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 陈志芬审核认证
呃逆又叫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小时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也叫顽固性呃逆。此病多由器质性病变所致,治疗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
膈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反复、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
目前顽固性呃逆主要根据病因分为三类:
多见于神经性脑部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这些病变波及延髓,出现频繁呃逆,预示病情有恶化征兆。
主要由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所致,胃肠道、腹膜、胸膜、膈等部位发生病变是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癔病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
顽固性呃逆是一种因机体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因素所导致的疾病,一般由神经系统病变、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等导致。常见的诱发因素有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精神因素。
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病变等,当病变波及延髓时较易发生呃逆。
如脊髓炎、颈髓病变或脊髓痨并发膈危象。
呃逆主要因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所致,消化系统多种病变、胸腔与纵隔疾病等均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因。横膈本身病变,如膈胸膜炎、先天性膈肌疝或食管裂孔疝等。
横膈以上胸腔病变,主要是累及心胸膜、纵隔、横膈的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如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肺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等,胸腔外科手术中对膈神经的处理不当等。
横膈以下腹腔病变,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胃炎、急性胃扩张、溃疡性食道炎、食道癌、胰腺炎、急性阑尾炎、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等,还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大量腹水导致横膈膜拾高等。
呃逆可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急性重症胰腺炎、伤寒、中毒性痢疾等;在急性酒精中毒,强酸、强碱中毒或尿毒症者也可引起呃逆;少数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时也可引起呃逆。
多见于吞气症(神经性嗳气)者,常因连续吞咽空气后,可随意表现为呃逆的动作。
可通过影响神经功能引起呃逆。
一些药物,如苯二氮卓类、鸦片类和激素的不良反应都包括呃逆。
比如插管、胃内充气,可刺激体内迷走神经诱发呃逆。
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也可能会诱发呃逆。
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和患病率尚未得到研究,已知呃逆更多见于影响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中,多达20%的帕金森病患者、10%的反流症状患者,有反复打嗝主诉,晚期癌症患者顽固性呃逆的患病率为3.9%~4.8%。
脑部病变者:若病变波及延髓,可出现频繁呃逆。
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者。
癔病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
大多数顽固性呃逆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膈肌痉挛,即打嗝超过48小时,同时少数患者可伴有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如头痛、发热、腹胀、腹泻、精神异常等。
顽固性呃逆的典型症状为持续出现膈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反复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伴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一般持续超过两天。
中枢性呃逆可伴有高热、头痛、头晕、呕吐、视物模糊、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及理解力减退、谵妄,甚至昏迷。
周围性呃逆可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黑便、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
心因性呃逆存在精神刺激等因素,患者具有癔病、焦虑、抑郁等症状特点,具体如感觉、运动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等,可因暗示而产生或消失。
一般呃逆症状持续时间比较短,程度也比较轻,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当出现顽固性呃逆,即持续打嗝而无逐渐缓解迹象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当出现顽固性呃逆,即持续打嗝而无逐渐缓解迹象。
若出现高热、肌阵挛,以及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如出现腹痛、腹胀、黑便、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症状。
若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眩晕、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症状。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头痛、眩晕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呃逆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腹胀、黑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会详细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及胸腹部检查。若为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呃逆,体检患者可能出现高级皮层功能减退、肌力减低、肌张力增高、全身深浅感觉异常、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体征。若为胃肠、胸部相关疾病所致呃逆,体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音减弱,有异常呼吸音、胸膜摩擦音,以及双侧胸廓不对称、腹部触及包块、肝脾肿大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评估患者机体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是否贫血等。
可监测肝肾功能,评估患者肝肾情况以及营养状况。
监测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如存在,不排除血栓形成可能。
用以排查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疾病等。
用以评估是否存在腹膜、胸膜、膈、胃肠道等部位疾病。
根据顽固性呃逆患者出现膈肌痉挛持续48小时及以上者,临床可直接诊断为顽固性呃逆。
通过原发病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病因,排除其他部位疾病。
反射性呃逆主要见于因吞咽、运动等物理刺激引起的较短暂呃逆,通过吸气后屏气法、含水屏气法、按压眶上神经法等,可得到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膈肌痉挛,且打嗝时间较长,一般超过48小时,由此可进行鉴别。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能够明显缓解一般呃逆症状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于顽固性呃逆治疗效果欠佳。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休克者、哺乳期妇女禁用,用药期间不宜从事驾驶车辆等危险性机械操作,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象的情况。
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GABA受体,其抗呃逆的作用机制未明。
一种新型肌肉松弛剂,其止呃机制为一方面作用于脊髓,抑制脊髓反射;另一方面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减轻脊索的灵敏度;阻断反射弧,以缓解膈肌痉挛。
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的作用较强,镇吐作用亦较强。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哺乳。
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抗呃逆的作用可能与其阻断上行激活系统,抑制膈神经的兴奋性有关,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血管病者慎用。
其抗呃逆的机理一方面是其中枢及周围抗胆碱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停止呃逆的作用。青光眼、排尿困难者禁用,儿童慎用。
阿米替林是一类镇静作用较强的抗抑郁药物,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前列腺肥大,老年或心血管疾患者慎用,使用期间应注意监测心电图。
主要作用是能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含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心动过速、视力模糊、眩晕、便秘、失眠、胃肠道反应、荨麻疹、直立性低血压等。
其终止呃逆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中枢内脏神经的调节作用,亦或使膈神经过度兴奋而达到抑制状态。儿童长期应用可出现食欲减退、失眠、腹痛、心动过速、过敏等。
止呃机理不明,可能是该药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使呼吸加深加快,膈肌活动度增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的目的,进而终止呃逆。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咳嗽、皮肤潮红、皮疹等,严重者可致癫痫样惊厥,随之出现昏迷。
一种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常用于化疗所致呕吐的防治。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部和上腹部发热感、静坐不能、腹泻、发疹、急性张力障碍性反应、便秘等。
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用于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用来作穴位注射。
顽固性呃逆本身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根据原发病情况选择是否手术治疗。
此方法要求术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并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严格掌握用药浓度及剂量,并作好处理病情变化的准备,以单侧阻滞为宜。
向第3、4、5颈椎横突穿刺注入药物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膈神经的组成支第3~5颈神经,扰乱呃逆反射弧的形成,减弱膈肌运动。
若顽固性呃逆原发病为肿瘤,则根据肿瘤情况选择放疗化疗措施。
顽固性呃逆通常是可以治愈的,在控制并治疗原发病后症状可明显缓解,呃逆本身也可通过药物或物理治疗以控制及缓解。
通常顽固性呃逆可以治愈。
顽固性呃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复诊,应根据原发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复诊方案。
顽固性呃逆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或软食。
多吃蔬菜、水果,宜吃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宜吃蒜、姜、醋以及含乳酸菌类饮料。
避免进食油腻、不易消化、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等。
顽固性呃逆患者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
了解各类肌松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用药。
在医师指导下开展适当的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顽固性呃逆患者一方面要监测呃逆情况,并同时密切监测原发病情况。
超过48小时的持续性膈肌痉挛(打嗝)即为顽固性呃逆,患者务必及时就诊于医院确认病因,不可掉以轻心。
顽固性呃逆多继发于颅脑以及严重的代谢紊乱等疾病,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手段,主要是积极防治原发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排解。
对初次发生持续性呃逆或近期经常发生呃逆者,应彻底检查,并及时予以治疗。
对于出现脑部病变,如脑炎、脑血管意外、脑积水或胃肠道、腹膜病变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诱发顽固性呃逆。
保持适当的运动,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保持心情愉悦,出现焦虑、抑郁及时进行生理发泄、心理疏导,避免诱发顽固性呃逆。
[1]陈灏珠,林果为,等.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72.
[2]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第九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0-270.
[3]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58-564.
[4]张红星主编.实用功能性胃肠病针灸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