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卵圆孔未闭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 王喜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卵圆孔未闭指胎儿期继发房间隔的下缘和原发房间隔的上缘虽然相互接触,但并不融合,在卵圆窝的顶端遗留下月牙形裂隙未闭合。卵圆孔未闭常见于正常的健康人群,发生不良后果的绝对危险性很小。但当右心房压升高时,可能会出现右向左的分流,静脉系统的血栓就可能进入体循环导致反常栓塞。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atent foramen ovale,PFO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反常性栓塞、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低氧血症
治疗周期
存在个体差异
临床症状

头痛、头晕、呼吸困难

好发人群
常用药物
华法林、阿司匹林
常用检查
心脏超声、右心导管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
疾病分类

根据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可分为大卵圆孔未闭为≥4.0mm、中卵圆孔未闭为2.0~3.9mm、小卵圆孔未闭为<2.0mm。根据卵圆孔未闭的解剖和房间隔形态特征不同,可分为简单卵圆孔未闭和复杂卵圆孔未闭,具体如下:

简单卵圆孔未闭

管道长度短(<8mm)、无房间隔膨出瘤或者明显的腔静脉瓣、无肥厚的继发隔及不合并其他卵圆窝缺损。

复杂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隔膨出瘤

房间隔膨出瘤由干房间隔发育薄弱,在心脏负荷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气球样瘤样膨出。

长管型的卵圆孔未闭

原发隔和继发隔重叠长度≥8mm为长管型的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

是房间隔中未沉积的脂肪细胞的良性增生,房间隔肥厚的厚度一般在6~14mm,但是在此类患者其厚度≥15mm。

希阿里氏网和欧式瓣

希阿里氏网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瓣吸收不完全而残存于右心房内的先天性残留组织结构,常呈窗膜状或条索状随右心房的舒缩而飘动。下腔静脉口的前缘有胚胎期残留下来的薄半月形瓣膜称欧式瓣。其过长且合并卵圆孔未闭时,可引起右向左分流,可能会对介入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杂交型缺损

在卵圆孔未闭中,有5%的合并小房间隔缺损,瘤样原发隔可以与继发隔不完全融合、可有一个或多个孔。

病因

卵圆孔未闭是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婴儿出生后未闭合而形成的畸形,病因实质为发育异常。

主要病因

卵圆孔在胚胎发育至第6、7周时形成,新生儿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孔发生功能性闭合,后逐渐形成永久性闭合。大部分人生后2个月卵圆孔闭合,1年内达到解剖上的闭合。若年龄>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

流行病学

卵圆孔未闭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20%~25%的人群患有此病。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正常人可见。

症状

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卵圆孔未闭的直径、左右房的压力梯度等密切相关。直径小者早年几乎无明显临床症状。合并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或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时,因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可导致动脉系统栓塞,如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肾以及外周系统栓塞,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

当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时,卵圆孔未闭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偏头痛、脑卒中、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神经减压病所造成的动脉气体栓塞等。

并发症

反常性栓塞

当卵圆孔未闭时,各种栓子即可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发生反常性栓塞。卵圆孔未闭直径越大、右向左分流量越多,反常性栓塞的发生率就越高。

脑卒中

卵圆孔未闭是发生不明原因脑卒中的病因之一。栓子从右心系统经未闭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进而栓塞脑血管,引起缺血灶脑卒中。

偏头痛

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偏头痛的风险相是正常人增加3.5倍。

减压病

在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卵圆孔未闭是减压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患减压病的风险是正常者的5倍。

低氧血症

卵圆孔未闭的心脏内血液右向左异常分流导致部分静脉血未经肺循环的气体交换直接与动脉血混合,血氧饱和度降低,表现为呼吸困难。

就医

卵圆孔未闭患者本身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乏力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出现卵圆孔未闭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卵圆孔未闭患者可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或心血管外科。

  • 卵圆孔未闭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乏力等,应就诊于相应科室,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有什么不适?

  • 症状持续了多久?

  • 有没有心脏病家族史?

  • 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心脏超声

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直观显示房间隔解剖结构及心脏内血液分流情况。

右心导管检查

可直接通过卵圆孔未闭从右心房到左心房,以证实卵圆孔未闭的存在。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心脏血液异常分流,提高检出率。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可以卵圆孔未闭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治疗。

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

具有简单、无创、安全的优点,常作为卵圆孔未闭的筛查方法,但是不能定性诊断卵圆孔未闭。

诊断标准
  • 超声检查卵圆孔瓣与继发隔之间出现裂隙。

  • 彩色多普勒显示卵圆孔,瓣与继发隔之间出现细小的心房水平分流束,且分流束起源于卵圆孔瓣与继发隔交界的边缘处。经食管超声检查是目前卵圆孔未闭诊断的首选方法,超声造影有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鉴别诊断

卵圆孔未闭应与小房间隔缺损相鉴别,可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来实现。小房间隔缺损可见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同向运动等右心负荷过重表现,房间隔中部连续性中断,并可测量缺损大小,卵圆孔未闭可见卵圆孔瓣与继发隔之间出现裂隙。

治疗

卵圆孔未闭未并发其他异常时一般不采取治疗措施。若合并原因不明的脑卒中,临床常使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快速放松呼气、尖叫、咳嗽、肋排便等可导致胸腔压力增加的动作。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预防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脑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如华法林、抗血小板制剂如阿司匹林等。

手术治疗

临床常通过介入封堵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关闭卵圆孔。

介入封堵术

是一种痛苦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具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要求。

适应症:

  • 卵圆孔未闭伴或不伴房间隔瘤,Valsalva动作时TTE或TEE证实有右向左分流。

  • 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的脑栓塞。

  • 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TIA或颅内缺血性病变。

  • 卵圆孔未闭合并不明原因的颅外血栓栓塞。

  • 卵圆孔未闭合并静脉系统血栓引起脑梗死者。

  • 外科手术修补卵圆孔未闭后仍然有残余卵圆孔未闭。

  • 有先兆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

禁忌症:

  • 任何可以找到原因的脑栓塞情况。

  • 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禁忌,如3个月内有严重出血情况、明显的视网膜病出血或渗出、有颅内出血病史、有明显的颅内病变、全身或局部感染、妊娠等。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卵圆孔未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手术创伤大,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问题,该方法目前不是治疗卵圆孔未闭的首选方法。一般是合并其他相对较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开刀治疗时,同时进行卵圆孔未闭的修补手术。

预后

卵圆孔未闭患者的预后与诱发的相关疾病有关,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有效预防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复发,积极手术封堵治疗后,可治愈。

能活多久

积极手术治疗后,可根治,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寿命也无影响。

复诊

卵圆孔未闭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按时服药,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饮食

卵圆孔未闭患者应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膳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饮食调理
  • 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避免便秘。

  • 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如海鲜、生肉等。

  •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

护理

卵圆孔未闭患者接受治疗后,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
  •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关注有无异常临床表现。

  •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压力过大,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

病情监测

卵圆孔未闭患者日常应关注有无活动后胸闷、头痛、头晕等症状,出现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预防措施

卵圆孔未闭属于先天性疾病,本身无法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李舒承主编.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思维[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88-189.

[2](德)拉普,(德)克拉科夫主编.心脏导管手册 诊断与介入治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73-374.

[3]朱蕾主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8-190.

[4]朱晓东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心脏外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18-11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