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郑红梅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多是由于栓塞、动脉壁改变与血栓、血管痉挛等引起的急性眼底缺血。突然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底在阻塞动脉变细窄,内可见白色或者淡黄色发亮的小斑块(栓子)。在阻塞动脉供应的区域,视网膜水肿呈现象限形或者扇形乳白色混浊,影响黄斑血循环出现黄斑樱桃红。视力受损程度与眼底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和程度。严重的危害视功能,需要紧急抢救。

就诊科室
眼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
治疗周期
眼科
临床症状

视野缺损、视力下降

好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患者、肥胖者
常用药物
亚硝酸异戊酯、妥拉苏林、烟酸、肠溶阿司匹林
常用检查
检眼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检查
病因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原因可以归纳为动脉栓塞、动脉管壁改变与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或者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好发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中老年人。情绪不稳定,如着急、生气者可能是诱发因素。

主要病因

栓塞

以栓子栓塞及炎症为主要原因,栓子的来源同包括有心源性栓子、颈动脉或主动脉源性栓子以及长骨骨折的脂肪栓子。最常见为黄色闪光的胆固醇栓子,这种栓子常来自颈动脉粥样硬化沉积斑块。钙化栓子一般比胆固醇栓子大,多来源于心瓣膜,易引起更严重的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

常为筛板水平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所致。

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

血管痉挛可以侵犯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者分支,是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常见原因。

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

与全身性血管炎有关。

视网膜中央动脉外部压迫

如青光眼、视盘埋藏性玻璃疣、眼眶创伤、球后肿瘤或出血压迫等。

凝血病

如S蛋白或C蛋白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黏性血小板综合征、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诱发因素

情绪不稳定,如着急、生气者易诱发本病。

流行病学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较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少见,在一组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病例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率为57%,分支动脉阻塞为38%,睫状动脉阻塞为5%。分支动脉阻塞以颞侧尤其是颞上支发病为多。

好发人群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好发于肥胖或超重者、长期见高糖、高脂饮食者。也可见于血管舒缩不稳定的青年人,早期高血压患者,也可发生于存在动脉硬化的老年人。

症状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典型症状是突然视野缺损、视力下降。可以并发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

典型症状

急性发作时眼底改变可不明显,数小时后,受累动脉的供应区梗塞,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混浊。有时可见栓子阻塞的部位。视力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视野相应的区域有阴影。数日后随着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水肿消退,遗留水久性视野缺损。后极部以外的阻塞,临床症状不明显。

其他症状

发病前可能有一过性黑蒙,也有原发病表现。

并发症

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处,因为血管组织损伤,而引起点状片状出血。

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处神经节细胞,因为组织缺血缺氧,可以引起变性坏死,导致相应处的视神经萎缩。

就医

患者突然出现某一象限视野发暗、视力下降,需要眼科检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明确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诊断。本病需要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眼科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瞳孔、眼底变化检查。若患者出现瞳孔、眼底异常,视力下降需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若出现视力光感或者无光感,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需要到眼科检查。

医生询问病情
  • 视野缺损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视力下降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光感或者无光感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

  • 是否长期进食高糖、高脂饮食?

需要做的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可以了解瞳孔对光反应,有无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阻滞阳性。检眼镜可以了解视乳头、视网膜动静脉及黄斑病变。眼底动脉变细窄、内可见白色或者淡黄色发亮的小斑块(栓子)。在阻塞动脉供应的区域,视网膜水肿呈现象限形或者扇形乳白色混浊,影响黄斑血循环出现黄斑樱桃红,是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典型特征。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阻塞动脉和相应静脉充盈迟缓,有的动脉晚期仍然无灌注。静脉期阻塞处依旧弱荧光。阻塞远端可以动脉逆行灌注,相应静脉仍无灌注。有的静脉晚期阻塞处出现强荧光,管壁荧光素染色和渗漏。2~3周后,视网膜水肿消退,阻塞动脉变细有白鞘,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恢复正常。

视野、闪光视网膜电流图检查

视野为相应的神经束或者扇形缺损,闪光视网膜电流图正常或者轻度异常。

诊断标准
  • 患者出现典型的症状,视野缺损、视力下降,可初步诊断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 结合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的表现,(裂隙灯显微镜可发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阻滞阳性,检眼镜下表现为阻塞支动脉变细,受累动脉供血区视网膜灰白水肿。沿阻塞的血管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最明显),可确诊本病。

鉴别诊断

前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一般前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力损害较轻,眼底无黄斑樱桃红改变,多数视盘水肿,部分视野缺损,且缺损区与生理盲点相连。FFA视盘充盈不均匀,早期视盘节段性低荧光,可资鉴别。

治疗

因视网膜耐受缺血的时间短,较短时间内光感受器细胞即可死亡且不能逆转,故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需要急诊处理。给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方式。

治疗周期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需要短期治疗即可。
药物治疗

亚硝酸异戊酯

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适用于急救视网膜动脉阻塞,一般是舌下含化。

妥拉苏林、烟酸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改善视野视力的作用,注意扩张血管引起的面红等副作用。

肠溶阿司匹林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注意,防止血栓形成。

糖皮质激素

如有巨细胞动脉炎,应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治疗,预防另一只眼受累。

手术治疗

发病数小时以内就诊者,可行前房穿刺术,迅速降低眼压,有可能将栓子冲向血管远端。亦可反复压迫眼球和突然放松压迫,改善灌注。

其他治疗

包括降低眼压的措施,如眼球按摩、吸入95%氧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此外,应系统性全身查找病因,对因治疗。

预后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一般较好,80%的视力可以达到0.5或者以上,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能否治愈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不能治愈,但视力恢复较好。

能活多久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控制稳定后,可每月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无特殊的饮食禁忌,但应给予清淡、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高脂饮食。

护理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并保持稳定,积极治疗原发病。平时可适当运动,如慢跑,可增强自身免疫力。

日常护理
  • 正确压迫按摩眼球,即闭眼后用手掌大鱼际在上眼睑压迫眼球5~10秒,再放松数秒,重复5~10次。

  • 按医嘱正确使用血管扩张剂,用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特别是全身使用扩血管药物的病人,应嘱咐病人卧床休息,避免低头、突然站起等动作,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 吸氧。95%氧气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白天每1小时一次,晚上每4小时一次,每次10分钟。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视力变化,定期检査视力,如果发现有视力异常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做好相应处理。

心理护理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一经确诊,需争分夺秒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抢救时应保持镇静,稳定情绪,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

预防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病与全身血管疾病有关,特别是老年人应控制高血压、动脉硬化,避免紧张、情绪波动等。眼科手术中和术后应提高警惕,随时监测,防止发生高眼压。

早期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筛查,宜每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预防措施
  • 饮食宜清淡,避免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 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用冷水洗头,避免过度疲劳。

  • 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减少诱发因素。

  • 日常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参考文献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26~328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1~412.

[3]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8~190.

[4]于卫华.护理常规.下[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1060-106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