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蜂窝织炎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 谢红付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蜂窝织炎系皮下组织、筋膜下、肌间隙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部分皮损是原发的,细菌通过小的皮肤创伤侵入;有的可由淋巴及血行感染所致。本病好发于四肢、颜面等部位,表现为水肿性红斑等,病情轻重不一。治疗包括全身及局部治疗,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ellulitis
疾病别称
蜂窝组织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淋巴结炎、坏疽、转移性脓肿、败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周期
无固定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患处红、肿、热、痛,寒战、高热、头痛

好发人群
发生皮肤创伤者
常用药物
青霉素、头孢哌酮、维生素C
常用检查
血常规、分泌物涂片、药物敏感试验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的部位深浅通常分为表浅蜂窝织炎和深部蜂窝织炎:

表浅蜂窝织炎

局部症状严重,如患处红、肿、热、痛,引流部位淋巴结肿痛等,而全身症状轻。

深部蜂窝织炎

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等更为严重。

病因

蜂窝织炎常见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可由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原发性者细菌通过皮肤小的损伤侵入皮下;继发性者通过其他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由淋巴、血行感染所致。化学物质直接注入皮内也可导致急性蜂窝织炎。

主要病因
  • 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释放溶血素、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等,炎症不易局限,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扩散迅速,在短期内可引起广泛的皮下组织炎症、渗出、水肿,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内毒素血症,但血培养常为阴性。

  • 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则因细菌产生的凝固酶作用而病变较为局限。

流行病学

本病具体流行病学数据尚未研究清楚。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发生皮肤创伤者,细菌易通过皮肤创口侵入或经血液及淋巴途径而发生感染。

症状

蜂窝织炎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局部水肿性红斑、发热、明显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等情况。

典型症状
  • 初起为弥漫性浸润性斑块,境界不清,迅速向四周扩散,局部发热,疼痛明显,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 红斑呈显著性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水疱或深在性脓肿。常伴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甚至发生败血症。好发于四肢、颜面、外阴、肛周等部。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织炎局部有明显的搏动痛及触压痛。

  • 慢性蜂窝织炎常呈板样硬化、色素沉着或潮红,疼痛不明显,可见皮肤硬化菱缩改变,类似于硬皮病,好发于小腿远端及踝上部,又称为硬化性蜂窝织炎。

  • 如损害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蜂窝织炎,常在唇部或颊部等处间歇性发作,略红,几天可消退,可误诊为血管性水肿。

其他症状

由于细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状况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如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拟杆菌或产气荚膜梭菌。下腹与会阴部比较常见,常在皮肤受损伤且污染较重的情况下发生。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及肌层。初期表现类似一般性蜂窝织炎,但病变进展快且触感皮下捻发音,破溃后可有臭味,全身状态较快恶化。

新生儿皮下坏疽

亦称新生儿蜂窝织炎,其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病变不易局限,极易引发皮下组织广泛的坏死。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变多发生背部与臀部,偶尔在枕部、肩、腿、腰骶和会阴等容易受压处。冬季易发,与皮肤不洁、擦伤、受压、受潮和粪便浸渍有关。初起时皮肤发红,触之稍硬。病变范围扩大时,中心部分变软变暗,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时有皮下浮动感,脓液多时也可出现波动。皮肤坏死时肤色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溃,严重时可有高热、拒乳、哭闹不安或昏睡、昏迷等全身感染症状。

并发症

淋巴结炎

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系统。淋巴结炎好发部位多在颌下、颈部、腋窝、肘内侧、腹股沟或腘窝处等。淋巴结炎轻者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但表面皮肤正常,可清晰扪及肿大且触痛的淋巴结,大多能自行消肿、痊愈;炎症加重时肿大淋巴结可黏连成团形成肿块,表面皮肤可发红、发热,疼痛加重;严重者淋巴结炎可因坏死形成局部脓肿而有波动感或溃破流脓,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炎症反应。

坏疽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一般感染并发的为湿性坏疽。临床表现如感染部位皮肤明显肿胀甚至发亮、剧烈疼痛、患处皮肤变为棕色甚至黑色,伤口可有恶臭,全身症状,如疲乏、高热明显等。

转移性脓肿

蜂窝织炎可并发转移性脓肿,脓肿也可以并发蜂窝织炎。可根据药敏试验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切开引流。

败血症

少数患者蜂窝织炎病情非常严重,进展到败血症阶段。常见表现包括发热,可伴寒战;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神志改变,如淡漠、烦躁、谵妄、昏迷;肝脾可肿大,可出现皮疹。治疗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微生物治疗、控制感染源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

比较罕见,表现为下肢肿胀、剧痛,有压痛,常伴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就医

皮肤发生损伤后,出现患处红、肿、热、痛以及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分泌物涂片、药物敏感实验等检查明确诊断蜂窝织炎,与气性坏疽相鉴别。

就医指征

发生皮肤创伤后,出现患处红、肿、热、痛后炎症扩散、疼痛剧烈,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或皮肤症状不明显,但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本病可在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患处红、肿、热、痛,病变部位淋巴结常有肿痛等)

  • 有无外伤或手术史?

  • 是否有糖尿病等其他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蜂窝织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代表患者体内有细菌感染。

体格检查

视诊、触诊患者皮肤、相应淋巴结对诊断蜂窝织炎有重要意义。蜂窝织炎患者皮肤红、肿、热、痛、肿胀明显,病变部位淋巴结肿痛。

分泌物涂片

抽取患者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涂片可检出致病菌,对明确致病菌有重要意义。

药物敏感试验

有助于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组织病理

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广泛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浸润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及淋巴管扩张,有时可见血管栓塞,皮肤附属器被破坏。后期可见由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及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体征、白细胞计数增多等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患者有皮肤破损史,浅部蜂窝织炎患处红、肿、热、痛,肿胀明显,淋巴结肿痛;深部蜂窝织炎患者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涂片可检出致病菌,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诊断与治疗。要注意与硬皮病、急性咽峡炎、气性坏疽等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区别。后者发病前创伤常累及肌肉,病变以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肌炎为主,伤口常有某种腥味,X线检查肌肉间可见气体影。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病菌形态,细菌培养有助确认致病菌。

治疗

蜂窝织炎的治疗无固定治疗周期,治疗主要可以通过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硫酸镁湿敷或切开引流等方法进行治疗,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物理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蜂窝织炎无固定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
  • 早期蜂窝织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敷贴金黄散、鱼石脂膏等。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必须及时隔离,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碘伏湿敷等处理。

  • 注意改善病人全身状态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高热时可选用冷敷物理降温,进食困难者输液维持营养和体液平衡,呼吸急促时给予吸氧等辅助通气,若患者疼痛难忍可加用止痛药。

药物治疗
  • 早期应用高效、足量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或林可霉素等。有时应根据脓液培养和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 补充足量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E等。

  • 可酌情给予解热止痛药,如去痛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等。

手术治疗

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蜂窝织炎则应尽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其他各型皮下蜂窝织炎,为缓解皮下炎症扩散和减少皮肤坏死,也可在病变处做多个小的切口减压。

其他治疗

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有杀菌、止痛消炎、促进伤口愈合、增厚皮肤角质等作用,近年来也用于治疗皮肤病、感染性疾病等。

超短波物理疗法

超短波疗法是应用波长10-1米的超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适用于各种炎症,无创性治疗方法,无药物副作用。

预后

一般蜂窝织炎预后良好,能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但也有少数患者发展为全身的脓毒血症甚至威胁生命。故早期正规治疗非常重要,治疗后没有局部红、肿、热、痛以及淋巴结肿痛或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不需复查。

能否治愈

一般可治愈,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死亡。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极少数病情严重者或未得到及时、正规治疗,因并发脓毒血症等情况可死亡。

复诊

无症状复发不需复诊,若有皮肤红、肿、热、痛以及淋巴结肿痛或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症状需复查。

饮食
饮食调理

蜂窝织炎患者饮食无特殊要求,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咖啡等;多吃水果、蔬菜,平衡营养即可。

护理

蜂窝织炎的护理要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效果遵医嘱用药,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皮肤卫生,注意锻炼身体,随时监测病情。

日常护理
  • 寻找潜在的易感因素,并进行治疗以防止复发。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

  • 局部热敷,抬高患肢。每天按时换药,并记录脓液的性质和量。脓液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切口引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脓肿切开后应仔细探通所有的脓腔,使间隙坏死的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如果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应注意引流管是否堵塞,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病情监测

随时注意皮肤红、肿、热、痛的情况,淋巴结是否肿痛,是否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预防

预防蜂窝织炎的总原则是重视皮肤卫生、防止皮肤受伤。感染多为机会致病菌,婴幼儿老年人抵抗力较弱,要特别注意。要尽可能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减少医源性感染,合理使用药物,积极锻炼身体。

预防措施
  • 尽可能避免外伤,创伤者及时消毒处理。

  • 积极治疗局部感染。避免挤压疖疮、痈等皮肤感染。

  • 减少血管内装置和监护装置使用时间和频率,静脉插管及时更换,注意长期留置导管的操作和保护。

  • 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密切观察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道等处有无真菌感染。

  • 平时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加抵抗力。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0-111.

[2]丰明星,陈燕琴,韩娜.1例白血病患儿微移植后合并多部位急性蜂窝织炎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5,000(003):47-48.

[3]郑东星,潘玥吉.成人眶蜂窝织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9,41(2):126-12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