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心室颤动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 李庆祥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指心室发生无序的激动,致使心室规律有序的激动和舒缩功能消失,均为功能性的心脏停跳,属于致死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严重影响心室的排血功能,结果为心室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脑等脏器和外周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室颤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但近年来通过对室颤机制的研究及导管消融治疗室颤的积极探索,已有对室颤的主动性预防。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疾病别称
室颤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猝死、阿-斯综合征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

好发人群
老年心脏病患者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
常用检查
心电图
病因

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约占80%),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严重缺氧缺血、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心室颤动。

主要病因

原发性心脏病

冠心病,尤其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和(或)室壁瘤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后6个月内的患者;原发性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合并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室颤动。

药物及电解质失调

药物作用或电解质失调引起继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可导致心室颤动。

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电击、雷击、溺水、低温、中毒、手术意外等。

诱发因素

心室颤动的诱发因素包括高龄、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流行病学

心源性猝死占每年死亡人数的15%,占冠心病死亡的50%,美国每年有35~4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75%经复苏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存在较重的冠状动脉疾病,其次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预后极差,因多数发生于院外,即使在便携式自动外部除颤器(AED)和初级心肺复苏技术较为普及的美国,能抢救成功并转送医院的比例也仅为1%~15%。

好发人群

心室颤动好发于高龄人群,尤其是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症状
典型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心室颤动的情况,很快就会出现肢体抽动、意识丧失及心音和脉搏消失,呼吸于数十秒后停止。听诊心音消失、无大动脉搏动、血压测不出、发绀和瞳孔散大。部分患者有短暂抽搐及尿便失禁。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头昏、无力、胸闷、晕厥等症状。

并发症

猝死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失去泵血的功能,不及时消除室颤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阿-斯综合征

心室颤动时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的脑缺血,进而导致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即阿-斯综合征。

就医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测不到脉搏、呼吸不规则或停止,胸闷、头晕、无力,应当立即就医,通过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进行诊断心室颤动。

就医指征

突发急性严重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难以忍受的胸痛,甚至晕厥、意识丧失,需要立即就医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患者应首先至急诊科就诊,在病情稳定后可至心血管内科或者心血管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发病前有哪些异常症状,比如心跳不齐、头晕、胸闷?

  • 是否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心血管活性药物?

  • 有心脏病史吗?

  • 最近做过心脏手术吗?

  •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心脏听诊可闻及心音减弱或消失。

心电图检查

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其频率约为250~500/min。

超声心动图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超声心动图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情况。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四肢抽动、意识丧失、心音和脉搏消失等症状,心电图检查显示节律快速、不规则,波形振幅、形状多变,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频率约为250~500/min,可以确诊心室颤动。

鉴别诊断

本病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一般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心室颤动发生后应立即进行抢救,力争在数分钟内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否则将发生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有条件时应立即行电复律。抢救成功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并可考虑植入ICD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治疗周期
心室颤动需要短期治疗,但是原发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一般治疗

纠正导致心室颤动的可逆性病因和诱因,包括低氧、电解质紊乱、机械因素和血容量不足等,可在复苏后进一步生命支持中给予纠正。

急症治疗

心脏电除颤

医院内发生心室颤动,常选择电击复律快速除颤。应用除颤器向心脏释放短暂的脉冲电流,使心肌恢复窦性心律,这是治疗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

心肺复苏术

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医生或周围人应尽可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加强对患者的急救治疗。

药物治疗

电除颤无效时,可静脉推注肾上腺素使细颤转为粗颤,再行电除颤。如仍未能转律时,可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继续复律,同时积极去除诱因及治疗原发疾病,直至转为窦性心律。

手术治疗

在心室除颤后,应警惕再复发,必要时可手术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当发生室颤时,可自动除颤,并起搏复律。

预后

原发性心室颤动复苏成功率为95%,短期和长期预后佳。继发性心室颤动复苏成功率为30%,复苏成活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70%。心肌再灌注导致的心室颤动复苏成功率较高。

能否治愈

心室颤动经及时除颤等治疗可转为窦性心律,是否能够治愈取决于病因。

能活多久

本病预后差异很大,无基础疾病年轻患者复律后对预期寿命影响不大。有基础心脏病的老年患者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

复诊

有基础性心脏病的患者需要定期于医院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当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胸闷、心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饮食

恢复自主心率者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吃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忌烟酒。

饮食调理
  • 宜低盐、低脂饮食,清淡饮食,饮食应富含膳食纤维,多吃蔬菜及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啡、浓茶等,忌吃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护理
日常护理
  • 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及血氧情况,一旦出现心室颤动,应快速除颤,实施急救。

  • 平时定期体检,注意身体变化,保持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心态乐观。

病情监测

平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神志情况和临床症状。当突发急性严重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须及时拨打120就诊。

预防

对于心室颤动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危险因素,如触电、溺水、中毒等,纠正离子紊乱,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如各种心肌病、冠心病等。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如触电、溺水、中毒等。

  • 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预防感染、规律生活、定期体检,低盐低脂饮食。

  • 患者家属应学习正确的心脏复苏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马上施救。

参考文献

[1]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杨跃进.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