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椎间盘突出症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林涨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外力或其它诱因导致椎间盘突出而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一组病症,无传染性,可发生于颈椎、胸椎和腰椎。典型症状为颈肩部、上肢、腰腿部疼痛或麻木,可出现马尾综合征、大小便障碍等并发症。目前治疗主要采用生活管理,保守治疗如理疗牵引、手术治疗等方式。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就诊科室
脊柱外科、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马尾神经综合征、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椎体滑脱
治疗周期
保守治疗为长期间歇性治疗,手术治疗为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上下肢疼痛或麻木、发凉、肌力减弱、排便障碍

好发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或弯腰重体力劳动、长期坐位工作、长期体态不良者
常用药物
布洛芬、塞来昔布、甘露醇
常用检查
造影检查、X线平片、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疾病分类

颈椎间盘突出症

中央突出型

此型无颈脊神经根受累的症状,表现为脊髓受压的症状。

旁中央突出型

有单侧神经根即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

侧方突出型

此型较为多见,导致单侧或神经根刺激或受压。

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胸椎间盘节段性病变出现椎管狭窄等,造成胸段脊髓、神经根受压所导致的以胸背部疼痛、感觉障碍、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病症。此病相对少见,由于其症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比较困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膨出型

纤维环有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非手术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但后纵韧带仍然完整,此型常需手术治疗。

脱出型

髓核穿破后纵韧带,形同菜花状,但其根部仍然在椎间隙内,需手术治疗。

游离型

大块髓核组织穿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完全突入椎管,与原间盘脱离,需手术治疗。

许莫氏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前者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临床上无神经症状,无需手术治疗。

病因

青春期后人体各种组织即出现退行性变,其中椎间盘的变化发生较早,主要变化是髓核脱水,脱水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和张力。在此基础上由于较重的外伤或多次反复的不明显损伤,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该处突出。髓核多从一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产生神经根或脊髓受损伤征象。

主要病因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后侧退变导致纤维环部分损伤或断裂,在轻微外力下使颈椎过伸或过屈运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突然承受较大的牵张力导致其完全断裂,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破裂处经后纵韧带突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

损伤

长时间颈部姿势固定、颈椎过伸或过屈运动容易导致椎间盘积累损伤,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和脊髓,引起相应症状。

胸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退行性变

多认为退行性变是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因为其往往发生在承受应力最大的胸腰段。

创伤

在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机械性压迫

胸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神经损害的病理机制,是由于直接的机械性压迫或继发于脊髓缺血性损害。胸椎管径小,基本被脊髓占满,该段脊髓的血供不丰富,使胸髓容易受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

  •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的应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在退变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终板均可向后突出,严重者可压迫神经产生症状。

  •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故本病与职业有一定关系,急性外伤可作为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

  • 遗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但国内资料较少。

  • 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髓部先天性发育异常,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诱发因素

长期伏案工作

长期伏案工作使颈椎和腰椎受力过大,更容易出现颈椎和腰椎间盘变性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出现相应的腰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

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者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如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等。

急性外伤

急性外伤可导致脊柱出现骨折,椎体骨折移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不良体态和坐姿

椎间盘压力测试表明,站立位前屈时脊柱承受人体体重的210%,坐位前屈时承受体重的270%。前屈位活动或负重是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损伤的不良姿势。

流行病学
  • 颈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40~50岁中年人,突出部位以颈5~6、颈4~5最多见。

  • 无临床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为7%~15%,而有着明显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生概率较低,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较高为7.62%,20~50岁男性居多,多发于腰4~腰5、腰5~骶1。

  • 久坐、久立等强迫体位下长期劳作,如车辆驾驶、重体力劳动、教师等职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的高危职业。

好发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弯腰劳动者

颈部、腰部负重大,出现颈部和腰部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率更大。

长期坐位工作者

坐位工作时间长,缺乏定期体育锻炼,患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更高,颈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少见胸椎间盘突出症。

长期体态不良者

站立时耸肩、驼背,坐位时前屈等不良姿势均会使脊柱承受人体体重所带来的更大压力,长期体态不良者更表现为出现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痛或肢体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胸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胸痛、感觉障碍、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

典型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症

  • 脊髓受压症状,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常表现为脊髓受压的症状。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性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活,常有胸、腰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

  • 神经根刺激或受压症状,神经根刺激或受压症状多见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与神经根支配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如颈肩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

  • 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多见于旁中央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间盘突出症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和体征与突出物的位置、大小、压迫持续时间、血管损害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 常见的症状为胸痛,可表现为假性心绞痛、感觉障碍、无力、排便功能障碍,伴有下肢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是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持续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绝大部分病人有腰痛,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早期可表现为急性剧痛或慢性隐痛,弯腰、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导致腹压增高的活动可加剧疼痛。病程长的病人仅能短距离行走,且行走时疼痛难以忍受。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多见于腰4~腰5、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以单侧为主。典型表现是疼痛从下腰部放射至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至足背或足跟部。咳嗽、打喷嚏时,因腹压增高,疼痛加剧。早期可伴痛觉过敏,病情较重者则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可有双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可伴间歇性跛行。

患肢发凉

几乎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感患肢发凉。此系腰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的收缩而致,同时也与受压的神经根严重程度有关。

小腿及足踝部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严重受压时,可出现小腿及足踝部的水肿,可能是神经根在受到机械性及局部无菌炎症的化学性刺激时粘连水肿,影响交感神经的传导功能。

骶、尾部痛

骶、尾部痛主要原因是突出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也可因为腰椎或腰骶神经丛解剖变异刺激神经所致。

并发症

吞咽困难

颈椎间盘突出多伴有骨赘形成,颈椎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管可引起患者吞咽困难。

手部肿胀

手部肿胀是由于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血管神经,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导致手部肿胀,还可伴有皮肤潮红或苍白、干燥无汗等表现。

腰椎滑脱

两个腰椎体之间是腰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位置发生移位,所以腰椎的稳定性就会降低,使原本排列整齐的椎体发生错位,而且很难恢复,错位后的腰椎极易刺激周围的神经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

腰椎间隙感染

约14%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发生腰椎间隙感染,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异常大的痛苦,且恢复时间长。发生感染是原有的腰腿疼消失,在5~14天后腰、臀部或下腹部发生剧烈疼痛即肌肉痉挛。

足下垂

患者坐位,两腿自然悬垂,脚的灵活性变差,不能上下翻动,临床上常见因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腰5脊神经根所致。

马尾综合征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急性发病时作为急症手术的指征。

就医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如理疗、牵引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弯腰重体力劳动者要进行筛查,有疑似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患者要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 患者出现颈肩部、胸背部、肢体、腰骶部疼痛、麻木时应及时就医。

  • 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吞咽困难时应紧急就医,马尾综合征急性发病时是急症手术的指征。

就诊科室
  • 症状较轻、经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效者优先考虑骨科。

  • 症状严重、有手术指征者可至脊柱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

  •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疼痛、肢体麻木等)

  •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 有没有长期伏案工作史或者弯腰劳动史?

  • 有没有做过相关的脊椎疾病治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取坐位,头向健侧偏,术者一手抵患侧头侧,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或麻木等感觉。

压头试验

颈肩部疼痛患者,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者称之为压头试验阳性,常见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者。

伸颈试验

出现下肢麻痛及脊柱牵涉性疼痛不适为阳性,多属颈椎病骨关节退变及黄韧带退变所致。

屈颈试验

出现颈肩、手麻、疼痛、头晕、耳鸣为阳性。屈颈低头出现沿肩背向下放射至腰腿麻木或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 °开始感腘窝不适。本症病人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躁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加强试验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用于检查腰2~腰3,腰3~腰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通常作为常规检查,可显示退行性改变。腰椎平片的表现可以完全正常,但很多病人可见腰椎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狭窄、纤维环钙化、骨质增生、关节突肥大、硬化等退变的表现。

CT检查

可显示椎管形态、黄韧带增厚、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方向、椎间盘突出的类型、骨赘形成与否等,对本病的诊断具有较大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CT表现包括椎间盘后缘变形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脂肪移位,硬膜外间隙中软组织密度影及神经根受压移位等。

MRI检查

能清楚显示人体解剖结构的图像,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有极大帮助,可显示椎管形态,全面观察各椎间盘退变情况,也可以了解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并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造影

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方法可间接显示有无椎间盘突出及程度,这些方法均为有创操作,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只在一般的诊断方法不能确诊时才慎重进行。

电生理检查

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电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临床上进行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诊断标准

颈椎间盘突出症

  • 头晕、头痛,颈部酸痛或者双上肢麻木、疼痛,下肢乏力、走路不稳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

  • 影像学和电生理学检查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并压迫周围组织。

胸椎间盘突出症

  • 下肢无力、麻木、背痛、大小便功能障碍、足底踩棉感、下肢放射痛,与行走无明显关系。

  • 下胸段脊髓压迫综合征或出现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

  • 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相应水平的脊髓受压和胸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

  • 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常表现为下肢痛重于腰痛。

  • 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 神经根张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

  •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鉴别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

胸廓出口综合征

椎间盘退变压迫神经根,可出现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相似的症状,需依据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无力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见于40岁左右病人,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常以上肢运动改变为主要症状,有肌力减弱,而无感觉障碍,肌萎缩以手内在肌明显,和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症状相似,需依据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壮年,病人常有感觉分离现象,呈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和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症状相似,需依据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胸椎间盘突出症

多发性硬化

胸椎间盘突出症与本病有类似首发症状,需加以鉴别。肢体无力最多见,大约50%的患者首发症状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运动障碍一般下肢比上肢明显,可为偏瘫、截瘫或四肢瘫,其中以不对称瘫痪最常见。

胆囊炎

胆囊炎与胸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症状相似,但前者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绞痛样。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需要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其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腰痛或腰腿痛病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特别长,且水平位伸出,附近有血管、神经束经过,有较多的肌筋膜附着,血管神经束受摩擦、刺激和压迫而产生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需要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前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

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理疗牵引,适当休息、卧床,当患者有手术指征时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非手术治疗为长期间歇性治疗。 手术治疗为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脱水消肿药

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其水肿,可服用脱水消肿药物如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患者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

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但不宜长期服用。

神经营养药

神经营养药物包括维生素B12、维生素B1,常用的有甲钴胺,甲钴胺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注射。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考虑肌肉注射。

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

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神经根周围的炎症与粘连,缓解疼痛症状。

手术治疗

颈椎间盘切除术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加重,甚至出现肌肉瘫痪等症状时,应及时行颈椎手术治疗,可行椎间盘切除术,解除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

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适应症

进行性脊髓病变;下肢无力或麻痹;根性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症

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综合征,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应按急诊进行手术;病史虽不典型,但影像学检查证实椎间盘对神经或硬膜囊有严重压迫;合并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

适合于椎间盘突出合并有椎管狭窄、中央型巨大突出以及游离椎间盘突出者,此术式减压充分。

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

适合于单纯椎间盘向一侧突出者,术中切除椎间盘突出侧的椎板和黄韧带。

脊柱融合术

在椎体间插入一楔形骨块或骨条以稳定脊柱。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

适用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术前准确定位,术中经皮穿刺置入工作通道,在显示器影像的监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预后

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较轻,大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如理疗牵引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预后良好。保守治疗无效而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后注意护理,可取得确切的效果。

能否治愈

保守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会减轻,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手术后可达到治愈。

能活多久

经规范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 保守治疗患者建议治疗后一周复诊。

  • 治疗期间疼痛、肢体感觉障碍、无力的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及时复诊。

  • 手术患者术后两个月后进行复诊,患者进行X线、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复诊,了解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或术后情况。

饮食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饮食应均衡,膳食多样化,注意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及豆制品,多食用优质蛋白质和高钙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和虾皮等,以补充机体消耗。

饮食调理
  • 加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如鱼肉、鸡蛋、水果以减缓椎间盘退变过程。

  • 禁忌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部分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应食用易消化食物。

  • 忌烟,吸烟者可能存在肺充气过度或者咳嗽导致胸腔压力增高,使突出椎间盘压迫症状加重。

护理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应该注意保持正常的体态和坐姿,当患者出现颈肩部、肢体、腰骶部麻木或疼痛急性发作时可服用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必要情况下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

纠正不良姿势

嘱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长时间的固定体位,注意纠正不良姿势,保持颈部、背部、腰部平直以保护脊柱。

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

头颈部保持自然仰伸位、胸部及腰部保持自然曲度,俯卧位不科学,因其既不利于保持脊柱的平衡及生理曲度,也不利于呼吸道通畅。

功能锻炼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与康复锻炼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患者出院后仍应加强颈肩背腰部的功能锻炼,从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宜定期远视,以缓解颈部肌肉的慢性劳损。

特殊注意事项
  • 急性期患者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但不宜长期服用。

  • 锻炼时活动度不宜太大,可选择太极拳等锻炼方式。

  • 规律作息,防止颈肩腰部出现急性外伤、受凉,防止长时间姿势固定与过度劳累。

预防

长期伏案工作、坐位工作时间长要注意适当变化姿势,减轻脊柱所承受的负重,减少肌肉的劳损,弯腰重体力劳动者尽量不要直接弯腰,应先蹲下,再借助腿部力量站起,以保护腰椎,有助于预防椎间盘突出症。

早期筛查

长期坐位工作者以及重体力劳动者,可通过拍摄腰椎X线进行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平日尽量减少对腰部负重,搬运较重物体需要正确方式。

  • 坐位时候最好使用有靠背垫的凳子,更加贴合脊椎正常生理曲度,以免长期坐位腰部产生不适。

  • 注意颈腰椎部位的保暖。

  •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颈、胸、腰椎部肌肉力量,避免经常出现上述部位的扭伤。

参考文献

[1]王国基,王国军,彭健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13):2401-2403.

[2]张美芬,孙田杰主编.外科护理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赵玉沛,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