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红细胞增多症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 周芙玲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红细胞增多症是指血液循环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和血液总容量显着超过正常水平,有血栓或出血风险。红细胞增多症可以分为相对性和绝对性增多,患者通常有皮肤改变、黏膜充血、头晕、耳鸣、出血等症状,到院就医会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上通过使用干扰素、羟基脲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还可通过静脉放血疗法降低血液黏稠度。该疾病目前并不能治愈,只可经过治疗延长寿命。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Erythrocytosis
疾病别称
多血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静脉血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周期
终身治疗
临床症状

头痛、出血、血栓、脾大

好发人群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
常用药物
干扰素、羟基脲、JAK2激酶
常用检查
血常规、骨髓涂片活检
疾病分类

相对红细胞增多症

儿童常见因呕吐、腹泻或烧伤等引起急性脱水而导致血液浓缩引起相对红细胞增多,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症状,予补充适量液体与电解质后即可恢复。

绝对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症状轻重不一,视原发病而异。如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患儿有明显发绀、心肺功能紊乱、杵状指等原发病表现。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早期关于儿童红细胞增多症病例报道表明,在儿童中头痛、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3.3%、11.1%、11.1%,而成年人中常见的瘙痒等皮肤症状在儿童中发生率较低,可发生严重的血栓和出血事件。红细胞增多症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较高,10年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分别为10%和15%。

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

较为罕见,仅少数患儿因血液黏稠而出现症状,如乏力、头痛、视力模糊等,可出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病因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很多,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中位发病年龄>60岁,儿童罕见,故儿童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应该首先考虑继发性或先天性红细胞增多。

主要病因
  • 血液浓缩可能对导致该疾病的发生,例如呕吐、腹泻、烧伤等。

  • 情绪激动、肥胖等原因可引起红细胞增多症。

  • 由于组织氧供给不足,导致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

诱发因素

吸烟

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造成组织缺氧状态,引起红细胞增多症。

肾脏疾病

由于肾脏出现肿瘤、囊肿或积水压迫肾组织,引起阻碍血流,导致局部组织缺氧,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导致红细胞增多。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以70~80岁以上人群为最多。我国病例就诊平均年龄为48.1岁,低于国外诊断年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国家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男女发病率大约为1.2:1.0。据国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报告431例患者,男性占57%,女性占43%。

好发人群

男性患者会多于女性患者,其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高发人群。

症状

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该疾病起病缓慢,可在病变若干年后才出现症状。有时在体检时发现。早期可出现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以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道溃疡。半数以上有高血压,当血流缓慢,有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和梗死。

典型症状

皮肤改变

有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变红,特别是颜面、颈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蓝色。常见毛细血管扩张,齿龈出血和鼻衄。也见皮肤发绀、紫癜、瘀点、含铁血黄素沉积,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痒。可由沐浴或淋浴促发引起瘙痒,灼热或刺痒感。通常持续30~60min,与水温无关。也可发生与水无关的瘙痒。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最为常见,50%病人均有此表现,可伴头昏、眩晕和耳鸣、疲乏、健忘、肢体麻木、多汗等。严重者可出现盲点、复视和视力模糊等视觉异常。也可有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少数患者以脑血管意外为首发表现就诊。

出血

发生率<10%,常见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黏膜上的淤点和淤斑。也可表现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出血、月经量多等。

早期症状

早期可出现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

中晚期症状

中晚期可出现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道溃疡等症状。

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

其发生率20%~80%,主要是由于高血容量和高黏滞血症导致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也可发生在周围动脉、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引起偏瘫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血栓性静脉炎伴栓塞主要发生在肺部,但肠系膜、肝、脾和门静脉也可发生,可引起急腹症。血细胞比容明显升高,伴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升高,年龄的增加和既往有血栓病史及反复静脉放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经过标准治疗后迅速脾大;无明显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骨髓极度活跃(<90%)伴髓系、红系和巨核系三系增生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109/L,增生异常的髓系细胞极度浸润肝脾的患者,提示可能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就医

红细胞增多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极为重要,一旦发现皮肤颜色变化,与常人不同,或者出现贫血,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到院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生化电解质等检查,明确患者情况。

就医指征
  • 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进行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红细胞计数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已经确诊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若出现出血,贫血,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血液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出现头痛多久了?

  • 是否出现眩晕,眼花等情况?

  • 近期有无服药史?

  • 居住地在哪里?经常处于海拔较高地区吗?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红细胞计数情况。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检查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健康人血清EPO水平为4.3~29.0IU/L。了解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情况,用以诊断红细胞综合征,但约有20%的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生化电解质检查

红细胞增多可继发于肾脏和肝脏等疾病,甲状旁腺腺瘤或癌也可引起,尽管极为少见,也应测定血钙,排除这些特殊的病理情况。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查(NAP)

是成熟粒细胞S颗粒释放的一种酶,其活性与成熟粒细胞成熟程度及功能、感染、激素等影响有关。有助于鉴别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活检

适用于疑诊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病理形态学特征为骨髓三系增生,骨髓组织学特征有助于鉴别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属于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诊断标准

外周静脉血Hct持续增高者(男性>0.52,女性>0.48,>2个月),一般要测量红细胞容量。

可认定当男性和女性Hct分别大于0.60和0.56时可认定存在绝对红细胞增多,无须其他确定性检查。但在缺铁性贫血患者,往往被掩盖,易漏诊。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主要标准。

A1

红细胞容量增加(超过正常预测均值25%)或Hct男性>0.60和女性>0.65。

A2

无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注意真性和继发性同时存在)。

A3

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A4

克隆性标志,即获得性骨髓细胞核型异常。

B1

血小板增多(PLT>400×10^9/L)。

B2

中性粒细胞增多(非吸烟者>10×10^9/L;吸烟者12.5×10^9/L)。

B3

脾大(同未素/超声扫描显示)。

B4

特征性BFU-E生长或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满足A1+A2+A3或A4即可确诊;满足A1+A2+A3标准中任何2项即可确诊。

治疗

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从病因入手,采用药物治疗来改善患者症状,同时可采用静脉放血治疗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或减少血栓的形成。

治疗周期
红细胞争夺正需要终身治疗。
一般治疗

红细胞增多症治疗要选择有效的药物抑制恶性克隆,预防并减少血栓栓塞,使血细胞稳定在正常范围,延缓或降低骨髓纤维化及白血病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羟基脲

羟基脲能够抑制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可有效抑制骨髓作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紊乱和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羟基脲还可增高红细胞增多症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风险。羟基脲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为尿素,并随尿液排出,因此在服用羟基脲期间应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量,使尿量增多以增加尿素的排泄,从而减少其在体内蓄积。有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

JAK2激酶

对羟基脲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JAK2激酶的靶向抑制剂鲁可替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可以用来降低红细胞的数量,缓解患者症状。

干扰素(IFN)

IFN能够抑制造血祖细胞增殖,抑制恶性克隆增长,这是其用于治疗血小板增多和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机制。同时也能抑制骨髓成纤维祖细胞的增殖,拮抗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其他能够使疾病向骨髓纤维化发展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延长并减少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骨髓纤维化及向白血病转化的倾向。建议使用于有血栓风险或疾病进展的年轻患者、不耐受羟基脲治疗的患者、有顽固性瘙痒的患者。

手术治疗

该疾病暂无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静脉放血治疗,可通过将Hct控制在正常范围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是红细胞增多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亦可用于血液黏稠度增高的其他红细胞增多症患儿。当Hb>170g/L时,可予间断静脉放血(每日或隔日放血),每次放血量应与患者体表面积和病情相适应,直至Hct降至0.40~0.45。

预后

红细胞增多症大多发展缓慢,但该疾病目前尚不可治愈,未经治疗者的中数寿命为1.5年,但经各种治疗后,多数患者生存期可达10~15年。

能否治愈

不能治愈,此病只可缓解患者症状。

能活多久

经过治疗后,基本可以生存10~15年。

后遗症

因红细胞的异常增多致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影响组织器官血供,严重者引起动静脉血栓形成、肺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充血性心衰等,若处理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复诊

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血常规,观察红细胞计数有无改变,有无贫血等临床症状。

饮食
饮食调理

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饮食方面合理膳食即可,注意及时补充高纤维、高蛋白食物。

护理
日常护理

主要以皮肤护理为主,由于患者皮肤呈现红紫,而且舌、唇、颊的情况最为明显,因此家属要注意对患者皮肤进行护理,同时提醒患者不要揉擦眼球。印记疾病不能治愈且外观皮肤有变化,患者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家属要及时沟通及时开导。

心理护理

家属应多于患者沟通,开导患者,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避免因情绪影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预防措施,对于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需定期体检,平时要注意自我观察症状。

参考文献

[1]冯建春,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6):50-51.

[2]孙君杰,刘爱国,儿童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思路与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5):1194-119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