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 李军审核认证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大多数胃息肉不会致癌。
腹胀、恶心、呕吐
腺瘤多发于胃窦部,腺管状或绒毛状增生腺体组成,腺体呈不典型增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
增生性息肉是指小凹上皮不规则增生,多见于胃窦部,最常见,与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
错构瘤性息肉分为两种,一为胃底腺息肉,多见于胃底和胃体,由于胃底腺灶状息肉样增生所致;另一种为Peutz―Jeghcrs息肉,由平滑肌和上皮构成,伴有口唇、指趾部色素斑沉着。
幼年性息肉是指胃小凹上皮增生和囊性变,继发感染和糜烂。
炎性息肉是指炎症所致胃黏膜腺体增生和间质炎症。
胃息肉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HP是导致慢性胃炎的常见因素之一,当胃粘膜在炎症的刺激下,会使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息肉的发生。
PPI抑制了胃酸的分泌,导致胃泌素增高,为胃息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胆汁反流会形成胃炎,并可破坏胃内酸性环境,释放炎症因子,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息肉。
与HP发病原理相似,是导致胃息肉常见病因之一。
饮食不规律,平日暴饮暴食,并喜欢食用高油高脂的食品的人群更容易引发胃息肉。
长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患病率会增加。
吸烟喝酒的人群患病率明显提升。
胃息肉较少见,有研究学家收集80000例以上尸检资料,发现胃息肉者仅占0.4%。胃息肉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患有胃炎的人群、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人群、有胃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有胃息肉。
胃息肉患者大部分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隐痛、暖气、恶心及呕吐。息肉伴有出血者以黑便为最常见,不到10%的胃息肉患者可表现有呕血。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
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表现。
腺瘤样息肉为肿瘤性增生,息肉上皮常有肠上皮化生,有癌变的风险。
若息肉位于胃幽门部位,会形成幽门梗阻,会使患者出现反复呕吐、腹部胀痛等症状。
胃息肉前期无明显症状,若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暖气、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应积极就诊,以明确病因。
体检时发现胃部有异常,或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黑便、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胃息肉患者应就诊于消化内科,若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则应去普通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有什么不舒服?
您的症状出现多久了?
您是否出现黑便的情况。
您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
您之前得过其他胃肠疾病吗?
您有其他疾病史吗?
您平时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医生会给患者测量基础生命体征,并按压患者腹部,确定是否有压痛。体格检查为一项基础检查,可基本判断病变部位。
实验室检查常见于Hp检测、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等。Hp是引发胃息肉的主要因素之一,Hp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有无Hp感染;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或者出现炎症;便常规检查可判断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肿瘤标记物检查可鉴别患者是否为肿瘤疾病。
影像学检查常见于超声与内镜超声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超声检查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高,可作为胃息肉的筛查方法;B超对于直径大于2.0cm以上的息肉检出率达100%,1~2cm息肉检出率达84%,1.0cm以下的息肉检出率较低,胃窦部息肉较胃体上部或胃底部息肉易检出;超声对于区别息肉或黏膜下病变有较大帮助,且能发现息肉癌变蒂部浸润情况;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有蒂者可见其移动。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胃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化较明显,可有白苔、糜烂或出血。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胃镜检查可直观的观察胃内情况,并对增生物的性质做出基本判断。
胃镜检查可取出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检查可了解组织类型。
可有上腹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
上消化道造影示充盈缺损。
胃镜及活检病理有助于确定息肉性质。
内镜下超声、CT或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胃息肉需要与息肉样胃癌、胃间质瘤疾病进行鉴别。
息肉直径多小于22 cm,形态规则,表面光滑,颜色同周围黏膜或轻度发红,有蒂;胃癌的息肉直径多大于2 cm,呈桑葚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表面不平,覆有白苔,呈无蒂而广基型息肉,可伴有贫血等临床表现。
胃息肉与腔内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相似,两者难以区分。超声内镜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超声内镜下间质瘤主要在第四层或第二层显示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较大肿瘤可能有中心坏死或液化而表现液性暗区。也有的显示边缘空晕,呈现“牛眼征”。
胃息肉部分可能有恶变的危险,因此胃息肉一经发现,需积极进行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对身体造成危害。临床上的治疗方式有内镜治疗、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手术治疗等。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可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2种抗生素+1种铋剂,医生会根据当地耐药情况决定抗生素种类及相应的疗程。
常用药物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普拉唑等。如果考虑胃息肉与长期使用该物相关,则需在医师指导下酌情改变用量。
常用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喹诺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胃息肉除药物治疗外,一般需要在内镜下行手术切除治疗和外科治疗,适用于大于2 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手术治疗后应进行随访内镜检查以防息肉复发。
胃息肉多数属于良性增生,及时发现经有效治疗后,可达到治愈,预后较好。
大多数胃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完全治愈,部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息肉多且切除后复发几率高,治愈难度大。
胃息肉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胃息肉患者,如没有进行手术切除,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情况。手术切除息肉的患者也应定期复诊,明确有无复发情况。
胃息肉患者饮食原则为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饮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饮食。
胃息肉患者应食用一些土豆、玉米、木薯粉等淀粉类食物补充热量。
适量进食一些蛋黄、瘦肉、油菜、芦笋、胡萝卜、苹果、香蕉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注意烹饪时尽量做成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高脂、高纤维、辛辣刺激食物,如动物脂肪、芹菜、菠菜、辣椒等。
注意细嚼慢咽,饮食规律,定时进餐,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
胃息肉患者的护理目标为使患者症状减轻、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预防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积极的处理。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乐观的心情,积极面对疾病。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需咨询医生是否继续用药,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术后适当运动,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
密切观察自身的腹部体征,特别是观察是否有腹胀、腹痛等症状,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
不论是处于手术治疗后还是观察随访期间,均需重视病情的监测,定期复查内镜,以预防胃息肉的复发和癌变。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胃息肉的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此疾病无早期筛查的意义。
平日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非必要尽量避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药物。
注意饮食规律,尽量以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乐观的心情,平日普及常见疾病的知识,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就诊。
[1]谭志洁等编著.实用胃肠疾病综合诊疗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257-258.
[2]王志广主编.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诊疗新思维[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7:121-122.
[3]张伟等主编.临床外科诊疗学下第2版[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384-385.
[4]张兰等主编.现代临床护理学理论与操作方法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277-279.
[5]吴刚编著.现代外科疾病监护与治疗下[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420-421.
[6]池肇春,毛伟征,孙方利,王正根,王浩文主编;池一凡,张翠萍等副主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2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7: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