当头面部感染发生时,耳前淋巴结进行拦截、清除病原体,淋巴细胞增多导致耳前淋巴结肿大。

肿瘤疾病

常见于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淋巴转移,都能导致耳前淋巴结肿大。

结缔组织疾病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增生性淋巴结病、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患者全身多系统受累,出现自身抗体,导致耳前淋巴结肿大。

病原体感染

如结核病、梅毒、寄生虫、艾滋病病毒等,都能继发淋巴结的清除病原体作用,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诱发耳前淋巴结肿大。

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耳、眼、鼻、口腔等部位卫生导致细菌滋生,诱发耳前淋巴结肿大。

长期接触有毒物质

长期接触毒性化学物质、粉尘、物理射线辐射等,都能诱发耳前淋巴结肿大。

流行病学

耳前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病,具体发病率没有流行病统计数字。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是耳前淋巴结肿大的诱因之一,此类患者发病率较高。

工厂工人

工人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属于高发人群。

症状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典型症状包括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耳前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原发疾病部位的不适。感染和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

典型症状

耳前淋巴结增大

表现为耳前部淋巴结增大,直径超过5mm。耳前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时可触及耳前部肿物。肿物的质地、活动度与病因有关,良性疾病导致的肿大淋巴结表面光滑,质软,活动性良好。恶性肿瘤导致的肿大淋巴结一般较硬,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

皮肤破溃

部分炎症性淋巴结肿大出现耳前皮肤红肿、破溃、流脓。

疼痛

多数患者出现肿大的淋巴结疼痛,有压痛,可放射至面颊部、颈部疼痛。

其他症状

耳前淋巴结肿大多伴有原发疾病部位的不适,如眼睑结膜的红肿和疼痛、耳部流脓、耳廓皮肤的糜烂、咽痛、腮腺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消瘦、乏力等症状。

并发症

感染

患者常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波及耳部、面颊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破溃、流脓的症状。

听力障碍

当感染波及耳部可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

就医

当出现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的症状及时就诊普外科,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与耳前脂肪瘤、耳前皮脂腺囊肿、耳前血管瘤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当出现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当耳前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

  • 当患者突然出现听力障碍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

  • 当患者出现听力障碍症状去耳鼻喉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

  •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 做什么工作的,有长期接触毒性物质吗?

  •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 平时定期清洁眼、耳、鼻、口腔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表面皮肤有无红肿、破溃流脓。触诊淋巴结的质地、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测量肿大淋巴结的大小。检查眼部、耳部、腮腺、扁桃体等有无红肿等其他症状。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初步明确患者身体状态,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明确病因。合并细菌感染者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升高,病毒感染者有淋巴细胞升高,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梅毒患者可见梅毒试验阳性。患有血液等肿瘤疾病者淋巴细胞明显升高,骨髓检查可见骨髓异常增殖。

影像学检查

首选B超明确淋巴结肿大的位置、数量、范围,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怀疑恶性疾病者可进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性质,有无其他病灶,对下一步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细针穿刺活检取部分淋巴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耳前淋巴结肿大的病因。

诊断标准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诊断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 耳前淋巴结增大、皮肤破溃、疼痛的症状。

  • 影像学检查可见耳前部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

耳前脂肪瘤

属于良性组织增生,伴或不伴血脂增高,浅表性脂肪瘤,表现为皮肤局部凸起,光滑、质地软,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可单发、多发,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与耳前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耳前皮脂腺囊肿

俗称粉瘤,由于人体正常皮脂排泄过程中管道阻塞所致。继发感染时表现为红、肿、热、痛,易反复,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与耳前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耳前血管瘤

为血管畸形导致的肿物,质软、活动性良好,触摸有血管搏动感,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与耳前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治疗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式。多数患者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需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2周左右。

治疗周期
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2周左右。
病因治疗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致病因素较多,对于不同部位不同病因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需要局部或全身给予原发病灶,如眼、耳、鼻等进行治疗。结核病需要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梅毒患者需要系统抗梅毒治疗。肿瘤患者需要早期切除原发病灶,并根据病理和分期进行术后化疗或放疗。

药物治疗

青霉素

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属于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于合并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每次用药前均需试敏,避免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

头孢克肟

适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应范围广,对细菌有很好的杀伤作用。不良反应不常发生,即使发生,也较温和且短暂。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预后尚可,多数患者可治愈,但恶性疾病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不易治愈且影响生存时间。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

能否治愈

耳前淋巴结肿大一般可治愈,恶性疾病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不易治愈。

能活多久

耳前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恶性疾病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会缩短生存时间。

后遗症

耳前淋巴结肿大经过及时治疗一般没有后遗症。

复诊

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治疗期间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结束恢复良好者一般无需复查。恶性疾病导致的耳前淋巴结肿大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决定复查频率。

饮食

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补充高蛋白和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病情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摄入精加工的食物或易致癌的食物。

饮食调理
  • 不要吃腌制霉变食物,避免摄取太多加工食品,包括肉酱、酱菜等罐头类食品。肉松、贡丸等高油、高盐的加工食物要少吃,以免增加致癌风险。

  • 多吃含有维生素C和多酚类的蔬果,例如番茄、蔓越莓、番茄、蓝莓、苹果、胡萝卜、葡萄等,可增进免疫力,预防感冒,对抗自由基。

  • 宜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鸡蛋、豆浆、牛奶、瘦肉。

护理

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卫生清洁、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和适度运动,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耳前部淋巴结肿大有无缩小和原发病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
  • 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日常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洁,避免经常用手触摸导致感染,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脸盆等清洁物品。

  • 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日常注意防护,避免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射线辐射等。

  • 耳前淋巴结肿大注意卧床休息和适度运动,每条进行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每周3次,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耳前部淋巴结肿大有无缩小和原发病灶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期间每月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淋巴结大小变化。

心理护理

家属注意在治疗期间陪伴患者,避免患者出现恐慌,告知患者疾病性质,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长期用药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生化检查,避免出现肝肾损伤,尤其是化疗患者注意按医嘱采血,避免出现骨髓抑制。

预防

耳前淋巴结肿大的预防需要注意清洁卫生、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接触毒性物质等。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工厂工人、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早期筛查

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工厂工人、肿瘤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预防措施
  • 平时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洁,避免与他人共用洗漱物品。

  • 避免长期接触毒性物质、物理射线辐射等致病因素。

  • 患有肿瘤、结核病、梅毒等疾病患者需要早期及时治疗。

  • 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忌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

参考文献

[1]Bai Dongyu,Xie Jianlan,Zheng Yuanyuan,等.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七例临床病理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048(005):369-372.

[2]洪荣华,杜芸兰,管阳太.Sneddon综合征合并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8,014(001):42-4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