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晕针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 唐秋萍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晕针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所导致的一系列症候群,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引起暂时性脑血流量广泛减少,甚至发生晕厥。患者可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最严重的者可发生休克。对于晕针的治疗只能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变体位等,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治疗晕针,肾上腺素仅用作患者发生休克时。

就诊科室
急诊科、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yncope syndrom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血压下降、晕厥

好发人群
易紧张者、体质虚弱者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
常用检查
血压测量
病因

晕针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环境因素及针的操作者技术、服务水平等息息相关。好发于易紧张者、体质虚弱者,无特殊诱发因素。

主要病因

心理因素

发生晕针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因素,多发生在青壮年、年轻女性,此类患者平素很少到医院就诊治疗,对到医院检查治疗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适应,患者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无力,从而导致患者的大脑供血不足,直接造成患者发生血管性晕厥,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于第一次接受静脉采血的青壮年患者。患者本身就具有不良的心理情绪,再加上空腹采血以及针刺所带来的疼痛刺激,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更易使患者发生晕针。

体质因素

大部分晕针患者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相对消瘦或劳累疲倦。由于多数检查项目均需要空腹静脉采血,若是患者自身体质较弱,空腹时患者易出现饥饿劳累疲倦感,身体处于应急状态,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而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晕针。特殊群体孕妇由于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在拥挤嘈杂环境下,易缺氧烦躁,加上空腹未进食、等候时间长,会导致孕妇患者出现饥饿劳累疲倦感而发生晕针,孕妇是发生晕针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做糖耐量试验的孕妇更容易发生晕针。

体位因素

采血时的体位对晕针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站立位易发生,坐位次之.卧位较少发生。门诊抽血室病人多,流动性大,难以全部执行卧位采血,病人采血的体位一般是坐位,坐位采血的时,患者的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促使晕针的发生。

环境因素

医院门诊采血室每天来往的患者较多,人流量大,相对拥挤嘈杂,通风不畅,易造成局部缺氧,在这样拥挤嘈杂的环境下无形中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另外,采血的病人多,病人等候时间过长等,使患者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变得异常烦躁或不适,这些因素使患者发生采血晕针的概率显著升高。

操作技术及服务因素

护士采血技术不熟练会加重患者疼痛及恐惧心理,也会促使晕针发生。在采血过程中,护士态度冷漠,语气语调生硬,对病人不耐烦或冷言冷语,都会给病人造成不信任、紧张恐惧心理,导致晕针发生。

流行病学

晕针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学疾病,具体发病率缺乏流行病学统计。

好发人群

易紧张者

心理因素为导致晕针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平时在生活中易紧张的人群在面对针对时,更容易发生晕针。

体质虚弱者

体质虚弱者在面对针头时更容易使身体处于应急状态,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症状

晕针的总体症状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带来的一系列表现,轻者可仅表现为迷走神经反射的表现,重者可表现为晕厥、休克。

典型症状

晕针患者可因为本身对针头的恐惧或针刺带来的疼痛感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患者可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周围各组织供血不足,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疲倦、血压下降,重者可因为短时间内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或短时间内周围组织供血不足出现休克。

并发症

休克,部分严重的晕针患者可因为短时间内极剧的心输出量下降,出现休克症状,患者可表现为血压骤降、脉率加快,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等。

就医

晕针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患,一般建议在患者发现晕针情况后,前往精神卫生科针对心理进行治疗,对于重者发生晕厥或休克的患者建议首先前往急诊科。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要注意本病需要与晕机、晕车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在面对针头时,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情况时,如若患者可自行缓解,可在缓解后就医。

  • 在面对针头时,患者出现晕厥、脉搏细诉等情况时,需要立刻就医。

就诊科室
  • 晕针患者如不伴有晕厥、休克的紧急情况,建议患者前往精神卫生科就医。

  • 如患者发生晕厥及出现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建议患者前往急诊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 患者平时身体状况怎么样?

  • 患者在面对针头时,采取的什么体位?

  • 患者之前是否有过晕针的情况发生?

需要做的检查

血压测量,在患者晕针的症状发作时,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可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可以为患者的晕针提供一定程度的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晕针的诊断标准目前缺乏文献报道。在临床上对患者晕针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了解进行诊断。患者出现晕厥或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存在面对针头的情况,即可对患者的晕针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晕机

指飞机起飞之后不久就感觉不舒服,如上腹部不舒服、恶心、出冷汗,甚至呕吐等。发生原因是由于乘坐飞机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根据晕机和晕针的病史,两者即可以鉴别。

晕车

在乘坐车、船时,经受振动、摇晃的刺激,人体内耳迷路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节机体的平衡,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眩晕、呕吐等晕车症状。晕车和晕针根据病史即可鉴别。

治疗

晕针的治疗主要是以一般治疗为主,患者可以在晕针时改变自身体位,缓解自身紧张情绪,晕针的症状即可好转,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可以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治疗。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治疗周期
晕针属于心理疾病,短期给予心理疏导或适当休息,患者症状即可好转。
一般治疗

1.出现晕针症状或者面对针头时,患者可以采取平卧位,增加脑部供血,镇静休息。
2.在面对针头时,避免直视,由家人陪同,缓解自身紧张情绪。
3.口服热水或者糖水,进行全身保暖,数分钟后症状即可缓解。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仅针对出现休克的患者,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的搏出量,缓解患者的休克症状。

手术治疗

晕针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患者可以前往精神卫生科,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克服对针头的恐惧。

预后

晕针患者的预后很好,一般短时间内症状即可缓解,且不会对患者产生生活和工作上的影响,也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

能否治愈

多数晕针患者可通过自行缓解治愈,少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也可达到治愈。

能活多久

晕针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复诊

晕针患者一般不需要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晕针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原则上并无饮食宜忌,患者只需要保持正常的饮食即可。

护理

晕针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采血后对患者的情况的观察等,适当的护理方式对于减少患者晕针的发生和消除晕针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日常护理
  • 采血前,患者可以和护士进行积极交流,努力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

  • 患者应了解采血相关的内容,避免过度紧张。

病情监测

采血结束后患者应正确按压穿刺处5min以上,力度不可过大或过小,当患者穿刺处已经完全止血且精神放松后才可离开。家属应该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心理护理

家属要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以此能够让采血者做好准备。通过对采血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为了让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放松的状态既可以减轻采血所带来的疼痛感,也可以减少晕针的发生概率。

预防

晕针的预防在于患者自身的心理建设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提高等,患者和医护两方面的积极行为可以有效预防晕针的发生。

预防措施
  • 患者需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 在患者采血时,患者可以采取平卧位,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陈越.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健康必读,2020,(6):220.
[2]魏传芝.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健康必读,2020,(1):7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