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皮样囊肿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 杨体雄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皮样囊肿亦称为先天性包涵体皮样囊肿,本病起源外胚叶,主要是沿胚胎闭合线由分离的表皮细胞形成的囊肿,其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所构成,囊壁中尚包含表皮附属器。为先天性疾患,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表面皮肤可活动,有面团样感。一般无需治疗,应患者要求可进行手术切除,通常不会复发。

就诊科室
普外科、眼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dermoid cyst
疾病别称
先天性包涵体皮样囊肿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癌变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1~4厘米的质地较硬的真皮或皮下结节

好发人群
儿童、青少年
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CT检查
病因

皮样囊肿的病因尚不知晓,属于先天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主要病因

此病属于先天性疾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异位皮肤与平滑肌细胞所构成,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流行病学

皮样囊肿目前暂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好发人群

皮样囊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症状

皮样囊肿的典型症状为单发真皮或皮下结节,多为半球形隆起。一般出生即患,并无自觉症状,罕见发生癌变者。

典型症状
  • 此囊肿较硬固,系位于真皮或皮下的结节,直径一般1~4cm,个别可更大。

  • 体表各处均可发生,但常见于头、面、颈、腹和背部的中线,尤以眼眶、眉部外侧、鼻梁及其周围和口腔底部常见,大多为单发。

  • 一般在出生时或5岁以内发生,无自觉症状。有的高出皮面,呈半球形隆起,囊肿可形成瘘管或憩室,可与下方组织粘连,但也可游离。

并发症

病变组织生长不会受到抑制,会呈浸润性生长,会破坏其他组织,可转移至生态各处生长,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此病具体发生癌变机制尚不清楚,但比较罕见。

就医

如患者皮肤出现质地较硬的真皮或皮下结节,请患者积极就医于普外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皮样囊肿还应与毛根鞘囊肿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如患者皮肤出现质地较硬的真皮或皮下结节,或出现压迫周围组织、形成瘘管或憩室、较影响美观等症状,请患者积极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普通外科,若压迫眼睛或颅骨,影响其正常结构及功能可就诊于眼科或神经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
  •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

  • 以前得过什么疾病吗?

  • 囊肿部位是否有什么不适感?

  • 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 从发现囊肿到现在是否有扩大的趋势?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主要观察患者的囊肿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进行一并的切除,并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

影像学检查

当囊肿压迫到其他组织,产生其他不适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检查,可观察到压迫位置及压迫情况。

诊断标准

体格检查

单发的1~4厘米的质地较硬的真皮或皮下结节,呈半球形隆起。

组织病理学检查

符合此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如下囊壁也是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但与表皮囊肿不同,囊壁似毛囊漏斗部细胞,有颗粒层,囊腔内含角质细胞,排列成网状或板层状,其囊壁内尚含有成熟的毛囊与皮脂腺,经常见到含有毛发的毛囊突出于囊内。囊肿旁的真皮内除经常有皮脂腺、外泌汗腺外,偶尔尚可见顶泌汗腺。囊肿如破裂,亦出现异物反应。

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又称为胆脂瘤,又因其洁白如白色珍珠样而称为珍珠瘤。系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逐渐生长所导致肿瘤形成。即残留了皮肤表皮细胞层,上皮组织不断更新脱落角化的细胞,使得囊肿内容物逐渐增多,形成肿瘤。通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表皮样囊肿可见大量囊腔样结构组织,里面可有囊液;而皮样囊肿囊壁有颗粒层,网状或半层状排布。通过病理检查可以进行准确鉴别。

治疗

皮样囊肿一般不需进行治疗,如患者要求治疗,可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时应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彻底切除的患者局部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

治疗周期
皮样囊肿通常不需要治疗,若有需要,可进行手术切除,短期即可治愈。
药物治疗

皮样囊肿无需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此病最适用的治疗方法,局部麻醉下,进行完整的切除,可进行稍微扩大的切除,并且需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彻底切除的患者基本不会复发。

预后

皮样囊肿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复发,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囊肿长期无变化者、术后没有复发者,无需复诊。

能否治愈

皮样囊肿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复诊

囊肿长期无变化者、术后没有复发者,无需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皮样囊肿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护理
日常护理

皮样囊肿的护理应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患者搔抓、禁止患者自行处理、术后应避免伤口接触水等。患者自己也应积极关注自己的病情,注意观察自身的囊肿的转归及恶化情况。

预防
预防措施

皮样囊肿的病因尚不清楚,为先天性疾病,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532.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43.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59.

相关问答