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肠胃炎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 王晓艳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肠胃炎,又称慢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炎症病变。但是这一疾病名称并不准确,临床上并无这一疾病名称。临床上将其分为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两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本病治疗主要是寻找病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gastroenteritis
疾病别称
慢性胃肠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胃出血、肠穿孔、结肠癌、胃癌
治疗周期
2~3周
临床症状

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复发作的腹痛

好发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长期精神紧张者、生活不规律者
常用药物
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复方谷氨酰胺
常用检查
胃镜、肠镜、粪便检查
疾病分类

慢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又称“非萎缩性胃炎”,炎症仅累及胃黏膜的表皮上层。

萎缩性胃炎

炎症已累及黏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

特殊类型胃炎

种类很多,如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等,临床上较少见。

慢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

多见于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引起的肠炎。

细菌性肠炎

多见于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肠炎。

真菌性肠炎

多见于组织胞浆菌、曲霉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肠炎。

寄生虫性肠炎

多见于鞭毛虫、弓形虫、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引起的肠炎。

病因

慢性肠胃炎是慢性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炎症病变,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病因导致,好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等患者,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等容易诱发本病。

主要病因

慢性胃炎

  •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使感染慢性化。

  •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 药物和毒物,服用NSAIDs或COX-2选择性抑制剂,是反应性胃病的常见病因。许多毒素也可能损伤胃,其中酒精最为常见。

  • 自身免疫,机体攻击自身胃壁细胞,破坏胃黏膜屏障,壁细胞损伤后作为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免疫失衡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慢性肠炎

  • 自身免疫,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

  • 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长期感染不愈,也可以导致慢性肠炎,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真菌性肠炎等。

  • 过敏因素,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反应,释放出自卫物质而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结集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从而引起黏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

诱发因素

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营养不良、暴饮暴食、酗酒等容易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而慢性肠炎好发于春秋季节。

好发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产生多种酶,对黏膜有破坏作用,幽门螺杆菌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性损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

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

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者

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以及其它神经因素反复作用于大脑皮质,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导致胃壁、血管的痉挛性收缩,胃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

症状

慢性肠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肠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部隐痛、食欲缺乏、餐后饱胀等。严重者可有贫血、消瘦、腹泻等。

典型症状

慢性胃炎

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

慢性肠炎

  • 腹痛,疼痛部位位于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腹痛可轻可重,主要表现为钝痛、胀痛、闷痛等。

  • 大便性状的改变,每天排便3~4次,甚至更多,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肛门的坠胀感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粘液便、水样便,甚至出现血便等情况。

  • 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症状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乏力、嗜睡、多汗、潮热、头痛等。

  • 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忧郁等。

并发症

中毒性肠扩张

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发肠穿孔。

肠穿孔

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左半结肠。

肠狭窄

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15~25年以上的病例,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临床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梗阻。

就医

当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怀疑慢性肠胃炎的症状时需及时就诊。本病多通过胃镜和活组织检查、肠镜检查等可以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出现慢性肠胃炎胃肠道的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 出现便血、呕血、突然腹痛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出现呕血、突发腹痛等症状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 出现症状之前是否吃过不卫生的食物?

  • 以前有没有出现过这种症状?

  • 以前是否进行过治疗?用过什么药?

  • 是否有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可以听诊看是否有肠鸣音,通过触诊可以明确患者有无腹痛,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及腹部异常包块等情况。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该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内镜下可描述为充血水肿,或者伴有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

肠镜检查

通过肠镜可清晰直观地看到肠道内情况,评估肠道黏膜损伤情况,排除恶性病变。

粪便检查

通过对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可评估胃肠道出血、感染情况。

幽门螺旋菌检查

慢性胃炎的阳性率在40%~60%之间,阳性发现与病变活动性有关。

腹部X线

对于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者,进行该检查可以排除肠梗阻等疾病。

腹部MRI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腹部脏器形态学的变化,有无腹部肿块等,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诊断标准

慢性肠胃炎包括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其诊断标准不一,具体依据如下:

慢性胃炎

  • 患者出现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 幽门螺旋杆菌试验阳性;

  • 胃镜检查时观察到胃黏膜散在出血或者充血斑、皱襞水肿、黏液浑浊、散在糜烂等表现。

慢性肠炎

  • 患者出现腹痛、大便性状改变以及消化不良症状;

  • 在肠镜下观察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甚至在肠壁上附着大量脓性分泌物;

  • 病理检查表现为隐窝脓肿以及大量腺体结构改变、排列紊乱。

鉴别诊断

胃癌

慢性胃炎的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象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胃镜检查。

慢性胆道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治疗

慢性肠胃炎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变化,来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积极的对症处理,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周期
慢性胃炎的治疗周期通常至少为2~3周,慢性肠炎的治疗通常为1~2周。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其标准疗程是10~14天。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

慢性胃炎

  • 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倡导的联合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PPI+2种抗生素和1种铋剂,疗程10~14天。

  • 胃-十二指肠反流,可用复方谷氨酰胺保护胃黏膜,多潘立酮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

  • 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补充复合维生素,恶性贫血者需终身注射维生素B12

慢性肠炎

  • 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红霉素、庆大霉素、黄连素等。

  • 寄生虫感染,使用吡喹酮。

  • 真菌感染,使用制菌霉素和两性霉素。

根据症状

慢性胃炎

可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药物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促动力剂或酶制剂缓解动力不足或消化酶不足引起的腹胀等症状,黏膜保护剂有利于缓解腹痛与反酸等症状。

慢性肠炎

排便不尽等症状,可以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等药物治疗;对于有腹泻且大便糊状等,可以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活菌制剂及痛泻宁、肠胃康分散片等中成药调节。

手术治疗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考虑手术治疗。慢性胃炎出现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慢性肠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慢性肠胃炎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 对于呕吐、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重症患者可静脉补充水分。

  • 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如对于胃肠动力异常引起的慢性胃炎,可通过促进胃肠动力缓解。

  • 祛除诱发因素,如根据病情酌情停用药物、戒酒、停止接触有毒物质等。

预后

慢性胃炎患者的预后情况,往往跟具体病情以及治疗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如果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比较稳定,症状能够缓解。慢性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慢性肠胃炎一般能治愈,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迁延不愈。

能活多久

慢性肠胃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慢性肠胃炎一般没有后遗症。

复诊

慢性肠胃炎一般建议三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如果恢复良好,可以延长至6个月或者一年一次。一般进行胃镜、碳十四检测、肠镜等检查。

饮食

慢性肠胃炎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按时按量饮食,减轻肠胃负担,避免吃脂肪、糖含量较高的食物。

饮食调理
  • 宜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

  • 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

  • 避免吃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有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的症状。

  • 避免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避免吃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可能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 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 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或不吃红薯、洋葱、蒜苗、萝卜等易产生胀气的食物等。

  • 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

护理

慢性肠胃炎患者应保持心情开朗,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还需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注意起居有常,遵医嘱按时服药。

日常护理
  •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

  • 注意保暖,不要受凉。睡前不要进食,饭后适当的活动。

  •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作息规律。

  • 适当的进行锻炼,增强免疫力。

心理护理

家属需时常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特殊注意事项

若患者腹痛进行性加重,持续不缓解,且多日无大便,需警惕肠梗阻的发生。

预防

慢性肠胃炎的预防主要是去除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慎用、忌用对胃肠黏膜有损伤的药物,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早期筛查

对慢性肠胃炎的患者应早期、及时进行彻底的治疗,检查有无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慎用、忌用对胃肠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肠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肠胃炎及溃疡。

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勿吞咽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以免导致慢性肠胃炎。

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卫生

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提倡分餐,避免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11-191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4-355.

[3]唐承薇,张澍田.内科学消化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6-8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