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杨放如审核认证
广场恐惧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当患者离开家,处于公共场合或者到广场等开阔的地方就会感到极端恐惧,通常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迫切想要逃离这些地方。广场恐惧症多于25岁前起病,女性多于男性,病程常有波动,许多患者可有短时间好转,甚至完全缓解。
焦虑、紧张、恐惧、觉醒度提高
广场恐惧症的具体病因不明,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好发于易紧张、焦虑者以及有广场恐惧症家族史者。压力较大及应激性情景可诱发广场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表明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广场恐惧症发病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可能与遗传、人体的5-羟色胺系统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有关。
广场恐惧症患者普遍非常敏感、依赖性强,对完全正常的情况都有过分的反应,且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安全地方。
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不当的教育方式等都有可能成为广场恐惧症的发病原因。
遇到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如虐待、被伤害、父母去世,可诱发广场恐惧症。
应激性情景可诱发广场恐惧症,如离开家庭、发生人际冲突、经历外科手术、接新的任务、患有躯体疾病等。
广场恐惧症的发病率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中差异不大,可起病于儿童期,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发病率达到顶峰。每一年大约有1.7%的青少年和成人诊断为广场恐惧症,女性患病概率约是男性的2倍。
个性易焦虑或紧张者,较普通人更易发生广场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有本病家族史者更容易患病。
广场恐惧症患者可有精神焦虑、身体焦虑、觉醒度提高等典型表现,也可表现为惊恐发作、回避反应、植物神经症状等,可并发强迫症等疾病。
患者会有精神上过度担心的症状,会对公共场合、开阔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感到恐惧和焦虑,会经常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患者整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似有大祸临头之感。
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安、坐卧不宁,伴有气短的胸骨后压缩感、肌肉紧张、肌肉酸痛、紧张性疼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或苍白、口干、便秘、腹泻、出汗、尿意频繁等。
广场恐惧症患者常过分警觉,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出现入睡困难、睡中易惊醒、情绪易激惹、感觉过敏等表现。
患者接触恐惧的刺激对象时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程度轻重不一,可以从一般的焦虑、紧张到极度的恐惧、害怕,产生惊恐发作。惊恐发作可表现为胸痛、心跳加快、喘气、头晕、颤抖、窒息、出汗、潮热等表现。
只要有可能,患者会尽量回避可能引起恐惧的对象,即回避反应。
焦虑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部不适、恶心、便意、尿频等。
广场恐惧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由于神经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并发抑郁症,出现闷闷不乐甚至自卑、厌世的情绪。
广场恐惧症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类型的焦虑症,如强迫症,患者可出现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患者在公共场所出现焦虑、心慌、恐慌、气短等症状,害怕前往公共场所,应及时就诊于精神科或心理科,通过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再通过相关量表检查进行诊断,注意广场恐惧症与正常恐惧、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等相鉴别。
患者每到公共场所就会出现焦虑、心慌、恐慌、气短等症状,害怕前往公共场所,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并发抑郁症,出现厌世倾向,应立即就医。
患者考虑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这种不适症状出现多久了?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有什么家族病史吗?
通过心理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状态以及焦虑程度。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诊断为本病:
对置身于某处(主要是公共场所)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感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助。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境,或者带着痛苦忍受,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或者提出要有人陪伴。
排除社交恐惧症、特殊对象恐惧症、PTSD或离别性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引起的各种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恐惧心理,如毒蛇、猛兽、黑暗而静寂的环境等。但是,这种恐惧通常是合理的,不会明显影响社会功能。
广场恐惧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前者由特定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焦虑常没有明确对象,持续存在。
强迫障碍的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或者处境的恐惧。
广场恐惧症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二者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治疗过程中可辅助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常用的有苯二氮卓类和丁螺环酮,可缓解焦虑症状。苯二氮卓类中阿普唑仑最为常用,新型抗焦虑药丁螺环酮具有不成瘾、无肌肉松弛的特点。
三环或者四环类抗抑郁药和新一代抗抑郁药,对缓解广场恐惧症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效,包括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新一代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β受体阻滞剂仅对躯体焦虑为主的患者有效,酌情使用。
广场恐惧症无需手术治疗。
行为疗法是治疗广场恐惧症的首选方法,对恐惧环境的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对恐惧症效果良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的脱敏和暴露也开始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是最常见的广场恐惧症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对恐惧环境的错误认识,减少焦虑反应,降低对环境的恐惧情绪,从而缓解广场恐惧症的症状。认知治疗的短期疗效与药物相似,而长期疗效可能更好。
支持性心理疗法指通过心理教育等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减少焦虑、回避行为等,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可有更好的疗效。
广场恐惧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好转,甚至完全缓解,但也可趋向于慢性,通过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的专业治疗,一般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能复发。
广场恐惧症患者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广场恐惧症积极治疗对人的寿命影响较小。
广场恐惧症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喝咖啡、浓茶,避免饮酒。
不宜吃刺激性太强的食物,可以多吃胡萝卜、苹果等维生素高的食物以及全谷类饮食。
反复经历恐惧感的人,可能对咖啡和浓茶十分敏感,容易诱发恐惧感。
虽然酒精能暂时缓解紧张,但它仅仅是掩饰了症状,再次发生时需要饮更多的酒,结果是恐惧的根源未解除还会产生酒精依赖。
广场恐惧症患者日常应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常进行冥想和深呼吸。平时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请求医生帮助。需注意遵医嘱服药,若症状加重及时就诊。
分析病人恐惧的对象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感到危险情景消除或减弱,安全感能够逐渐加强。预计病人可能产生恐惧之前,应主动给予病人安全暗示和保证。当病人面临恐惧情景时,对病人要和蔼可亲、沉着稳定,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和保证。指导病人学习身心放松、深呼吸,以缓解其恐惧心理。
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减量、停药,以免出现病情反复。
如服药期间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刻就诊,明确原因,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法。
广场恐惧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日常可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身心健康素质,有恐惧症家族史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诊,接受医生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