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盘尾丝虫病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黄燕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盘尾丝虫病是旋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肤或皮下组织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最先损坏皮肤和眼组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部分患者伴有视力进行性下降,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淋巴结肿大时可手术切除,在发生不可逆的眼部损害之前接受正规治疗,预后通常较好。

就诊科室
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onchocerciasis
疾病别称
瞎眼丝虫病、河盲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生殖器的象皮病、失明、侏儒症、股疝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皮下结节、苔癣样变、瘙痒、淋巴结肿大、提光流泪

好发人群
流行区野外作业人员
常用药物
乙胺嗪、伊维菌素、舒拉明
常用检查
血常规、眼部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病因

盘尾丝虫病是旋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肤或皮下组织所致,通过播媒介为蚋(又称黑蝇)叮刺感染者的皮肤,转移到人体。流行区野外作业人员常易发盘尾丝虫病。

主要病因
  • 盘尾丝虫通过黑蝇(蚋属)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其病原体在流动的水流中极易繁殖。

  • 微丝蚴进入皮肤并在此发育成熟,常形成与骨性突出相连接的皮下结节。

  • 微丝蚴离开盘尾丝虫成虫迁移到身体不同的部位,最常侵犯皮下淋巴结和眼部。

流行病学

盘尾丝虫病流行于热带非洲、拉丁美洲及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以非洲的西部和中部最为严重,拉丁美洲较轻,目前,全球约有8600万人生活在流行区。1800万人感染盘尼丝虫病,60万人因此而出现视力障碍。我国在非洲工作过的人员中亦有感染本病的报道。

传播途径

蚋叮咬

盘尾丝虫病主要是由旋盘尾丝虫感染引起,微丝蚴在蚋叮咬人体时进入蚋的支囊内,当蚋再次叮刺人时,即将感染性幼虫传给他人继而造成疾病传播。成虫及微丝蚴(幼虫)均有致病作用。

好发人群

流行区野外作业人员

在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野外作业人员进行野外作业时,更容易被蚋叮刺,从而感染本病。

症状

盘尾丝虫病主要累及皮肤和眼,成虫、微丝蚴的代谢产物和裂解产物均可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诱发皮肤的过敏性疾病。常表现为皮下结节、苔癣样变、瘙痒、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若侵犯眼部可导致失明,可见生殖器的象皮病、侏儒、股疝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眼部损害

  • 病程进展缓慢,常可经过数年,多数视力受损或失明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

  • 活的微丝蚴一般不致病,死亡后引发炎症,损伤角膜,周围形成小的浸润,浸润常从角膜下方开始,起始为点状角膜炎,此后逐渐呈绒毛状浑浊,甚至形成角膜翳。

  • 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虹膜炎,瞳孔变形,如累及视神经和视网膜,引起视神经萎缩和慢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出现眼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状。

皮肤损害

  • 最初症状为皮肤瘙痒,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严重者难以忍受,常致失眠。

  • 瘙痒显著的丘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如面部、颈部、肩部等。患处皮肤外观呈丘疹样或水肿样,发生破损后可形成细菌感染。

  • 病程较长者,皮肤变厚、变硬,出现裂纹和脱屑,即厚皮症。

其他症状

淋巴结病变及其他异常

淋巴结常肿大而坚实,内含大量微丝蚴,但不痛。病变淋巴结常见于腹股沟区、腋部和颈部等位置。淋巴结内淋巴组织增生,最后呈弥漫性纤维性变。

并发症

生殖器的象皮病

盘尾丝虫病患者由于慢性淋巴管阻塞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导致阴囊精膜积液腹股沟和生殖器的象皮病,见生殖器部位组织的增厚与肿大,下肢可肿胀,类似橡皮肿,但可恢复。

失明

微丝蚴可进人眼结膜,并通过角膜进人眼睛的前、后房,引起眼部一些疾病,眼部症状一旦出现往往是不可逆的,最后导致失明。

侏儒症

盘尾丝虫病患者在幼年感染此病,微丝蚴直接或间接损坏脑垂体,可能引起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患者的体格发育障碍,并发侏儒症。

股疝

在非洲某些地区,有的患者出现“悬垂性腹股沟”,这是皮肤失去弹性引起腹股沟下垂而形成悬垂的囊,从而引起股疝的发生。

就医

如在盘尾丝虫流行区有活动史,出现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于皮肤科,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眼部检查等,确诊是否盘尾丝虫病,还应与螨虫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去过盘尾丝虫病流行区后,出现皮下结节、瘙痒、淋巴结肿大、皮肤苔癣样变、见光流泪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象皮病、失明,可在感染科、眼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症状出现部位?

  •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红斑、丘疹等)

  • 视力怎么样呢?

  • 平常是否经常处于野外环境?

  • 是否去过盘尾丝虫病流行区?目前有什么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皮肤检查

为诊断盘尾丝虫的主要病原学检查,使用皮样活检夹在微丝蚴出现较多的部位,取宽月2mm的薄皮样,以不痛不出血为度。

眼部检查

使用裂隙灯或检眼镜可直接观察到前房中的微丝蚴,还可采用结膜活检法,微丝蚴的检出率常高于皮肤活检。

尿液或痰液检查

由于盘尾丝虫微丝蚴常出现在感染者的尿液或痰液中,可收集尿液或痰液进行微丝蚴检查。

成虫检查

如皮肤出现明显结节,可直接采用外科手术摘除结节进行虫体检查和计数,但不适用于低度感染者。

麦氏试验

可作为盘尾丝虫的辅助诊断方式,感染者口服50mg或100mg的乙胺嗪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瘙痒和皮疹。

组织病理检查

组织学上,盘尾丝虫病结节性皮炎的特点是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炎性没润。微丝蚴存在于真皮浅层的胶原纤维之间,因为摩擦,表皮可增生,皮下结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包裹成虫所致。此外,还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炎性没润。在许多老年患者的皮肤中主爱表现为纤维化和钙化。

免疫荧光检查和ELISA试验

准确率可达60%~90%,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盘尾丝虫的基因组中有一段长为150kb基因系列属于旋盘尾丝虫虫种所特有,应用PCR技术扩增此段基因,在盘尾丝虫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标准

本病根据盘尾丝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检查即可确诊。

典型的临床表现

包括眼部损害,如点状角膜炎、慢性虹膜炎、瞳孔变形、眼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状,以及皮肤损害,如皮肤瘙痒、丘疹、皮肤变厚变硬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淋巴结损害等。

相关检查

  • 对结节进行穿刺或活组织检查发现微丝蚴。

  • 眼部损害通过裂隙灯或检眼镜检查发现微丝蚴。

  • 免疫荧光检查和ELISA试验见盘尾丝虫的基因组中有一段长为150kb基因系列。

鉴别诊断

螨虫病

该病初起局部轻度潮红,时隐时现,以后逐渐持久不退,在其上可见散在丘疹、斑丘疹、脓疱、结痂、脱屑和毛细血管扩张,在皮损处取油脂在显微镜下观察,单次或多次检查可见螨虫。盘尾丝虫病主要出现眼部损害,如点状角膜炎、慢性虹膜炎、瞳孔变形、眼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状,以及皮肤损害,如皮肤瘙痒、丘疹、皮肤变厚变硬等,检出微丝蚴或成虫可作为诊断。两者根据症状及相关检查即可鉴别。

治疗

盘尾丝虫病的治疗以具有杀虫作用的药物为主,头部出现结节时多采用淋巴结切除术以减少眼部疾病的发生,通常短期治疗即可。

治疗周期
本病需要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乙胺嗪

对成虫有杀灭作用,初次治疗常因杀死大量微丝蚴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感染严重的患者服用乙胺嗪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

伊维菌素

作为常选药物,可以迅速有效地杀死微丝蚴且孕妇亦可得到治疗。伊维菌素推荐单剂量口服,用水送服。常见瘙痒、荨麻疹、头晕等不良反应。在流行区全民每年服药1~2次,可有效地控制盘尾丝虫病的流行。

苏拉明

对成虫有条灭作用,对微丝蚴也有一定作用,但毒性较强。有肝肾疾病、年老、体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除少数病例一般不考虑使用。

阿莫卡嗪

对盘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不良反应较少。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皮下组织结节

定期摘除皮肤结节可显著降低眼部损伤的发生几率,但对于全身皮下组织分布有大量结节者,手术较难进行,一次全部切除较困难,一般采取分期切除的方法防止失明。

预后

盘尾丝虫病通过规范治疗,症状可以改善及减轻,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眼部出现严重症状往往不可逆,甚至可导致失明的发生。患者可半年或一年复诊,服用伊维菌素以防止再次感染此病。

能否治愈

盘尾丝虫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患者应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复诊,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皮肤及眼部检查等,以明确治疗效果。

饮食
饮食调理

盘尾丝虫病一般无特殊饮食禁忌,保持正常饮食即可,如进行手术,术后应注意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补充高蛋白食物,如奶类、蛋类及瘦肉类等。

护理

盘尾丝虫病病人应观察病情,遵医嘱规律进行用药,日常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再次被蚋叮咬。

日常护理

用药护理

遵医嘱规律用药,如出现发热、失眠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调整用药。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并注意避免过度活动。

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外出时加强皮肤保护,以防叮咬。

病情监测

痊愈后患者需要监测是否出现皮下结节、淋巴肿大或眼部提光流泪等症状,以了解疾病是否再次发生。

特殊注意事项

盘尾丝虫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此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偶见低热、乏力、头昏、头痛、腰背痛、胸痛、肩关节痛、髋关节痛等,若处于流行区且出现上述症状,应警惕发生盘尾丝虫病的可能。

预防

对于盘尾丝虫病的预防应从避免到疾病流行区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处于流行区且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应注意早期做相关检查进行筛查。

早期筛查

对处于流行区,出现眼部及皮肤症状的人群,可行眼裂隙灯或皮肤检查等进行筛查,发现有虫体存在即可诊断,早期治疗。

预防措施
  • 避免到疾病流行区活动,对短期入疫区者,可涂驱避剂,以防蚋叮咬。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居住环境卫生,防止黑蝇(蚋)滋生。

  • 流行区野外作业人员尽量佩戴防护用具,减少皮肤暴露,加强个人防护。

  • 短期难以脱离疾病流行区者,用药物消灭传播媒介蚋,着长袖衣物避免黑蝇(蚋)叮咬。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77.

[2]孙建方,朱学骏,项春红.皮肤病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425.

相关问答
盘尾丝虫病要做什么检查
1、皮肤检查:为诊断盘尾丝虫的主要病原学检查,使用皮样活检夹在微丝蚴出现较多的部位,取宽月2mm的薄皮样,以不痛不出血为度。 2、眼部检查:使用裂隙灯或检眼镜可直接观察到前房中的微丝蚴,还可采用结膜活检法,微丝蚴的检出率常高于皮肤活检。 3、尿液或痰液检查:由于盘尾丝虫微丝蚴常出现在感染者的尿液或痰液中,可收集尿液或痰液进行微丝蚴检查。 4、成虫检查:如皮肤出现明显结节,可直接采用外科手术摘除结节进行虫体检查和计数,但不适用于低度感染者。 5、麦氏试验:可作为盘尾丝虫的辅助诊断方式,感染者口服50mg或100mg的乙胺嗪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瘙痒和皮疹。 6、组织病理检查:组织学上,盘尾丝虫病结节性皮炎的特点是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炎性没润。微丝蚴存在于真皮浅层的胶原纤维之间,因为摩擦,表皮可增生,皮下结节是由致密的纤维组织包裹成虫所致。此外,还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炎性没润。在许多老年患者的皮肤中主爱表现为纤维化和钙化。 7、免疫荧光检查和ELISA试验:准确率可达60%~90%,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盘尾丝虫的基因组中有一段长为150kb基因系列属于旋盘尾丝虫虫种所特有,应用PCR技术扩增此段基因,在盘尾丝虫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盘尾丝虫病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盘尾丝虫病主要累及皮肤和眼,成虫、微丝蚴的代谢产物和裂解产物均可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诱发皮肤的过敏性疾病。常表现为皮下结节、苔癣样变、瘙痒、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若侵犯眼部可导致失明,可见生殖器的象皮病、侏儒、股疝等并发症。 一、典型症状 1、眼部损害: (1)病程进展缓慢,常可经过数年,多数视力受损或失明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 (2)活的微丝蚴一般不致病,死亡后引发炎症,损伤角膜,周围形成小的浸润,浸润常从角膜下方开始,起始为点状角膜炎,此后逐渐呈绒毛状浑浊,甚至形成角膜翳。 (3)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虹膜炎,瞳孔变形,如累及视神经和视网膜,引起视神经萎缩和慢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出现眼痛、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症状。 2、皮肤损害: (1)最初症状为皮肤瘙痒,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严重者难以忍受,常致失眠。 (2)瘙痒显著的丘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如面部、颈部、肩部等。患处皮肤外观呈丘疹样或水肿样,发生破损后可形成细菌感染。 (3)病程较长者,皮肤变厚、变硬,出现裂纹和脱屑,即厚皮症。 二、其他症状 淋巴结病变及其他异常:淋巴结常肿大而坚实,内含大量微丝蚴,但不痛。病变淋巴结常见于腹股沟区、腋部和颈部等位置。淋巴结内淋巴组织增生,最后呈弥漫性纤维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